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食物中的政治经济学(连载之四):从杜诗想到的

已有 1681 次阅读 2020-12-20 11:01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食物中的政治经济学(连载之五):由杜诗所想到的

蒋高明


朱门酒肉臭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影响之所以长久不衰,就在他发出的呼声获得了各级中下层人士的共鸣。记得上中学时,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的讲解印象至深,从“娇儿恶卧榻里裂”细致描写的沉痛感受,到读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年少的我们能够感觉到中学语文老师对杜诗的崇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描写寒冷的,杜甫的另外一部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则是描写唐中后期社会饥寒交迫社会所见所闻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反映了严重的社会公现象。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蹑。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杜甫的诗句,短短500字,如果折合成今天的文章,连千字文都算不上,但其中的信息量巨大。该诗写的是诗人天宝五年 (746)进京赶考、途经骊山、失落而归沿途所见所闻和其心情的变化。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 屡受挫折, 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现实。

杜诗中有多处关于食物与饥饿的描写,如驼蹄羹、霜橙、香桔、酒肉、秋禾、肠内热、共饥渴、饥已卒、仓卒、无食致夭折等。从“北辕泾渭至结尾,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发出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窃比稷与契”,实质上是自比禹、稷。以“契”代“禹”,是为了押韵的原故。“许身”禹、稷,就是以拯救饥溺为己任,使天下大治;而放眼一看,普天下的“黎元”(百姓)正处于饥溺之中,自然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了。

 “老妻寄异县,十日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20字写得凄怆动人。可悲的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想和这可怜的孩子一同挨饿受冻,也已经没有可能。“里巷亦呜咽”既表现了对邻人的同情心,又表明他们也有类似的遭遇。“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的“贫篓”既指自己,也包括“呜咽”的邻人和普天下的穷人。秋禾丰收,穷人仍不免饿死,其原因已在第二段预作回答。结尾八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作者还不免有饿死孩子的“酸辛,那么负担租税、兵役的老百姓们的处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聚敛贡城阙”、“路有冻死骨”相呼应。劳苦人民饥寒交追,有的已经冻死、饿死,而那位“尧舜君”和他的“廊庙具却正在华清宫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毫不吝惜地挥霍着人民的血汗。诗人深感唐王朝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于是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结束全篇。诗人抵奉先之时,安禄山正在范阳发动叛乱,证明了他的政治敏感性。

对于全篇最精华的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同文人是有不同解释的。第一种解读比较常见:“朱门酒肉臭(chòu),路有冻死骨”。征诸《中国古代文学辞典》(贾传棠等编,文心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注释为: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第二种解释,应读作“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次在《杜甫诗选译》(倪其心、吴鸥译注,巴蜀书社19906月第一版)的脚注中,也可找到一段足以作为依据的文字:臭,一说读xiù,气味。酒肉臭是酒肉香味。按照“臭”字的这种音义,该诗句的注释变成: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里的臭(xiu)可不是臭味的臭(chou),酒肉怎么会臭呢?除非是泔水。这个解释似乎合理。

还有第三种说法但欠考证。有人认为杜诗原诗可能是“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是误传,需要考证。韵律相符。大意相通,狗与臭的联系就是:臭,呼赶狗的发音,大都重复使用,臭 臭 臭!或许是为了读者便于联想,臭便会联想到狗!而诗文中臭是指下人----看门狗,可以这样理解:富贵人家看大门的下人都能够尝到酒肉!冻死在路边的尸骨无人收殓。

杜诗反应了人类社会至今依然存在的现实,即辛勤劳作的人们饥寒交迫,而不劳动的人反而衣食无忧;那些富贵人家经常喝酒吃肉,都感觉不香了,与冻死在路边的尸骨无人收殓,突显世态炎凉的巨大反差。

人类文明的进化历史,在漫长的时期内,就是饥民而推动的,食物对于政治变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杜甫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之后,就爆发了多起因饥饿而起的农民起义,如黄巢起义、红巾军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直到近代史上的秋收暴动等等。“朱门酒肉臭”暂时消失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矛盾,也即贫富直接的矛盾又出现了。

实际上,在科技异常发达的今天,人类至今没有解决食物安全问题。且不说非洲的饥民是因为食物分配而引的,即使在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他们面临的食物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和食物结构变化问题。在美国式的农业模式中,机器和化工逐渐取代了很多人工,让这些人进了城,部分变成了社会保障人群,即由政府免费送给他们食物,但他们所接受的食物是营养严重失衡的快餐食物,这样的食物造成了大量肥胖人群,这些人群变成了社会进步的牺牲品,不仅是医疗负担,还是对人权的剥夺。

在资本话语权下,他们采取的措施就是花钱供应他们直到他们吃不动食物。垃圾食物出售的受益人依然是大公司,低收入用的钱是政府给的,是通过食物间接将财富又转移到食物公司、医药公司、化肥与农药公司、种子公司等等,而今这种模式正在向世界各国尤其中国输送。对于那些肥胖尤其超级肥胖的人群,不要说连变成饥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力气都没有了,连生育的基本能力都无法保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263295.html

上一篇:食物中的政治经济学(连载之三):李自成起义
下一篇:食物中的政治经济学(连载之五):吴越之争
收藏 IP: 223.104.191.*|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