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自然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ohnliu

博文

转帖:常用中成药的真相之二——安宫牛黄丸

已有 6329 次阅读 2008-12-22 20:00 |个人分类:中医和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安宫牛黄丸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
珍珠。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真相】

  安宫牛黄丸处方源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辩》。“安宫”即“安心宫”,
“心宫”也就是心包,中医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把心宫安下来了就能镇惊。安宫
牛黄丸与至宝丹、紫雪丹号称是中医治“温病”的“凉开三宝”,以安宫牛黄丸
居首。但此药近年来在国内名声大振,一粒(3克)市场价炒到数百元(1993年
以前生产的更炒到一粒数千元),则源于2002年的一场事故:香港凤凰卫视女主
播刘海若在英国遇到火车脱轨翻车大车祸,香港媒体均称她被英国医生判为“脑
死亡”,在北京宣武医院治疗时每天早晚各灌饲一粒安宫牛黄丸,使其转危为安
[1]。实际上,所谓刘海若被判为“脑死亡”,乃是媒体误传[2],而宣武医院院
方认为,刘海若的苏醒,主要靠的是现代医学技术,针灸可能起到了辅助作用,
并没有提及安宫牛黄丸[3]。

    牛黄是安宫牛黄丸的“君药”(主要成分)之一。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
肝管中的结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胆囊分泌的胆红素、胆汁酸等,这些成分并不
神秘,也不稀奇。但是因为天然牛黄产量稀少,因而被中医认为很珍贵,自古就
被认为“药中之贵,莫过于此”(陶弘景)。中医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它“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逐鬼除邪”,从此成为中医界
定论。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以动物胆汁合成)代替牛黄,但安宫牛黄丸是少
数仍用天然牛黄的中成药。中医认为牛黄是牛的心及肝胆之间有病凝结而成的,
所以能治人的心及肝胆之病(《本草纲目》);而中医又认为高热惊厥、神昏谵
语是因为心、肝有邪热胶痰引起的,牛黄能进入心、肝清热消痰,所以便被用来
治疗这两种病证(《本草经疏》)。

    安宫牛黄丸的另一味“君药”原为犀角。因为犀角被认为是猛兽的利器,因
此中医认为“犀角能解一切诸毒”(《本草纲目》)。1993年起为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禁止以犀角入药,改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水牛角以及其他动物的角、爪、
甲等的化学成分类似,主要含角蛋白,口服后如果能被消化的话,也是被降解成
氨基酸被吸收,与其他蛋白质并无不同。犀角、水牛角的其他化学成分为其他蛋
白质、多肽、游离氨基酸、胆固醇等,都无特殊之处。

  安宫牛黄丸含雄黄和朱砂这两种矿石。雄黄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砷,可导致砷
中毒(参见“牛黄解毒片”)。《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无毒、多服久服能延
年益寿的上品药,“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鬼魅邪
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神农本草经》),“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
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
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
杀虫毒,祛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本草正》)是个无所不能、久服能长生
不老的灵丹妙药。朱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可导致汞中毒,慢性汞中毒表现为
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如果从药
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4]或262毫克硫化汞[5]就足以导致慢性中毒。
美国渔业野生动物部法医实验室曾抽查过12种中成药药丸,发现其汞和砷的含量
高得惊人,含量最高的是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含砷量在3.21毫克到
36.6毫克之间,含汞量在80.7毫克到621.3毫克之间,有的远高于慢性中毒量[6]。

    临床报道,使用安宫牛黄丸能引起汞毒性肾病[7];过敏反应[8];体温过低
[9]。

    美国禁止进口、出售安宫牛黄丸和其他含有朱砂成分的中药。日本禁用朱砂、
雄黄。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安宫牛黄丸
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
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

【文献】

[1]《亚洲周刊》第34期2002年8月25日
[2]2002年5月13日凤凰网消息
[3]《每日新报》2002年8月16日
[4]Tay CH et al, Med J Australia 1975, 2:424-428
[5]Kew J et al, Br Med J 1993, 306:506-507
[6]Espinoza EO et al, J Forensic Sci. 1996, 41(3):453-456
[7]王长印等,吉林中医药,1981,(2):封3
[8]臧青运,中国中药杂志,1981,16(11):692
[9]何立荣等,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93

(XYS200812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7-52301.html

上一篇:转帖:常用中成药的真相之一——消渴丸
下一篇:转帖:常用中成药的真相之四——维C银翘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