唐剑武:生态学研究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wu -- 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笃行

博文

美国大学体系及如何挑选学校和导师 精选

已有 18046 次阅读 2008-11-12 06:10 |个人分类:My Life|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又到了联系出国留学(研究生或博士后)的季节。这里结合我自己求学、工作的经历,谈谈美国大学体系及如何挑选美国高校及导师。

 

首先,出国留学不应该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而只是中间的一个过程, 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导师(或实验室,研究团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我自己认为,这是科研人员人生职业生涯的最重要选择。 因为,考什么大学常常不由自己控制,而选择去哪里上研究生却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将来的工作如果不满意,可以换更好的, 但很少人会在上研究生中间换导师(当然也可以换,但代价很大)。

在一个优秀的大学及优秀的实验室里求学,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训练是无法在课堂上学会的。比如,选择研究课题、实验设计和方法选择、presentation 能力训练、申请经费、发表文章、如何在学术界找工作等等,都是在实验室和研究团队中训练出来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network(与中国的关系网有些类似但又有区别), 是在实验室中建立起来。通过出去开会,接触来实验室访问和作报告的科学家,研究生开始建立自己受益一辈子的network

在美国network有什么用呢?因为美国的学术核心制度是Peer review 就是说,你的成就是由同行来评的,不是由国家或领导来评的。找工作,需要三个以上教授来写推荐信(注意,不光是你的导师;推荐信不仅是第一次找工作需要,在学术界一辈子都需要);发论文,你的同行对你的论文做出判断;申请经费,要同行评议;将来在学术界找到工作后,每一步的提升,更要同行来评议。所以,让你的同行(跟你同一个领域的国际学术圈)了解你的研究,你的学术水平、名声,甚至你的个性,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学术界,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在选择学校和导师前,要对美国的大学体系有一基本的了解。这个体系与我们熟悉的中国大学体系有很多不同。

1.          名校和非名校学校。一般人对名校的了解就是US News & World Report排行榜前面的大学。要注意的是,这个排名主要针对本科生,而不是指其研究能力。这几年西方开始引用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排名来反映大学的研究水准。我觉得这个排名基本能反映研究能力,也就是说,想出国读研究生的同学应该以此参照来判断名校和非名校。公认的北美一流研究型大学(62所)名单应以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的会员大学为主(http://www.aau.edu/about/default.aspx?id=5476)。

2.          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美国的主流大学是公立学校(州立, 即州政府出资为主,美国没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承担了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顶尖大学中有为数不少的私立大学,如八大常春藤联盟大学,MIT Stanford Duke Northwestern等。但是,前100名大学中以公立大学为主。美国政府科研资助最多的大学中也以公立大学为主。

以本科生为侧重的排名和以研究能力为侧重的排名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公立大学的排名。比如公立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在20-25左右,而侧重于研究能力的上海交大将其排为世界第三名。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校对本科教育相对不是特别重视(因为受州政府制约,不能严格限制生源,学生教授比例较大,大课多小课少等)。

            笔者在几个著名的公立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和私立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rown University)学习和工作过,发现不仅是本科生教学,即使是科研,两者也有不少区别。私立大学一般有倾向地针对几个热门研究领域重点投入,而公立大学,一般是面面俱到,什么研究都有人做。这与科研经费驱动有关。私立大学特别重视能拿经费、产生效益的研究, 毕竟,私立大学没有政府拨款。不过,将来的趋势是,美国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公立大学州政府的直接拨款占总收入已经远低于50% 也就是说,州政府作为大股东的地位已远不如前。

 

3.          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美国的顶尖大学多是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但是,很多小型的Liberal and Arts大学在美国学生中的地位非常高。这些学校主要进行本科生精英教育, 其中的一批本科生将进到最好的研究型大学读研究生。科研对这些大学来说主要是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很多相对保守的美国家庭很希望把孩子送到这些小型大学去,因为他们认为学校太大,管理松懈而容易让大学生学坏。所以, 并不是所有优秀高中生到追求Harvard MIT.

 

4.          强专业和弱专业。顶尖大学不一定每个专业都好。所以申请者要考虑如何协调这一关系:好学校差专业和差学校好专业(好学校好专业当然最好)。比如,Oregon State University 学校并不是太好,但森林专业和生态专业非常强。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学校很好,但生态专业刚建立,名不见经传。如果同时收到这两个Offer 如何选择呢?这很难,要从其它方面来衡量,比如,你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学术界更讲究专业和导师,产业界只看学校,不了解细节),导师的具体研究项目是什么,学校的地理位置如何(地理位置常常很重要,偏僻的地方交通和信息容易闭塞--离大城市不远的小城市是我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5.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所谓热门专业,是指将来工作好找、工资高、科研经费充足的专业。要明确的是,没有永远的热门和冷门专业。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里,热门和冷门专业是受市场导向的。一个热门专业会吸引很多学生去读,时间一长,热门专业就会饱和,自然难以找到工作。经典的例子是,10余年前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攻读计算机或转读计算机专业,很多人不到两年就拿到硕士,马上可以找到薪水很高的工作,买房买车。但是,几年前随着IT泡沫的破灭,美国的计算机人才开始饱和,该专业也不再热门。随之,金融和会计专业成为热门。但是,在写本文的这一段时间里,美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波,许多金融结构倒闭或大量裁员,华尔街金融界的精英分子纷纷需要改行。相反,一些相对的冷门专业,比如土壤学、气象学、地理学,这几年博士毕业都不难找到工作。另外,国内和美国对热门专业的认同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比如,建筑和汽车制造在国内也许很热门,但在美国,较难找工作。美国的汽车设计和制造都在走下坡。

所以,要正确选择专业,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结合自己的背景和兴趣。

 

6.好导师和差导师。差的学校有好导师,好的学校也有差导师,怎么选择呢?如果是真的差学校, 一个优秀的教授是呆不长的。在美国,教授流动很频繁。如果你真的有差学校好导师给Offer,不要马上拒绝,想办法了解他/她是否很快要离开。好导师从差学校转到好学校,常常把学生带走(当然如果你也优秀)。好学校一般没有差教授,但有很多不再活跃却在养老的教授(这是美国教授终生制带来的一个弊端)。我看到很多中国留学生踌躇满志地上了一个名校,找了一个“名”教授,但是不久发现这个教授不再作研究,所以这些学生的奖学金、找课题都成了问题,结果毕业遥遥无期, 即使勉强毕业,没有好的研究结果,未来的职业生涯大受影响。所以,在接受Offer以前一定要好好研究导师。

 

7.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和正教授(Full professor)。与中国不同,美国的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Full professor都属于教授系列,都可以称作教授,他们都能独立带博士生、博士后,独立申请经费,领导实验室工作。我自己当初联系学校的时候,就出了一笑话。我对一个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就问:你能招博士生吗?我意思是说,你是一个Assistant professor 有资格找博士生吗?他回了Email:当然,我希望明年招一个(他以为我问他,有没有计划和经费找博士生。)后来我为这个问题尴尬了很长时间。

现在,自己做了Assistant professor 也碰到过国内的学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也用过去那个Assistant professor回答我的话来回答,虽然我知道他们是问我有没有资格招,而不是要不要招。

那么,如果能选择,是首选Assistant professor还是Full professor?回答是,不是看头衔,而是具体看导师的研究方向、水平、经费等。名校Assistant professor大多是未来本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往往非常积极地工作、申请经费、发表文章、指导学生(Assistant professor指导学生的好坏对他们晋升Tenure—终身教授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多很重视学生的培养),但缺点是,由于刚起步,在同行里名气不大,对学生未来找工作也许帮助不大。另外,许多Assistant professor由于晋升的压力,常把压力也转嫁给学生,Push学生的研究, 常常适得其反。Full professor往往在本行业有所名气,认识人也多,对学生未来的推荐有帮助,但是做研究的压力不大,所以常常难有突破性进展。除了顶尖名校的Full professor多为本行业的带头人,经费充足,一般学校多数Full professor不再在学术界活跃。这一点其实是好事,年纪大的教授把更多的机会(经费)让给年轻的教授,科学上重大突破多由年轻教授作出。这一思维跟中国的习惯常常相反。

 

8.华裔教授(原籍中国,不管现在是否仍是中国公民)和非华裔教授。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在选教授时,首选美国Full professor 然后是美国Assistant professor 然后是华裔男教授, 最后是华裔女教授。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上面已经讲到Full professorAssistant professor的关系。这里谈华裔教授和非华裔教授。 关于男教授女教授,这个问题太复杂,此处不谈,但原则是,在美国不能有任何性别歧视,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几十万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求学,其中的一部份皎皎者已经进入美国学术界。我去过美国各个不同大小(包括人数多少,单学科或多学科)的学术会议,总能看到中国人。华裔教授往往喜欢指导中国学生。所以申请华裔教授的机会更大,特别是,当你能直接或通过其他人间接地认识这个教授。 选择华裔教授的好处是,被录取的机会大(别忘了你在跟其他中国学生竞争,高GRE 成绩用处不大),将来学习、研究习惯类似,交流方便;华裔教授一般很看重学生的未来出处(中国的习惯,以学生为荣,视学生如孩子)。但缺点是,一些华裔教授对学生管理太严过细,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相对于同样水平的美国教授,华裔教授的Network 范围较小,对学生未来找工作可能不利。另外,到目前为止多数华裔教授任教于二三流大学,一流大学不多。特别优秀的学生如果图方面和保险(因为过去认识这个教授,是校友等)就到了这些教授那里,也许不能最大发挥其潜能。

 

第三,那么,到底具体如何选择和教授呢?知道了上述特点,你就能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择学校和导师了。具体过程包括:

1.在网上搜索教授,通过现在的老师介绍、师兄师姐的介绍,读到感兴趣的论文再去联系论文作者。通过文章联系是很有效果的,如果你能说出对那个教授论文的意见,他们往往会对你感兴趣。

2.找到感兴趣的学校和教授后,要通过网络仔细审查:该教授的研究爱好和在研项目、简历(CV)、发表的文章(多少,什么期刊,被引用多少)、实验室人员多少、过去的出处如何,等等。如果可能,也可以直接跟实验室人员打听。这些都可以通过Email Internet去做。

3.选定目标后,继续联系,递交正式申请。

4.收到Offer以后,好好选择一个,综合考虑上述8大对立关系。如果只有差学校、差专业或差教授的Offer怎么办?可以先去,再马上继续联系,准备转校(重申请);或者放弃,在国内再申请;或者,只好接受了,走一步再看。

 

最后,Good luck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41-46374.html

上一篇:诺贝尔奖得主Osamu Shimomura琐事
下一篇:期待名海龟改进中国的学术制度:兼论施饶事件
收藏 IP: .*| 热度|

8 唐凌峰 王德华 曹聪 程仲基 梁建华 刘向冲 arpku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