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博士生生态农业科研重要收获:中秋节后抓到大量蝼蛄

已有 5786 次阅读 2013-9-24 00:24 |个人分类:教书育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农业, 博士生, 生态, 害虫, 诱虫灯


蒋高明

 

中秋节后,在弘毅生态农场实验室里,博士生郭立月正在称他新抓到的害虫。这个常规的科研项目,每天进行,我们已经连续坚持了6年,积累了几千个数据,光研究生就换了4人了。

 

920这天,郭立月发现,严重危害庄稼根部的蝼蛄,被大量捕获了——我们等了好几年没有过的情景,而且是在中秋节后。

 

进入秋后,诱虫灯捕获的害虫数量和质量都明显减少了。正准备撤下诱虫灯呢,不料在这个时候,有了重要的发现。

 

每盏太阳能诱虫灯捕获的害虫量达80多克,且以蝼蛄为主,10盏灯的捕获量一夜之间达到800多克,这在已往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抓过这个多的蝼蛄害虫的。可能是中秋节后几天气温回升,造成了害虫数量增加?具体原因还要结合农场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分析。

 

蝼蛄的体重很大,胖乎乎的,它们脆弱的翅膀是怎样载着笨重的身躯,飞进离地近两米的高的诱虫灯呢?这是个生物学问题,我们也不十分清楚。毫无悬念的是,这次集中捕获的蝼蛄,将大量的后代被提前“计划生育”了。另外,提醒我们的是,采取的以预防为主的防虫对策,那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不能漏过一个意外的机会啊。

 

采取的防虫措施,与化学方法对抗不同,我们设置陷阱,那些害虫自投罗网,没有人追着要它们的命。害虫们本身,连同那些交配后没有来得及孵化的卵,都成了鸡的美食,最终创造一种少虫的环境(无虫是不可能的)。

 

农田里没有了害虫危害,打农药就是多余的,这些费用可以省下来。最关键的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喷洒农药的农民的健康,食品中从此告别农药残留。

 

害虫夜间飞行的距离很远,博士生郭立月发现,最远的金龟甲可从放置的70外的半径距离内,重新被捕获。这样看来,约23亩内的范围内,如果有一盏等从惊蛰后就自动值守,每年防范,害虫危害的概率就非常少了。

 

没有了农药,天敌昆虫和鸟类回归,那些侥幸漏网的害虫无法逃脱最后的两道防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农场院内连续7年不打一滴农药,害虫对玉米小麦蔬菜果树莲藕等不形成危害的主要机理。但所有害虫物种,依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害虫,如果感觉到害虫物种生存出现了问题,很简单,一段时期停止捕获,让雌虫回去将卵产到土壤里,放生一部分即可。

 

对于害虫,不对抗,搞和谐,我们的科研团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1 蝼蛄们做梦也没有想到都秋后了还会算账的



图2 郭立月在认真称重他捕获的害虫,美女研究生在观望呢



图3 除了蝼蛄,还抓获大量的蠓虫,就是咬人很疼的那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727334.html

上一篇:塞拉利尼给全球科学界的公开信
下一篇:经济发展的模式亟需调整
收藏 IP: 115.171.142.*| 热度|

8 陈楷翰 张骥 吴飞鹏 赵斌 陈辉 孙旭龙 杨洪强 关法春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