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wuya

博文

说说学位论文的格式问题 精选

已有 17403 次阅读 2016-5-30 23: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又是毕业季,本科毕业论文(工科叫毕业设计),硕士毕业论文,接二连三,“狂轰滥炸”,让人头晕目眩,先不说这科学性和创新性,单单看格式,就足以让人大动肝火!几乎没有一本论文在格式上堪称完美的,偶尔有一本稍微像样的,真好比是“在工科学校发现了个美女一样,赏心悦目,沁人心脾”,此语发到朋友圈里,立马一片点赞和留言。呵呵,同行看了苦笑,学生看了讪笑。这到底是怎么了?是怎么了?是怎么了?格式问题真的是势比登天还难?!真像我们的学生所言,“改格式到吐!此生再也不想看自己的论文了!”?如果真是如此,那科学性和创新性岂不是更难到火星去了?

好啦!吐槽了一阵子,言归正传,心平气和说说学位论文的格式问题。

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现在的老师想当年也都写过学位论文,想必也被自己的老师吐槽过。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学位论文,虽然改了又改,还是不免有点遗憾。其实当年我们对格式问题也是不以为然的,大家甚至开玩笑说,答辩委员会的老师看不大懂内容,所以特别在意格式。现在自己做了老师,特别是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历投稿-被拒-再投-再被拒这样的“噩梦”之后,越来越发现,科学论文的格式是多么地重要!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科学论文来说,格式都不过关,何谈科学价值!

说到投稿,想必投过Elsevier系统期刊的人都知道有一个“Technical Check ”的环节。曾经有传言,这个就是专门为中国作者设置的,原因是我们英语水平差。依我看,除了语言问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中国作者(特别是新手)的稿件在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太多,往往多到让人无法忍受,我在做审稿人的时候感触颇深。其实,任何一个正规的国际学术期刊,无不在格式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为了方便同行学术交流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严谨性的体现。而我们对格式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我曾经关注过一些网上的学位论文,包括现在手头的一些,论文后边的文章列表相当漂亮,但是看看格式吧,也是惨不忍睹或者差强人意,只能说没当回事,“已经发了高档次文章,何必在意这些细节,外审也不可能不过”,大概是这么想的吧。

说点具体的吧。常见的学位论文的格式问题有哪些呢?

1. 数据和单位之间应有空格。

2. 缩写词首次出现的时候应该标明全称。

3. 物理量的符号要用斜体。

4. 正文的中英文的字体字号应该统一。

5. 排版中不要留大片空白。

6. 断开的图表应标明“续表(图)”。

7. 参考文献的风格保持一致。按照统一的模版来编辑,既不能简单从文献里复制,也不能单纯依赖Endnote,要逐条仔细检查。

8. 化学式注意上下角标。

9. 注意统一符号的全角和半角形式,比如中英文状态下的百分号、摄氏度、比号就是不同的。

10. 统一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撰写。我曾经审过同一学校的几本论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几乎每一本都是各自为政,格式五花八门。

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很多细节不一而足。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对付学位论文格式这个“刺儿头”呢?有个很简单的办法能够帮我们提高格式的规范,那就是平时在阅读文献和书籍的时候多加留意格式问题,正规的学术出版物的格式都是很规范的。遇到拿不准的时候,翻翻看,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格式高手”了。

很多时候,在电脑上编辑,检查起来效率不高,最好打印出来,逐字逐句检查,再找别人挑挑毛病。

其实,严重一点说,格式问题就是学风问题,只要有“精品”意识和文责自负的态度,学位论文的格式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那么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个毕业的季节才有必要提格式问题呢?

显然不是!功夫要下在平时。比如组会汇报的ppt里,平时提交的电脑编辑的作业和文档里,投出的稿件里,处处要体现“严谨”二字。请注意!这不是“强迫症”,不能“无所谓”。

谁让我们是科学工作者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708-981343.html


下一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指导教学研究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27 王林平 孙振凯 马省伟 杨云云 霍艾伦 黄永义 张立新 吴斌 赵国梁 韩睿明 安海龙 张阳阳 许方杰 秦承志 孔祥雄 郭战胜 张能立 韩玉芬 许红彬 武夷山 信忠保 杨金波 秦耿 biofans xlianggg shenlu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