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z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lcomezp

博文

【猿猴家书故事会】人类为什么全身赤裸? | 第18讲

已有 3532 次阅读 2017-2-9 22:4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猴博士收到了一封来信。


猴博士:

       你好。我很喜欢《裸猿》,书中将人类描述为‘裸猿’:‘他的体表全然裸露无毛。除了头顶、腋窝和阴部有少许的几丛毛发引人注目之外,其余皮肤全然裸露在外。和其它灵长类比较起来,其对比富于戏剧性...在所有的灵长类中,没有任何一种与人的情况接近。到了这一步,不用更深入研究,把这种新奇的灵长目命名为裸猿’。

       我是一只倭黑猩猩,毛发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具有保温、防晒或保护体表皮肤等作用。如果我们失去毛发,我们的皮肤会变得脆弱,容易出现皮肤癌等严重问题。那人类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赤裸?


毛发秀美的倭黑猩猩

来自刚果共和国


倭黑猩猩(Furuichi 摄于刚果)。倭黑猩猩(学名:Pan paniscus)是黑猩猩属的两种动物之一,和黑猩猩外表相似,但比起黑猩猩,它们较能直立,身形较为修长苗条,脑容量较黑猩猩的小。分布于非洲刚果河以南的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主食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也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倭黑猩是濒临灭绝的人科种类。


赤裸是人类的重要外表特征之一。但实际上,人类体毛和毛囊的数量并不比其他猿猴少,只是体毛更加细短而已。基因研究发现非洲人MC1R基因(影响毛囊黑色素的重要候补基因)出现于120万年前,说明人类体毛退化可能已有100万年以上历史了。但是如果失去体毛的保护,人类祖先如何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灼烧?如何在非洲热带草原生活?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类失去几乎所有的体毛?‘裸猿’仍然是个谜。我只能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


人类婴儿和黑猩猩婴儿(张鹏拍摄)


失去体毛可以保持身体冷却?人类祖先从森林进入草原以后,白天气温很高,大量出汗,失去体毛有利于在热环境中生活,例如大量出汗是人类的特征之一。但是反对者们认为,人类失去体毛以后,皮肤直接受到太阳的暴晒,反而会吸收大量热量。而且晚上也不利于保持体温,失去体毛可能不利于在草原环境的生活。很多动物经历了从森林到草原的过渡,但是并没有像人类这样裸露无毛。


失去体毛因为直立行走?与上述想法截然相反。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后,比其他四肢行走的动物受日晒量少,所以不需要体毛保护,只留下头发防止大脑温度过高。但目前仍然没有证明直立行走会导致失去体毛的证据。


失去体毛因为狩猎?人类祖先在草原狩猎,每天的活动量比在森林生活的灵长类高,失去体毛有利于有效降温。但是有人反驳说女性很少参与狩猎,为什么体毛反而比男性的少呢?


失去体毛因为穿衣服?衣服足以维持体温,这样替代了体毛的保温功能,体毛退化消失了。然而,衣服的历史只能追溯到2万年,可以制作毛皮衣服的石器历史也仅30万年。这些时间明显无法解释人类体毛为何在120万年前就消失了。


失去体毛因为人类祖先曾是水生动物?人类具有和水生哺乳类类似的许多特点,例如皮肤下面有很厚的脂肪层、胎儿天生会游泳等。如果人类祖先是水生的,就不会有体毛,像鲸鱼等哺乳类一样。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可以支持祖先是水生动物的考古证据。


失去体毛因为人类的婴儿化?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就像长不大的婴儿,与黑猩猩的头骨形态变化相比,人类成年人的头骨形态仍然接近于婴幼儿的形态。皮肤裸露细腻可能也是婴幼儿化的特征之一。然而人类胎儿早期也曾是全身被毛,只是在出生前才褪掉被毛。这个假说仍存在争议。

人类头骨维持了婴儿状态(从左至右是婴幼儿到成年人的变化)


失去体毛是为了防御外部寄生虫?这是最近人们比较关注的理论。体表寄生虫不仅咬伤皮肤,而且引发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疾病。所以灵长类(除人类以外)每天都会换休息场所,而且每天花费好几个小时相互去除毛发上的虫卵和虱子。人类在180万年前就建立了固定宿营场所,并开始集中生活。长期定居生活会累积了大量的垃圾、毛发和皮屑等。不难想象宿营地是寄生虫最密集的环境,容易造成由体表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疾病、和大面积死亡。毛较少的个体不易生成这些寄生虫,健康条件较好,适应定居生活环境。此外,由于健康的优势,体毛少的个体对异性有更强的吸引力,繁殖更多的后代。这样在自然选择压力和性选择的双重作用下,人类体毛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退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6-1032659.html

上一篇:美国灵长类学会声明反对特朗普移民新政等
下一篇:金丝猴的现状与保育危机(张鹏等)
收藏 IP: 219.132.232.*| 热度|

2 刘光银 彭美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