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z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lcomezp

博文

花果山田野生活 | 南湾猴岛猴群帮派的日常

已有 4625 次阅读 2016-10-30 13:11 |个人分类:灵长类学原创|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南湾猴岛这个小小的公园里,出没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猴群,为了竞争领地以及食物,猴群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然而,猴群之间的接触,不仅仅是简单的强者驱逐弱者,他们时而和平共处,时而正面对峙,更有甚者,弱者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时,也能令强者回避。接下来,就让我来慢慢诉说这七个猴群之间的复杂关系。
猴群帮派简介
首先简单的介绍下这七个猴群,首先是花脸群,一号雄性为红脸,是资历最老的一号雄性之一,身材短粗,脸大,坐拥30多名妻妾,加上众多的子女,形成了一共近百只的岛上最大猴群。

然后是第二大猴群神经病群,拥有70~80的猴口,包括20多只成年雌性。不过其一号雄性神二是最近才刚刚上任的年轻公猴,与前一号雄性神经病相比实力尚有一段差距,未能有效获得母猴们的拥护。

接下来是第三大猴群阿川群,猴口40~50只,拥有10余名成年雌性,一号雄性阿川是一名壮年公猴,岛上实力最强,曾经有独自一猴击败红脸与烂鼻的骄人战绩,然而最近手臂受伤,实力有所下降。

再者是武大郎群,一号雄性是烂鼻,率领着9名母猴以及20只左右的未成年小猴。烂鼻曾经是花脸群的二号公猴,跟着红脸办事,在武大郎群前一号雄性卸任后,便乘机自立为王,实力中等,但性格比较胆小,曾与红脸共同语阿川对峙,但因不敢上前,红脸独力难为,最终使阿川获胜。

接下来是拐手群,大小与武大郎差不多,同样有9只母猴。前一号雄性独眼龙实力强劲,敢于与红脸正面对抗,然而不幸因白内障使得仅存的一只眼睛失明,被迫卸任,此时拐手临危受命,掌管猴群,但始终过于年轻,无法有效的统领群猴。

尖嘴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猴群,包括7只母猴以及十余只小猴,红脸曾经是其一号雄性。在红脸掌控花脸群之后,试图并入花脸群,然而没有被红脸的新欢所接受,现在成了附着于花脸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没有一号雄性的小猴群。

最后是乡巴佬群,这是一个只有10名成员的小猴群,仅有4只母猴。一号雄性疤面是一只年轻的公猴,性格比较谨慎,始终保持着紧张的状态,这也导致他与母猴们的关系比较紧张。此群由于实力太弱,只有在其他猴群不在时才能在公园内活动,大部分时间待在山上,故称乡巴佬。

领地分布与等级关系
景区构成平面图
备注:①正门入口②缆车下客点③游客中心④智慧猴广场⑤猕猴拘留所⑥敬老院小树林⑦猕猴杂技表演场⑧幽默小品剧场⑨观猴亭
然后是猴群在公园内的领地分布。首先是最大的两个猴群花脸群以及神经病群,花脸群占据了观猴亭,而神经病群占据了游客中心这两个允许游客投食的最佳地点,作为最大的两群,两者以景区中央的道路(红线)为界,各据一方,互不来往,关系十分紧张。其他群则分为两派,阿川群、拐手群主要在神经群的领域内活动,而乡巴佬群、武大郎群、尖嘴群则主要在花脸群的领域内活动。少数情况下,阿川群、尖嘴群和武大郎群会越界活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因为两个大群没有出现。当大群出现时,小群们往往会在大群领地的边缘地带游走,尽可能避开大群的成员。
这七个群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支配等级关系,首先花脸群和神经病群地位并列第一,然后是阿川群、拐手群、武大郎群,尖嘴群、乡巴佬群。值得一提的是,猴群间的等级高低大体是由猴群数量决定的,或者说,由成年母猴的数量决定,一号雄性的实力反而是次要的。毕竟,即使是最强的一号雄性阿川,3只母猴联手也能把它赶跑。这样也导致偶尔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情况。例如神经病群原本等级是要高于阿川群的,然而,在前一号雄性神经病刚刚卸任,神二刚刚上任之时,由于神二没有获得母猴的群面支持,加上本身实力不济,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它见到手臂受伤的阿川带领的阿川群也只能避着走,导致在这段时间里,神经病群的地位由原来的并列第一掉到了第三名。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神二渐渐被群内母猴所认可,现在,尽管阿川手伤基本痊愈,神经病群的地位依旧再度超越阿川,再度与花脸群平起平坐。
尽管猴群之间存在着相对比较明确的等级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低地位的猴群遇到高地位的猴群只能避着走或者甘愿被打。它们也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见机行事。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公园内有两个主要的投食点——观猴亭和游客中心,在这两个地方,除了工作人员会定时投食之外,游客也可以购买猴食来投喂。因此这两个地方自然成了猴群必争之地。然而,面对拥有者数量优势的高地位猴群,低等猴群要硬碰硬来争夺领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它们采取了游击战术。它们首先要占得先机,每天都早早的来的公园,在高等群到来之前在这两个投食点先饱餐一顿。当高等群来到时,它们则果断采取迂回战术,迅速的回避,蛰伏于投食点周围的树林之中,静静的等待。一旦高等群吃饱离开,它们就迅速回到投食点,来捡食一些残羹剩饭。这种策略运用的最明显的要数分布在游客中心的几个猴群了,通常,每天早上8点钟左右,拐手群会早早的来到游客中心;然后到了9~10点,阿川群来到,拐手群便立刻回避;然后到了11~12点,神经病群才优哉游哉的下山,取代阿川群。然后到了下午,这个顺序便反过来,由于中午游客数量多,投食也多,神经病群迅速吃饱,在2~3点便早早上山,阿川群乘机回归;随后,阿川群吃饱后,在4点左右离开,这时,等级最低的拐手群便回归,并一直坚持到5点左右工作人员最后一次定期喂食。利用这种策略,它们既不用打不可能获胜的战争,也确保了自身一定的食物来源。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高等级群虽然猴子数量众多,但除了每天刚刚下山之时,许多时候猴子分布的并不集中,而是相对分散,这就给了低等猴群可乘之机。这一点在花脸群和武大郎群之间最为明显。花脸群作为一个拥有一百多个体的大群,其内部也有等级之分,同样可以分为高等和低等的两个小团体。高等团体由于享有取食特权,往往比低等团体先吃饱,吃饱后便先离开,留下低等团体继续取食。这些留下的低等团体数量只有30只左右,刚好与武大郎群数量相当,而一号雄性等成年雄性往往也随高等团体先走一步。于是,武大郎群就抓住这一绝妙的时机,大着胆子堂而皇之的入侵观猴亭,而花脸群的低等团体,由于既没有数量优势,又缺乏公猴的支援,往往只能采取隐忍的态度,即使试图去过武大郎群,也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在一些时候,武大郎群会主动出击,武力驱逐花脸群的残余个体,夺取观猴亭的控制权。


猴以食为天总的来说,猴群之所以会来公园,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工作人员以及游客的投食,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吃。食物的突然出现,往往会导致猴群之间的气氛迅速紧张起来,冲突一触即发。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武大郎群和拐手群这两个实力相近的猴群之间。有时,两个猴群正在相邻的两个树林里休息,这时游客突然拿出一些食物出来,这迅速变成为导火索,引发两个猴群的激烈冲突。一般来说,冲突时,冲在最前的会是猴群中的二号公猴和一些母猴,一号公猴在后方压阵,小猴子则负责呐喊助威,当前分冲突进入关键时刻或是有小猴被卷入冲突时,一号公猴便会果断加入战局,给予决定性的一击。猴群间的冲突有时候会导致猴子受到十分严重的伤害,例如胳膊被打折,耳朵鼻子被抓破,身上被咬掉一块肉等等,有些时候,战败的猴子甚至会找周围的游客发泄自己的郁闷。因此,不管是从猴子的角度还是从游客的角度,都不建议游客随意投食,这样做的危险性太大了。


不打不必要的仗
猴群之间虽然经常爆发冲突,但猴子并不是一种只懂得争斗的好战生物。许多情况下,猴群之间也是能和平相处的,毕竟流血冲突只是最终手段,随意的战斗只会导致双方受无意义的伤害,最终导致双输。
最常见的情况是没有食物,没有食物就意味着猴群之间缺乏竞争的动机,没有火种自然难以点燃战争的火焰。这种时候,相邻的两个猴群即使相见也会装作看不见对方,相安无事的擦身而过。更有甚者,两个猴群能够在相隔只有一条人行道的距离各自睡自己的大觉,等待食物的出现再战不迟。阿川群和神经病群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的人来看,只会以为是一个大猴群。
第二种情况是敌我力量悬殊,胜负没有悬念。这种时候,低等群会很识趣的不去打扰高等群,高等群也会很大度的放低等群一马,不浪费多余的力气。在游客中心,有时候拐手群到来之后紧接着神经病群就出现了,拐手群立刻很识趣的空出场地,躲到周围的树上。工作人员投食后,神经病群在地面上安静的进食,而拐手群在则在树上或周围默默的围观,一段时间后就悄然离开了,整个过程可以没有任何的冲突。
第三种情况则是食物非常丰富,已经没有抢食物的必要了,大家都能吃饱。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游客比较多,高等群已经吃了八分饱的时候。这种情况下,高等群的个体对食物变的挑剔起来,只关注游客投喂的高质量食物(花生、爆米花等),对工作人员投喂的生大米则漠不关心。这时候即使低等群过来吃大米,高等群也懒的理它们。这往往出现在游客中心这一投食点。到了一天的4点半左右的时候,常常可以见到阿川群的个体守在投食点的一端,准备上山并等待游客的喂食,而在投食点不远的另一端,拐手群在默默的吃着大米。

结语总的来说,猴子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好战生物,猴群间的冲突一般都源于对食物的竞争,没有食物这一导火索,猴群间也能够和平共处。即使真的发生冲突,猴群也不会一根筋的硬碰硬拼个你死我活。它们能够很好的分清敌我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回避过度的打击,另一方也会抓住机会,奋力一搏,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猴群间的进退,或许就像是人类国家间冲突的简单缩影,强者不一定总是要恃强凌弱,弱者也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6-1011760.html

上一篇:免费网课 | 国际灵长类学会会长松泽哲郎教授关于人类认知起源的
下一篇:【猿猴家书故事会】人类,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 第10讲
收藏 IP: 58.249.112.*| 热度|

2 陈楷翰 fumingx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