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一句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lversoft 空间网络 艺态可视大数据

博文

生地春秋竟芳华---怀念著名植物地理学家武吉华先生 精选

已有 10672 次阅读 2014-12-30 18:20 |个人分类:论文交流|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植物地理学家


      引     

200777,在北京师大生地大楼西端的地理遥感学院一楼的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个特别的会议:地理系87届毕业生毕业20周年的返校聚会。一时间,少长咸集,师生毕至、气氛热烈。多数师生之间分别已经20年整。其中一位头发全白、也是与会人中年纪最大的长者。他,就是当年的我们的任课老师、著名的植物地理学家武吉华先生。他的发言从70年前的今日发生在北平的“7.7事变”开始,并回忆了20多年前与我们83级的往事与渊源。近80高寿的老人,说话依然大脑和口齿都很清晰,让我们惊奇而欣慰不已!我们返系的每个同学都静静地聆听,思绪仿佛又回到20多年前的火红的大学时代和校园生活……

改革开放30年前的70年代末,我记得是读初中时,由于受到徐迟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以及许多关于神秘森林的文学作品影响,尤其对植物学家蔡希陶在云南研究热带雨林的经历印象深刻,于是高考时第一志愿是北师大生物系,但最后我被录取的却是地理系。地理系和生物系虽然一直在生地楼内办公,但隔行如隔山,却是两个差别较大的学术方向和部门。刚入学之初,的确有点灰心,我以为今后再也没有机会学习那些神奇的植物了。但是,开学后的某一天,我偶然发现课程表里还有一门课,竟然叫“植物地理学”,又引起我对植物学的兴趣,心想:看来老天照顾我,到时定要认真学好这“最后一课”。

但意想不到是,今天虽然没有成为儿时理想的植物学家,毕业后20多年中竟然和植物有许多不解之缘。这还要归功于这个沟通生物学和地理学的重要学科----植物地理学以及给我们上“最后一课”的武先生。

     

   一、黄杨木的故事

武吉华先生50年曾留学苏联,学术严谨而渊博。他给我的印象是:朴素而严肃;常著深色中山装,不苟言笑;一口标准的京腔,节奏较快而决无重复语句;板书简练而工整;尤喜旁征博引,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所以,如果你的思维反应慢的话,就会如堕云雾之中,不知所云了。植物分类学那部分内容,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没有数理课的推理之精妙。所以,课程的前半部分,我学起来感觉压力较大。这门“最后一课”是在二年级的上半年开的,包括专业理论、室内试验观察和野外实习。为了赶上在暑假的野外实习,所以整个学习节奏很紧张。幸好在试验室里可以对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对比消化,当时的室内实习助理是武先生的研究生朱阿兴,多在晚上做观察试验。当时,北师大的校园面积虽比不上北大燕园、清华园,但位于老主楼前面的园林观赏植物不少,包括桃、李、柳,牡丹、芍药等等,不下几十种。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的是黄杨木,武先生曾亲自带领众学生在校园里一边讲边观察路旁的这种不起眼、低矮的路旁观赏植物,包括它的来源、地理分布和种属分类。后来,毕业到了岭南地区,才发现这种植物竟然还可以长成形状各异高大的乔木,是园林和寺庙中必不可少的树种。这也许就是植物和生命神奇而令人着迷的地方吧。

       

      二、 雾灵云杉之风格

近一个学期的植物地理学很快就要结束,剩下的时间就是奔赴野外实习基地实地调查和学习。和高年级去庐山植物园实习不同,我们这一届该为密云与承德交界、燕山第一峰所在地----雾灵山。由于是清朝皇家的避暑之地和京城的水源涵养之地,山高林密,地带性植物、动物、土壤、地质地貌保存良好,是一个理想的野外实习场所。

由于武先生当时属于系里的业务骨干,除了本科生授课,还要带研究生和不少全国各地的进修生,教学及其繁重。所以,一段时间以来,身体支撑不住而病倒了。故我们以为武先生不会亲自带队赴雾灵山野外实习。但为了我们巩固课堂的知识,武先生还是不顾虚弱的身体状况,拄着拐杖一马当先,亲赴当时食宿条件还很原始的雾灵山。爬山涉水,穿林过草。他为人师表,不怕困难的精神,给我们年轻的学子树立一个榜样,并一直影响着我们后来的人生成长过程。雾灵山的植物有成百上千种,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挺拔的云杉和白桦,面对严酷的高山严寒和狂风,仍然我行我素,刚正不阿。武先生的风格和印象不就是那傲然挺立的雾灵云杉吗!

                                             


       图1雾灵山秋天的白桦(上)以及云杉云海(下)                  

             

                     满城尽戴“羊蹄甲

几年以后,我们83级全班50人顺利毕业,从此星散各地,难以相聚。我则独自南下广州,分配在省国土与测绘研究所工作。那时通讯不发达,沟通主要靠书信。记得是89年末或90年春,我刚从海南参加省讲师团支教工作回到广州,忽然接到同班同学汝坤的电话,说要陪同武先生来广州顺道去海南考查,同行的还有武先生弟子贾利同学。我当时听了很高兴,因为能见到久违的老师、同学了!见面的细节我大都淡忘,但有个场景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在广州的环市东路上散步,回忆我们当年在野外跟武先生学习识别植物的绝技。一时兴起,我随手指了指路旁盛开红花绿叶一排树木请教武师何名何种,同时抱怨羊城本地城市植物以前在书本上都没见过,简直是两眼一摸黑。没想到的是,武先生习惯地摘下一小段树枝,慢慢地介绍说:这个树叫羊蹄甲,又叫香港樱花,为豆科常绿中等乔木,叶片近圆形,但顶端都裂为两半,似羊蹄甲,故有此名。武先生竟然对相隔几千公里外的地区的植被都了如指掌,这让我对武先生的学识渊博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折服!

后来我才发现,羊蹄甲这种漂亮、易生的观赏植物在广州城市郊区都有大量分布,在香港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树种,极像香港的市花-----紫荆花(香港区徽即来自于此花)。此情此景,简直可以套用张艺谋的一部电影的片名------《满城尽带羊蹄(黄金)甲》了!

                   

             四、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武先生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仅以我班为例)遍布全中国和亚非拉(美):东部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的南粤、香港,西到青藏、新疆。更远的日本,非洲、美国。如果加上其他年级的系友、学生,可谓桃李满天,延及老中青三代。

() 武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学术成就可以归纳如下:

1.先生成功把当时苏联植物地理学派介绍到中国地理界,偏重植物解剖分类学和演化动力学,与地理学其他基础学科结合紧密(土壤,气候,遥感)这与英美后来的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并脱离地理学母体相比,武师的植物自然地理学派自成体系,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2.建立了“植物地理学”的教学体系,编写和修编了众多的教材和教案;培育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记得当年武先生讲课的往往座无虚席。外地慕名来师大的进修教师,选听武先生课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之一。

3.除了植物因素外,他特别强调自然地理的综合分析与时空演化过程,这与老系主任周廷儒先生创导的古地理学综合分析法是一脉相承的。

(二)武先生当年教授的植物地理学知识技能,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运用,概括如下:

1.      地理指示性植物的确定方法:

大千世界的植物数以万计,如何寻找具有本质规律的植物作为地理标志,是一个难点。需要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来具体甄别。在亚热带,热带植物区域研究,我发现了芭蕉(水)、鱼尾葵(大气污染)等植物作为热带地理环境的指示植物,以及目前在研究的荔枝、龙眼,油茶等果树经济物种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库建设,对发展华南精细大农业(经济作物、果业)具有重要理论基础作用。  

2.植物生态的保护与再恢复:

通过多年的遥感与实地观测,发现广东的红树林的面积的骤减,特别是深圳湾地区红树林几乎灭绝。和北方雾灵山的高山植物群落一样,整体已经受到人为的破坏与生态威胁。急需开展人工生态恢复。

3.面对广东外来物种入侵与困扰,作出利弊和风险分析。

4.独立和团队野外工作能力和数据获取和采集能力。

所以,武先生既是术业专攻的学者,也是我们大家的良师、和蔼可亲的长者。

     

五、启示与希望

20多年后的今天,武先生教给我们学术真谛我认为可以概括如下:

1.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做学问要耐的住清贫寂寞和具有包容心。武师半个世纪以来教书育人,甘当人梯;恪守自己一小块“精神家园”,默默耕耘,春风化雨。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今拜金主义盛行的学术界和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是我们晚辈的榜样。

2.独特的植物地理试验、标本、野外观察与实习,是原始数据的基本来源。后来兴起的遥感、GIS、搜索引擎的飞速发展,仍然不可取代传统的实地调查。

3.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家研究地球生物圈的坚实理论基础,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生物资源和化石能源短缺危机的基本途径之一。生物信息学等与生命健康科学相关领域更是21世纪的热门、难点领域,盼望有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到这个领域中来。植物地理学才能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4.创导可持续的学术生态环境,保持学术流派的多样性: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独崇欧美。但是,要挑战霸权,争夺学术话语权,难乎其难也!我们不妨同时在基础科学方面也学习和推广俄罗斯、东南欧,甚至是亚非拉的印度和巴西等国的长处与经验。特别是植物地理学方面,俄罗斯的极地科学、巴西热带雨林在全球碳源碳汇平衡、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的机制作用值得国内同行研究。

          尾    

 上个月初,我在参加中山大学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邂逅参会的旅美学者朱阿兴师兄和卞玲师姐,他们要为武先生80寿辰筹备一个纪念集子,嘱咐我为这次活动助兴,于是欣然命笔。20多年前的往事依稀,宛如昨日。思绪汨汨,随着键盘的敲击,如流水般慢慢呈现出来。此文特别要献给为了学生弟子辛勤一生、历尽人生风雨的武吉华先生。人生80,实属不易,可喜可贺!我在遥远的南国祝愿武先生如北国雾灵云杉一样,健康延年,笑傲大地!也希望20年后,我还能够续写华章!......

                     图2武先生与作者合影于2007年毕业20年聚会,北师大生地楼前 

                                                                                     ( 2008百年奥运期间写于广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872-855069.html

上一篇:会当汉阳顶,一览万湖小 ---蔡茂友书画艺术简介
下一篇:温州市的疫情对湖北之外全国其他重点城市的风险警示
收藏 IP: 210.75.52.*| 热度|

14 张鑫 程娟 田青 韦玉程 董侠 李璐 任国玉 张强 刘光银 杨顺楷 李小文 蒋迅 窦杰 Selev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