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砀山酥梨文化(六)“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

已有 4354 次阅读 2010-12-17 08:27 |个人分类:淮河文化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淮河文化, 砀山, 酥梨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由许多地方文化和文化种类组成的。以安徽为例,代表性的文化自南向北就有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也有三大文化圈或曰文化带之说。在各个文化圈或文化带内,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文化,如桐城文化、楚文化。甚至在一个县,也形成了一些特色文化,如泾县的宣纸、宣笔文化,歙县的徽墨文化,铜陵的铜文化,巢湖的凌家滩玉石文化,蚌埠的涂山文化、双墩文化,凤阳的明皇城文化,定远的盐文化,泗县的鞋文化等。虽然有的文化的命名称谓可能还存在争议,但确实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以砀山而论,境内也有许多文化遗址和带有地方特质的文化,如黄河故道文化,又如本书所论“砀山酥梨文化”。大到国家,小到县乡,都有与另地相区别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文化所在地人们精神、情趣、生活方式的反映和体现,是一地人们共同为自己描绘的“脸谱”。可见,文化是由诸多文化单元构成的。在诸多文化单元中必有代表性的文化。所谓代表性文化,一是说这种文化影响最大,起着主导性作用,影响着其他文化,给其他文化打上本文化的烙印;二是说这种文化具有独特性,是其他文化所替代不了的。如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由此推理,砀山酥梨文化就是砀山县许多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
 
 
 
如果“砀山酥梨文化”这个命题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接着讨论这个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要给这个命题下一个定义。
 
众所周知,给事物下定义,是学术研究最难为之事,但要说明或研究一个事物,又不得不给事物下一个定义。自古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见定义是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认识和概括,是研究问题和说明问题的起点。同时由于人们的认识总是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因此,定义又是人们随着对事物认识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全面和完善的,所以,尽管笔者对定义向来有畏虎之惧,但还是要提出自己关于“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因为这是研究和谈论砀山酥梨文化诸问题所不能回避的起点问题。
 
如果笔者对于国内外砀山酥梨研究还不算孤陋寡闻的话,“砀山酥梨文化”的概念算是我们在这里首次正式提出。由于“砀山酥梨文化”这个集合概念的落脚点是“文化”(“砀山酥梨”是个限制词,“文化”在这里是个主词),因此,要给“砀山酥梨文化”下一个定义,首先必须对“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之所以说是“大致”,是因为对于“文化”的认识多少年来一直是过于纷纭其见的缘故。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曾统计出从1871年到1951年的81年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从广义来说,凡是人类创造的都可以说是文化。从狭义来说,一定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从儒家思想来解释,文为文德,化为教化。文在甲骨文里为花纹、图样,其状类似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彩陶器上所绘的一种编织花纹的图案,这就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意思。化,教行也,物纵横无隔阂,引导人向善。文化是经过教育而获得的东西。英文的“文化”为“cultur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耕耘,在自然界劳作,从中取得收获物。此词还有练习、居住、留意、敬神、教养之意。法文之“文化”为“训练、修炼”之意。还有一个词“civilization”,原为文化,和文明混用,后译为文明,有“文雅、城市、政治”等多种意思,文明是文化发展较高的阶段。所以,文化不是人类的遗传的本能行为,而是人类有意识地用行动改造环境的学问和方式,文化是超脱动物的一切,是人类力量的体现,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史。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任何能力与习惯。”
 
转引自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这一定义向我们指明了:①被称之为文化的东西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和掌握的东西;②文化具有社会性和继承性;③文化是诸要素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统一的总体。由于泰勒的定义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M.M.维莱又补充进了“实物”,把文化的定义修改为:“文化是一种文化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学上学到的能力与习惯。”
 
转引自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4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97页。)
 
 
 
胡适云:“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文存》第3集,东亚图书馆民国11年,第1卷。)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章,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综合言之:文化是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创造,是民族精神。
 
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方式,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面理论,对象化了的劳动,即物的层面是外层;包括自然和社会理论,社会组织制度在内的心物结合的部分是中层;内层即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因此,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又或某一地域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社会风气、道德规范等。也有的学者把文化更为简洁地概括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文化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它的形态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有自己时代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的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因而带有连续性、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当然,文化的连续性、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并非指文化一成不变,文化形态在民族交往中和其他地区的其他文化相接触中会发生交融,从而又促使自身不断演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汇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山川阻隔,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一省之内就有数种甚至数十种方言,各地民风、民俗各不相同,自然条件和环境不一,于是就形成了形色各异的地域文化。仅就安徽而言,就有本土的徽州文化、桐城文化和含本土文化的类如长江地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这些都是地域性文化。与民族文化一样,地域文化有延续性、传承性。随着时代的演进,交通的渐次发达,信息传播的加速,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地域文化演化加快,同时又使各地域文化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融纳的趋势。地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后吸收容纳外来文化的部分文化,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新的地域文化,如有些文化起先仅具地域文化特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向外播迁,逐渐形成为全民族的文化等。
 
基于对以上种种关于文化诠释的理解,笔者以为,给“砀山酥梨文化”下定义,首先要反映砀山酥梨文化的特质。砀山酥梨,因其在中国独一无二,表明其有独特之处,表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从文化结构的三层面来看,酥梨文化好像是文化的物质层面,处在文化的外层,或谓是一种物质文化。但事情又绝非那么简单。因为酥梨是一种人们以食用为主的果品,作为器物的一面,是一种人们对象化了的劳动;作为凝聚在其上的心智结晶(加工品如饮料、果脯等),又凝聚了文化核心层中的文化心理状态。无论梨果、饮料还是果脯,只要是成熟的,都不同程度地附着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也就是说,酥梨既是物质文化中的一种,又是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更何况,作为培植技术和加工技术不断日臻完善,其本身就反映了培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出其自身又是一种农林科技文化。
 
“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应反映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相互关系的特质。由酥梨品质为特质的东西所决定,这就构成酥梨文化使其自身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东西。厘清酥梨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酥梨文化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最要紧的一点,作为对酥梨文化的研究,我们既要研究它作为物质文化共性的东西,又要研究它更为本质的独具特色的东西。
 
“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应反映砀山酥梨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要反映酥梨和食用、药用的关系,要反映酥梨在梨家族中特殊地位,要反映酥梨和果品加工工业的关系等。
 
“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应反映历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推动果树栽培技术进步的内容。酥梨果树栽培技术的不断臻于完善,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实践的结果,酥梨文化是劳动人们创造的优秀文化,它闪烁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
 
“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应反映特定人们的贡献。根据可见的文献记载,砀山有许多酥梨栽培名师,他们对栽培技术的传承起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这就使酥梨文化和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还要把酥梨文化和黄河故道文化结合起来考虑。酥梨文化是黄河故道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回应,是黄河故道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此外,“砀山酥梨文化”的定义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感和包容性,所谓历史感,就是要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所谓包容性,就是要体现其他文化对酥梨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试给“砀山酥梨文化”下一个定义:
 
砀山酥梨文化,是砀山人民千百年来在总结先前梨树栽培文明的基础上,并在后来形成的黄河故道等特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农林培植文化,是一种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的创造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有机结合的地方特色文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0922-394400.html

上一篇:砀山酥梨文化(五) “砀山酥梨文化”的提出
下一篇:砀山酥梨文化 (七) 砀山酥梨文化的历史演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