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南治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书小友送来好多年了,中间数次提起过,我都搪塞了过去,有一次我竟撒谎说已经看过了,不好看。小友还是劝我说这是一本可以从后面看过来的书,说我一定喜欢后面那部分的。还有一次我说看了一半,小友笑了笑了说,那书是中英合集,如果你看了一半,一定会发现后半本是英文的。弄得我好尴尬。
当时不喜欢看的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做的序,不知为什么对余先生和王蒙都有些先天的厌恶,没有什么原因,可能都是因为他们喜欢做年轻人导师,我还处在“青春叛逆期”吧。这次想了想,不喜欢的是他这样的人,又不是他的作品,而且他的文字也算是不错的了。当年“读书”杂志的扉页丁丁不画了,赵汀阳也不配文了,改成了王蒙配文,我便停了几年读书,还是后来慢慢过去了,才开始重新订阅的。
好了,还是来说说这本书吧:书名不太对,按书名的理解,这旅行的艺术是指旅行的技巧,实际上是一个类读书笔记,是以旅行为切入点,并没有介绍旅行点的故事或者历史或者文化,而是通过某一点或某一方式的旅行引出一个话题,介绍一本书一幅画一个想法甚至一种哲学思潮。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这开篇第一句的翻译就让我爱不释手,当然了,后面的文字并不总是这样令人惊喜,但译的实在不错。
书分了几节,从对旅游的期待到动机到回归划分了旅游的相关过程。而后在每一部分都荡开了来去谈一些联想的东西。比如第一部分期待就是对旅游了不新意的感觉引入德埃桑德斯。哈,这一部分我最喜欢,因为我很多旅游回来都没有印象,走过很多地方,全是一个样子。还记得黄山吗?照片比实景好看多了,回来后去翻相册不敢相信自己去过这么漂亮的地方。哈,只记得那小木屋和碰头的娜姐。书里介绍了波德莱尔、霍珀、福楼拜、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还有洪堡,过去只知道洪堡奖学金,我也算是洪堡的间接受益者。
旅游是一个让你生活发生短暂变化的过程,或许让你快乐甚至厌恶,但希望是一个让你的情绪发生波动过程。新鲜、没见过、没尝试过?曾经有人对你描述过,而现今你到了现场?突然与你的情绪相契合?情理之中却意料之外?特别的巨大宏伟的视觉效果(野牛般的景致)?会带来对历史人生等形而上的遐想?书中的解释是好奇背后的驱动力,都是源于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其实只要学会仔细的观察,总是能从其中发现新鲜的东西,这不仅指旅游。
说说缺点,中英合集的原因是什么,是想提升些价格?书的图画没有彩色,而且很小,真不如彩色印刷而后提升价格。字的排版也小。翻译中朋友M为什么不译成阿妹?路人a为什么不译成路人甲?一些小问题,但总体不错。
喜欢这本书是觉得我写的读书笔记也有些像这样。我过去很少在笔记中介绍我所看到的东西,或者介绍通过阅读所得到的东西,或者是通过阅读可以运用的东西。因为觉得所看到的东西别人通过阅读是可以看到的,不需要你在这里饶舌。而里面那些东西你如何的延展与提炼,是直接的东西,没有什么好讲的。过去的阅读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便没有什么迁移的想法。所以那个时候的读书笔记只是写能过阅读得到的一些想法,多半与书的内容无直接关系。比如“制高点”的阅读理解完全在写由红绿灯所想到的自由与民主,和那书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萨特读本”的阅读谈的是无脚本沉浸式演出,勉强讲有一点关系。现在写的阅读笔记在向中规中矩的方向发展,尽量介绍结构、片断以及迁移。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是同等的作用,但感受上还是略有不同的,过去我都是一个人独自外出,自从有了娜姐,便总是想等她一起,结果便是少去了很多地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