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波〔笔名:猫头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p1935 我是退休教师用博客发表学术见解治学做人体会促进科学与人文交流

博文

不懈探索真理 永存学者风范——悼念黄楠森教授(中篇)

已有 3639 次阅读 2013-2-6 21:40 |个人分类:介绍名人观点|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教授, 风范

                                          哲学现代化与科学化       

1985年春,我从北师大哲学系调来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工作。其时,广东学者得“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之良好环境,思想比较开放、活跃。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师大哲学所的领导和哲学工作者,正在筹办《现代哲学》杂志,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我有幸参与这项工作。然而对“哲学现代化”问题,学界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就是错误的!我们非常重视北京哲学界专家的意见,198510月,在《现代哲学》创刊号上,就有黄楠森、肖前、赵风歧等教授的文章。黄老师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随着时代前进。在我国现代化过程,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是可以成立的,它的意思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致的。依据自己致力于建设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构思,黄教授特别谈到:像任何学科一样,当它处在“前科学”阶段是谈不到“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超越了“前科学”,进入了科学的阶段,从此就能够沿着科学方向,与时代不断前进!这些看法,无疑支持了全国首家地方学会哲学专业杂志顺利创刊与发展。

到了晚年,黄楠森在回顾他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体系建设的工作时写道:“我同哲学打交道,至今已整整70年。关于哲学的科学体系我有过许多想法,其中有三点我认为至关重要:一是必须坚持世界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自古以来,世界观一直被视为第一哲学,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它却被排斥,被否定,这一思潮在我国也甚为流行。在我看来,世界观、尤其是科学的世界观是不能否定的,否定了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哲学会被否定,一切科学也会被否定,认识史将不再是科学史。二是科学的哲学,除了包括世界观而外,还应包括若干部门哲学。这是因为对整个世界的综合研究必须有几个主要部门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因此,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外,还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我认为这是不够的,近年来提出还应增加人学、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够成同功地指导实践,是因为它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自觉的有规律性原理指导的实践,不是盲目的由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指导的实践。”(引自黄楠森:《我怎样走上哲学的科学之路》,《光明日报》2010年03月23日
                          “异化”、人道主义与人学

据我拜读黄楠森教授的论著以及私下向他请教同他交谈,觉得他对“异化”范畴理解,有个较大的变化过程。他精通西方哲学史,对黑格尔著作有深入研究。最初,他把“异化”看“否定之否定”的一个环节,同“对立面转化”、“矛盾的转化”一样,具有普遍性。在1983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的文章《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中,他主张“异化”范畴有三个层次,上面谈的是最普遍的层次。其次是主体产生出反对自己的异己力量。再次是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即“劳动异化”)。可是,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异化论”之后,他的看法发生急剧变化。

1984年的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中,作了“自我批评”,并说道:“有同志批评我自相矛盾,因为我滥用了异化概念。这就促使我进一步学习,思考,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引自黄楠森:《关于人道圭义和异化理论的几个问题》《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月版)要而言之,黄楠森认为,在哲学史上“异化”概念含义确有三个层次。但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前一个“过渡性”概念。他认为,无论是费尔巴哈、早期马克思讲到“人的异化”,是指“人性异化”或“人的本质的异化”。黄老师认为,在有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没有必要用“异化”来说明某些社会现象,包括说明人的本性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

    至于同“人的异化”直接联系的“人道主义问题”,黄楠森认为:对人道主义不能笼统否定,也不能笼统肯定,应具体分析。其历史观方面应予否定,其价值观方面应予肯定。他还明确表态,赞同胡乔木同志的主张,人道主义有两个不同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认为,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完全对立,必须彻底否定;只有作为伦理观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才可加以批判继承,这就是作为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差不多过去三十年了,在理论界、学术界分歧仍十分严重。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理论、学术问题,黄老师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言”,我相信随着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发展,终究会取得共识的。照我的观察,黄楠森教授后来开拓“人学”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理论成果,表明他对人性、人道、人权、以至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规律性,都有新的认识! 

     经过三十多年来哲学界许多同志的努力,中国马哲史学科终于走向成熟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严整科学体系的探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作为大家公认的一位领军人物的黄枬森老师,依然是学术界不懈探索真理、勇敢创新的战士。在年近七十岁时,他又踏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人学领域,组织全国性研讨会,编写《人学词典》,组建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成立中国人学学会……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更加忙碌。黄楠森成为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新的领域的旗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1-660111.html

上一篇:不懈探索真理 永存学者风范——悼念黄楠森教授(上篇)
下一篇:不懈探索真理 永存学者风范——悼念黄楠森教授(下篇)
收藏 IP: 183.63.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