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告别农药残留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停用农药

已有 2689 次阅读 2019-6-5 14:14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农药残留, 生态农业, 弘毅生态农场, 绿色和平, 源头

告别农药残留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停用农药

蒋高明

为了防止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农药种类和施用量不断增加。2014年,全世界使用了基于1055种有效成分的16000多种农药制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药使用量急剧增加。在我国,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报告,中国登记注册的农药种类已高达38247种。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1991年和2015年,中国农药消费量分别占全球农药使用量的41%和64%。然而,农药通过农业活动进入生态系统,由于其毒性而对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尽管农药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非常有效,但只有0.1%的农药对目标害虫起作用,其余的农药会逃逸到空气、土壤和水中,并残留在食物上。

近年来,农药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人们担心食品中残留的农药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包括三致:致癌症、致畸形和致突变;还能降低免疫系统功能,诱发肝脏、胃肠道肾病和肾脏损害等疾病。长效型农药更增加了对环境和生物有害影响的潜力。因此,农药的工业规模应用其实是不安全,也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揭示人类食品化学污染的严重程度,我们对绿色和平组织检测到的农药残留数据进行了分析(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16-supermarket-vegetable-investigation/)。如图1A所示,在传统农业种植的103个样品中检测到农药残留,119个样品中86.6%受到污染。令人震惊的是,61个样本含有五种以上农药的混合物,在最坏的情况下,一个样本中含有19种农药残留物。

同一种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很大。在119份样品中,有12份超过了我国的MRLs。例如,作为一种新的广谱农药,乙酰氨基脲的残留量分别是中国和欧盟MRLs的2.6倍和19.0倍(图1B)。虽然对许多农药规定了最大残留限度(MRL),但即使在低浓度的农药混合物中,毒性效应也可能增加。

上述结果可能并不代表中国所有农产品的总体质量,但这些样本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采集的,由此可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并没有摆脱食物农药残留。

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国家也有报道,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根据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2018年的一份报告,44%的传统食品样本至少含有一种残留物,相比之下,6.5%的有机样品含有农药残留。虽然各国对每种残留物的浓度都低于其MRL,但混合农药残留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仍然很难估计。

市场上农产品有不同标签,那它们的安全等级是否相等?通过与绿色和平组织合作,从不同来源采集了8个韭菜样品,发现蔬菜安全等级存在差异(https://www.greenpeace.org.cn/hierarchy-vegetable-security-level/)。在弘毅生态农场采集的“六不用”(即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转基因种子)韭菜中未检出农药残留。然而,市场采集的韭菜样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甚至包含带有机标签的韭菜(图1 C)。因此,农业生产模式决定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无论是有机食品还是生态食品与人类健康是否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美国、瑞典、日本,通过对日常饮食为有机食品或传统食品的成年人和儿童观察研究显示,其尿中农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食用常规食物的成年人尿中农药含量较高。儿童改食用有机农产品后,尿液中的农残基本不见了。此外,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增加摄入有机食品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根据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进行的长期试验发现,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生产足够数量的安全食品来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和鼓励发展生态农业,这种模式对消费者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更为安全。

图1 中国主要城市农产品农药残留状况。A, 普通农产品农药残留数量; B, 农残超标倍数; C, 不同来源韭菜农残数量; EC: 生态韭菜, GC: 绿控韭菜, OC: 有机韭菜, MC: 散装韭菜, BC: 精装韭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183222.html

上一篇:在雄安新区宣讲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下一篇:山西省大宁县农业与农村局领导考察弘毅生态农场
收藏 IP: 113.129.186.*| 热度|

2 范振英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