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华读书报书评:生态农业为什么这么难

已有 3016 次阅读 2013-12-24 20:08 |个人分类:精神历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书评, 生态农业, 弘毅生态农场, 中华读书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弘毅科研团队不信邪,要有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为中国的生态农业研发一条可持续的技术路线来。本书提到的技术其实并不是完全回归到30年前,而是在很多关键技术上超越了从前。生态农业为什么这么难

能昀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2月11日   12 版)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12/11/nw.D110000zhdsb_20131211_5-12.htm

 

《生态农场纪实》,蒋高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46.00元

   虽然接触农业数年,而且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一提这个话题,还是感觉无比沉重。我没有任何农学背景,关于生态农业的技术探讨,我完全是外行。因此,只能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从一般社会环境的角度谈谈浅见。

   蒋高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从事生态农业实践7年之久,历尽艰辛。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证明了搞生态农业没有技术难度。生态农业其实就是三十年前中国一直沿用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的科研是为了找回原来的路,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环保和增产的技术。

   找到过去的路,不用农药化肥不搞大棚倒容易,可要找回三十年前的社会环境却几乎不可能。因此,我认为搞生态农业,不是难在农业之内,而是难在农业之外。

   首先是农村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老人妇女孩子留守,农村社会问题突出。蒋教授虽然把农场建在自己出生的村庄里,但是仍遭遇了种种刁难。农民谁都不相信。你建农场,他们观望,并不欢迎,把最差的地租给你,价钱还不便宜。地痞流氓使坏,天天找麻烦!无非让你破财消灾。至于基层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搞农业,没什么税收,虽然在官场上大力表扬你,但人家不会真心支持你。蒋教授把农场的名字定为——弘毅生态农场。真可谓有先见之明,不弘毅,估计都走不了这么远。

   其次,市场社会,利益当头,搞生态农业就是挡别人的财路。人家都是规模养殖,你非自然放养。价格如果比人家的还低,不良商家就报复。半夜往你农场里扔死鸡,让你养的鸡都得病,都死光。人家种地买农药,你种着成片的地,一瓶农药不买,农药商家赚不到钱,也恨你。

   再次,化学农业积重难返。农药厂化肥厂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产值,相关利益者肯定不会允许生态农业的存在。大家都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很多工厂就要关门,很多人就要失业,政府也不会高兴。生态农业不是不好搞,而是整个社会不愿意搞。

   还有,农民使用农药化肥习惯了,再也不想自己堆肥自己锄草了,人也懒了,尤其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十元钱就解决一亩的杂草问题,谁还愿意用笨办法人工除草,农民是根本不会管什么环境污染和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不孕不育问题的。再说农村里的妇女老人离开农药化肥也无力劳动。难道让青壮年农民工回乡种地?不可能。

   生态农业的种种艰辛,在这本《生态农场纪实》中都有详细的体现。谁都知道,要解决中国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问题,只有发展生态农业一条路可走。但是我们的农业已经被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绑架,更受到譬如转基因技术等生物农业的威胁。恢复生态农业,不是技术难题。技术难题,已经被蒋高明教授的科研团队用7年的艰苦实践“证伪”了。

   生态农业的艰难,难在即使恢复了三十年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恢复不了三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传统农业被带上了现代化的高速列车,被裹挟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越走越远。

   这个话题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技术如何发达,作为人类,还是要吃饭睡觉,我们作为自然界的生物属性没有本质变化,那么我们的食物,其自然属性也不能变化,否则就会带来人类自身生存的灾难。农药化肥激素只是危害人类生存的开端,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身的物种属性,这也许才是抛弃传统农业最可怕的后果。但愿全社会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与健康环境的重建中来,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健康地繁衍下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752533.html

上一篇:生态系统被破坏是人类文明的黑暗
下一篇:拙作《生态农场纪实》获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提名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 张庆费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