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的“说服力”
邹谋炎
“说服力”好像是一个很平常词。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它很神奇。说它平常,是因为普通人都懂,都能用。说它神奇,是因为它能够超越任何名声和权势,不是谁想驾驭它都能随心所欲。
一个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就一堂课而言,教授的说服力是由学生的感受说了算。虽然这比较迷糊,但还是有一些说得过去的指标可以参考,例如:讲解是否生动、风趣、严谨、准确?联系的知识是否广博?是不是能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此等等。一堂课、一个讲座或一次演讲的说服力常常是短暂的。从一门课或一个过程来体现教授对学生的说服力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因为学生们有独立的思想,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有不同的判别标准。重要的是,一个教授对学生的说服力是一种实在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表明教授的品质,而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榜样或暗示一个努力方向。一个光明的榜样,其作用常常是一千篇说教也敌不过。正因此,才有对“师”之“范”的渴望和“人师难求”的感叹。
我们曾当过多年的学生。以我们的经验评价一个老师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讲课讲得好不好。如果肯定,便有一个基本的说服力。
第二层次:学术水平+人品好不好。不要以为学生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是一个群体,有各种方法获得这种能力,虽然有时不完全准确。发表物的档次、数量;理论贡献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实践能力和应用开拓能力;为人处世表现的素质和理念;乃至日子的贫富等等,都会被评头品足。对此,头衔、获奖好像对取得说服力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们会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直接触及例如头衔下面的能耐、大奖背后的真像和真实贡献者这些基本事实,并以此来确定认可的程度。
一个教授如果基本上能达到大多数学生在这两层次的说服力,才说得上称职。
一个教授要取得在同行中的说服力却不容易。“文人相轻”,这个情况好像不只在中国有。一般说,教授们要打消这个念头,有益健康。不过,有一种说服力可以弥补这个缺失,就是对社会的说服力。如果你的理论得到外界公认;如果你的著述能够说服大众;如果你的创造能够成为生产力,这就是说服力。这种说服力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对个人的认可,而在于在和大众一起,共同树造一个价值理念。
说服力比任何评价标准都要实在。可惜的是,它常常只在人们的心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