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转基因如推广开来谁会上瘾?

已有 2761 次阅读 2018-12-12 11:17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转基因, 鸦片, 林则徐, 食物安全, 危害

转基因如推广开来谁会上瘾?

蒋高明

最近,有媒体报道,东北转基因玉米泛滥,是因为农民喜欢种植,说明转基因是好的技术,是应当大力推广的技术。另据业内人士介绍,与常规品种相比,转基因玉米不但省工省药而且能增产10%-30%,又因减少霉变(不生虫)每斤玉米可多卖4-5分钱,一亩地还能格外多收40-50元。于是,农民对转基因玉米热情极高,一些经销商见有利可图便开始冒险。

事实真的是那样吗?2017年夏天,军旅作家吕永岩曾深入辽宁农村,考察转基因玉米滥种情况。农民说他自己家吃的不是转基因玉米,他种的转基因玉米都出卖给粮库或饲料购买者。农民带吕老师去看他们的转基因玉米地,通过品尝玉米秸秆,发现是苦的,那就是虫子不吃的转基因玉米。

吕老师现场调查揭露了事实真相:农民喜欢种植转基因玉米,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吃,是卖到粮库或饲料收购商的。进入粮库的会不会让人吃掉呢?而在东北,农民反映养殖户购买转基因玉米发现动物生长异常,养殖户不喜欢转基因玉米,拒绝收购转基因玉米。

可见,因为农民自己不吃,加上省工一斤可多卖几分钱,他们“喜欢”种植转基因玉米。目前国家禁止转基因玉米种植,目前的偷种是非法的。一旦放开了,首先上瘾的可能就是一线的农民。但这不等于农民真的喜欢转基因玉米,否则他们自己留着吃,会舍不得卖。

其次,对转基因玉米上瘾的是种子公司,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种子业务赚钱;第三是转基因研发的专家,他们手里有转基因种子或专利,也可以牟利。在某种程度上,第二类和第三类是一伙人,一些大的转基因科学家如院士等都拥有种子公司或转基因技术公司。这两类人,也和农民一样,自己不吃转基因的食物,但极力鼓动别人吃

目前转基因最成熟的技术,也是农田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转入的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除草剂的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水稻、小麦等等。前三者已在北美、南美等地规模种植,后两者在国内有偷种。这样的转基因作物,有两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Bt毒蛋白和草甘膦残留问题。对于这两个关键问题,挺转专家先一口咬定是粮食中没有残留;等发现有残留了,就解释它们只对虫或草有害,但对人无害。对于草甘膦,甚至还用商业公司的谎言背书:“草甘膦比食盐还安全”。关于Bt, 它们的解释是Bt是安全的生物农药,人类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们是故意偷换概念的,外用的Bt是用微生物制剂喷洒到作物叶面发挥作用的;而转基因后,植物细胞变成了“农药工厂”。

当年鸦片进入中国的时候,有买办集团忽悠国人那是“福寿膏”。在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拼命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制裁中兴和华为,唯有对转基因技术敞开大门让中国低偿或无偿引进。前后不到200年,历史呈现了惊人的轮回。

礼部侍郎朱嶟在考察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之后,深深体察到鸦片之毒害已由沿海漫延到了京师北京。他紧急上书:“中华若不尽早根除鸦片之祸,国人危矣;国人既危,中华更危矣!”。他反对以货易货的鸦片贸易:“中国的茶叶等物出口数量少,外国的鸦片输入数量多,吸食者到时仍然会用白银购买;如果只禁官兵士子吸食,不禁百姓,以后的官兵士子又来自何处?更何况,鸦片流毒全国,费材事小,害人事大,民穷尚可设法变富,民弱就无法挽救了”。

针对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黄帝:“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为计?”

转基因,一旦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土地上了隐,则其危害丝毫不亚于当年的鸦片。试看当前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转基因严加控制,唯有在中国,有人极力鼓动放开转基因管控。为了蝇头小利,完全不顾我国生态环境与国民健康。他们与这个国家有仇吗?

转基因民意汹汹。可惜,今天的众多官员中,没有一人是朱嶟,更无一人是林则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151127.html

上一篇:川崎先生充分肯定了弘毅生态农场做法
下一篇:有机耕作模式可将农田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
收藏 IP: 144.255.128.*| 热度|

1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