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弘毅生态农场再传好消息:有机小麦亩产超1100斤

已有 6731 次阅读 2014-6-11 12:29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小麦, 有机农业, 生态农场, 高产

蒋高明


  来瑞典开会,转机三次刚到达会议地点Jonkoping大学(延雪平大学),学生的好消息就跟过来了。


-----原始邮件-----
发件人: outgoingdh <outgoingdh@163.com>
发送时间: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收件人: "蒋高明老师" <jgm@ibcas.ac.cn>
抄送:
主题: 好消息!

蒋老师:

 

   好消息!今年农场小麦大丰收,院内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产量高达1127斤/亩,小区测产理论产量为1151斤/亩。另外我的灌水实验那块地也达到了亩产600斤,由于有一半的土地因为实验需要没有施牛粪加上上一季花生地杂草特别多,当时庆礼预测300斤每亩,具体每个实验处理的产量数据还没有出来。另外品种实验产量预测也很高,还没有完全晾晒干,后续再补充数据。

                                                                                    海涛

   以上的消息是博士生刘海涛发来的,他目前从事有机产量综合攻关技术研究。

   这是我们建立的科研型实验农场——弘毅生态农场,自2007年停止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后,在低产田基础上,获得的第8个年头的科学数据——小麦理论测产与实打验收的平均值为1139斤/亩。实验依然在进行中。这是实验以来,有机小麦首次突破千斤大关,2011年这里的小麦亩产961斤。

    该长期实验数据,有力地驳斥了下面的错误观点:“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不打农药会绝产”、“不上化肥能有产量吗?”、“不打农药会减产70%”。在实验数据面前,以上说法大都是没有经过科学检验的不实之词,或者为了推广自己的转基因技术而乱扣帽子,但这些说法长期主导了决策者。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绿色或有机就意味着很低的产量。

    另外请注意,我们的产量是在恢复优美生态环境基础上,是在农民的低产田基础上获得的(40年前这里是生产队的秋季晒场)。我们的农田周围种植的是本地树木,树木遮阴会影响一部分产量。但是树木可吸引鸟类,灌木吸引蚜虫,鸟类也会保护庄稼免受虫害。

    而我们帮农民种植的,或者国家花很多经费在农民田间地头种植的本地树木,几乎都活不下来,要么被烧死,要么被盐水毒死。没有树木保护的农田,看似可保产量,但农民用化肥、打除草剂、用农药、烧死了地头树木的小麦产量,远不如我们的有机农田,前者仅为后者的65%。


    有机小麦亩产过千斤,再加上玉米过千斤(玉米过千斤比较容易),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只要采取精耕细作的生态农业模式,每一亩地的产出能够满足6口之家的全年粮食需求(6口农家,2个老人,2个年轻人,2个孩子)。如果这种模式推广起来,中国仅6亿亩发展生态农业,所产出的粮食就足够解决13亿人吃粮问题。其余的土地可生产动物的粮食饲料,还有广阔的草原、湿地、林地与海洋,中国人吃饭岂用看外国人脸色?现在的问题是,农民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劳动,谷贱伤农导致了农田撂荒,农业减产的真正原因不是种子问题,也不是农药问题,不是化肥问题,不是树木遮阴问题,更不是什么转基因技术要抓紧应用问题。


    希望农业决策者认真来研究一下弘毅生态农场的模式。政府如果真正要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抛弃对生态农业的偏见,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


   

    下面是现场收获的图片(刘海涛摄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02453.html

上一篇:继美国《寂静的春天》之后《毒化的春天》今年面世
下一篇:国家发达的重要标志是环境清洁:以瑞典为例
收藏 IP: 146.66.238.*| 热度|

37 王荣林 刘波 郑永军 武夷山 蒋力 陈楷翰 徐军 刘良云 侯成亚 张骥 韦玉程 张雪峰 黄仁勇 王栋 喻海良 赵斌 骆小红 徐绍辉 杨渺 曹建军 刘庆彬 李学宽 王春艳 徐磊 翟自洋 薛宇 杨艳明 廖晓琳 王亚娟 XuexingLu ljxm zhaorzh ruby1990 FORECO forumkx tuner aliala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