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八:南方水灾何以不断?

已有 4562 次阅读 2012-2-6 23:24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气候变化, 三峡工程, 长江流域, 金沙江

蒋高明
 
        与北方干旱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中国南方频繁出现严重的水灾,长江流域表现最为突出。在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异常,表现为先旱后涝。从2009年11月起,到2010年4月,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连续半年少降雨,造成西南大面积干旱,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然而,旱情刚刚缓解后,进入雨季,水灾又来了。2010年7月,长江大水再次将国人的心提了起来。7月18日以来,嘉陵江支流渠
江、三峡区间中段、金沙江、乌江、沅水、澧水、发生了强降水。受暴雨影响,长江多条支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最大洪水,其中,四川渠江广安市城区段水位在基准水位212.38米的基础上,上涨了25.66米,超警戒水位9.16米。这是自1847年以来广安市发生的最大洪水。
 
        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2010年6月25日晚,一场罕见暴雨突降云南。距离县城8公里远的龙泉水库大水漫坝,大半个县城很快被淹。据报道,暴雨导致马龙全县5万多人受灾,经济损失在6亿元以上。就在三个月前,这个县城还遭受着百年一遇的旱情。从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马龙县境内滴雨未下,全县491个水库和塘坝中约有近200个干涸,小麦几乎颗粒无收。
 
       提起长江流域的大水,人们很自然记起1998年那场洪水。当时,专家们称1998年大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发生的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而2010年长江大水的程度和危害显然超过了1998年大水。
 
        据新华社消息:2010年7月19日~20日,三峡大坝迎来一次峰值在6.5万立方米/秒左右的特大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的部分地区江河湖库长期高水位运行、防守压力较大,长江上中游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国家防总要求,长江防总要认真研判长江中上游防汛形势,准确做出洪水预报,精细调度三峡水库,统筹协调和全力组织做好长江流域的防汛抗洪工作。
 
        长江大水致长江九江水位持续上涨,鄱阳湖继续全面超警戒。2010年7月18日,记者从江西省防办等部门了解到,受连日高水位浸泡冲击,长江九江段江洲、棉船江岸已出现崩岸险情。大约1万名部队官兵和数万名干部群众正在这里联手抗洪。
 
        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的黄盖湖,因三国名将黄盖曾经在此操练水兵而得名。7月15日21时25分,黄盖湖水位达30.12米,仅比1973年的历史最高水位30.14米低0.02米。临湘市防汛指挥部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爆破等措施,向境内源潭、乘风和定湖三个乡镇的7个低洼地带排水。在安徽,4座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890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抗洪形势异常严峻。
 
        对于近年来频发的长江水灾,专家们本能的的解释依然是气候异常导致,是“天灾”。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天公总是不作美,前些年连续大旱,西南五省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而现在长江上游又大涝,奔腾的洪水无处去,袭击脆弱的城市。这从客观上来看,肯定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摸不透老天爷的脾气。其实,关于今后长江会不会发大水,曾有人于去年和前年都预测长江洪水会卷土重来,但专家们的解释都是不可能,都是非常自信地来辟谣。他们仅依据气象数据作出预测,完全忽视了人的行为也会加重自然灾害甚至诱发自然灾害。让我们以这场大水为例,分析如下:
 
        第一,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从根本上动摇山体植被拦蓄功能。云南砍伐热带森林种植橡胶、转基因桉树,湖北一带放火烧山,种植纸浆林。经济效益有了,然而,水的涵养功能却消失了。西南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差,加上降水量大,其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但这种脆弱性在未受人类干扰的前提下是不会表现出来的。而一旦将天然植被砍伐,普通暴雨就造成洪涝灾害。虽然经济林、人工纯林都属于森林,但它们的水源涵养能力比起天然林来,要差很多。据研究,24小时之内降雨在200毫米之内的大雨,天然林几乎都能够涵养,一旦降雨强度超过400毫米时,天然林就有点拦蓄不住了,但依然能够减弱其破坏力量。如果改成人工纯林或者果园,降雨在200毫米左右,就出可能现大的洪水。这次长江大水,许多地方降水强度24小时内超过了500毫米,如果没有有效的植被拦蓄,那些借助了山体重力的洪水,一旦冲下山来,其力量是很难阻挡的。
 
        1998年长江大水后,长江上游不是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加大了造林力度,森林植被覆盖率不也上升了吗?只要稍微深入分析,便知道林业宣传部门的问题所在了。如专家在总结1998年洪水教训时,就两组数字比较,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一组即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字,按1993年全国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分别达到1.37亿公顷、13.92%计,比解放初增长71.25%、59.77%;另一组是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数字: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长江流域12个省区有林地面积年均下降0.6%-0.8%。这两组矛盾的数据说明,我们再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依然是纸上的数据。据笔者观察,最近10年来,长江上游毁林造桉树、种橡胶、大树进城、剥树皮(提取紫杉醇)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尽管林业部门也在造林,然而,砍掉的是荫天蔽日的老林,栽上的却是稀稀拉拉的中幼林,其拦蓄降水的能力很差。原始森林及其功用是不能复制的。单就持水这一项,发育较好的天然林林冠持水能力就比人工林高7~8倍,林地土壤有效贮水能力比人工林高6~7倍。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原始森林究竟被砍伐、毁坏了多少,这个数字恐怕成为不解之谜了,而时至今日天然森林还剩余多少,这个数字也不详。从近年来,长江流域连续出现大水可以判断,长江上游的森林恢复工作肯定不会像有关部门宣传的那样乐观。
 
        第二,将奔腾的河流拦腰截断,建立大小发电站,挡住了洪水的去路。高峡出平湖,发电效益提高了,但抗旱防洪的功能可能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没有水的时候,为了发电效益,水库是守住水不放的,这就加重下游干旱;而当水太多的时候,就开闸放水以自保,这就加重下游的洪灾;水库快要决堤时,要动员军队护堤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中国建造大型水坝高达2.2万个,占全世界大型水坝总数的45%,为世界之最。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下游水位降低,与三峡水库面形成较大落差,库内的水直接流到长江里去了。2006年7~8月份,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旱情,而这次大水又继续考验三峡工程。从旱涝发生频次增加来看,人类无休止地“改河建库”可能是导致长江流域水灾和旱灾的“人祸”重要原因。
 
        人们在设计三峡工程时,专家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大坝建立后,将具备抗旱与防洪的重要功能。然而,在长江大水面前,该工程怎么不发挥作用呢?倒是数万计的官兵每到洪灾严重时,冲到了抗洪第一线,还要靠人工死守严防保证大坝不溃堤。在长江大水面前,从几个有讽刺意味的新闻标题中,可以看出,专家们对三峡工程的抗洪能力,其信心是逐年减少的。有网友将不同时期,新华社关于三峡抗洪能力的报道截图“标题”如下:
        2003年6月1日8时54分, 新浪网转金羊网《新快报》新闻:《三峡工程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8年10月21日8时49分, 搜狐新闻—新闻中心—纪念98抗洪胜利专栏下有这么一条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图)》;
 
        2010年7月20日1时, 腾讯新闻转发CCTV-新闻1+1消息:《长江水利委:抗洪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http://news.sina.com.cn/c/2003-06-01/0854176837s.shtml
        03年新闻: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07年新闻:三峡大坝 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ohu.com/20081021/n260148246.shtml
        08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图)
        
http://news.sohu.com/20100720/n273615755.shtml
        10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 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三峡大坝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04/15/180702_12655611.shtml
 
        遇河过山的地方拦河修坝搞水电,还指望大坝具有抗洪能力,是不很现实的。道理很简单,河流里都有泥土沙石随水流失,上游发生了泥石流或水土流失更多,当河道水流正常时,可能这些泥土都随水冲到下游了,不会堆积,一旦有了大坝,这些泥土沙石长年累月的会堆积在水库河道中,造成河床抬高,水位也相应抬高,这就造成现在动不动就是百年一遇的大水。当然,我们可以清理河道,但那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发电公司不会承担清理费用的;况且,当山洪来临时,现清理野来不及,水的出路没有了,只有动用军队去死守大堤。这就是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媒体报道三峡大坝防洪能力出现“变脸”的根本原因。
 
        第三,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蓄洪能力降低。湖北素称“千湖之省”, 上世纪50年代,湖北面积百亩以上湖泊1332个,其中面积5千亩以上的湖泊322个。然而,由于“围湖造田”,加上上游拦水,近几十年来湖北每年消失15个百亩以上湖泊。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完整的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当天然湿地变成变成陆地后,洪水没有地方去,只好就袭击城市和农村。城市里的水泥地面,没有蓄水的功能,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大量“客水”在短期内涌入。
 
        第四,拉直海岸线,填海造田,将近海湿地填为平地。即使到了长江入海口,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也没有停止,甚至变本加厉,“围海造田”就是明显的例子。或许有人会说,这对于洪水的作用不大,但人类对大自然改造引起的负面作用是逐步积累的。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但是,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则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因地表干燥,这样,上气(云)不接下气(湿地),降水格局就可能发生改变。“围海造田”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接受数次长江洪水教训。只有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搞好关系,才能有效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总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怨天”不“尤人”,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来回避人类的责任。如果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十几次自然灾害都是“百年一遇” 的,那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难逃其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34916.html

上一篇: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应体现在哪里?
下一篇:《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九:能否告别沙尘暴?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 骆小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