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七:草原造林合理吗?

已有 2719 次阅读 2017-6-29 21:52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规律, 生态恢复, 草原造林, 生态建设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七

草原造林合理吗?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长期以来,治理生态退化的思路是以造林为主: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定位就是造林;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紧急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也以林为“老大”;草原上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草一直“羞答答”地躲在括号里,只是经专家反复呼吁,草有时才从括号里被“释放”出来。可治理沙尘暴的重担一直落在国家林业局头上,例如国家专门成立的防沙治沙办公室就设在国家林业局。可见在人们的意识里,防沙治沙非林莫属。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如下景像就不奇怪了:在好好的草原上生硬地挖出许多树坑造林,树林不能成活反而形成人为的风蚀坑;在干草原上,枯死的树木与顽强的荒漠化草原形成鲜明对照;在浑善达克等沙地上,已经恢复起来的草原上又种上了常绿的獐子松;经常看见人们用汽车、拖拉机或者肩挑人抬浇水来保证种下的树木能够“喝上水”,因为一旦离开了人的呵护,那些树木难逃死亡的命运。

    仍然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日本人远山正瑛志愿来中国的干旱区种树;美国的公司来兜售他们的“固体水”(保水剂);某民间组织掀起“万里大造林”,试图将中国的新疆也覆盖上森林。“三北防护林”的目标也是要将草原覆盖上15%的森林!

    然而,我们成功了么?连续几年的沙尘暴肆虐说明了一切。我从1997年进入草原考察,有十多个年头了。公路两旁的杨树依然不争气地立在那里,依然是手指肚粗。其实,“主人”已经换过几茬了,因为树木在草原上是“年年种,年年死”的。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陷入了“盲目造林”的偏执?

    我国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源头。从生态功能上看,那里草的作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林。现行的做法是,草出了问题,拿林来治;费用分配给林多,灌木次之,草最少。草原上实施退耕换林,“还”林有钱,还草不给钱或给钱少,这样老百姓就不顾树木能否成活来造林。钱花出去了,林没有活下来,反给沙尘暴帮了忙。

   最近,英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在印度、波多黎各、南非和坦桑尼亚进行的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发现,干旱区造林不能帮助改善水流和防止土壤侵蚀;树木长长的根系反会加剧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树叶和树干会大大增加水分蒸发面积。干旱区人工林常常会出现“晾衣绳”效应,就像湿衣服晾起来会比扔在地上干得快一样,造成人工林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远多于自然植被。这一观点,国内科学家早就在各种场合下提到过,如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黄秉维就形象地将干旱区造林比喻成“抽水机”,提出要科学地评价森林的作用,可惜这些真知灼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从科学上来看,草、灌木、林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生态上,我们用生物量来反映生态功能,其中常用的值就是年净初级生产力,是指植物在光合生产的全部季节里,每年能够固定空气中碳的量。在浑善达克沙地,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解剖这个值,发现沙地上年(实际上只有短短三个半月)平均生产力为每公顷10.67(包括根系),其中草贡献了93.3%, 灌木6.4%, 林只有1.3%。这还是在能够分布沙地榆(乔木)的健康沙地上测定的,如果在纯的草原上,林的贡献率几乎为零。这个结果也和覆盖度的计算结果吻合,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我们将浑善达克的稀疏树林包括在内,得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87%。可见,“三北防护林”在草原区域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15%的目标是根本不现实的。

   上述自然规律说明,在沙尘暴的源头干旱半干旱地区,草不但不能被忽视,而且必须被高度重视起来;草原上造林不但不能继续下去,而是要果断停止,省出的大量经费来保护草原进而恢复草原。

或问,在沙地或者沙漠上,沙子都流动了,草还能管用吗?在这样的地区当然需要根系强大的灌木或者少量的乔木(如沙地)固定流沙。但是,流动沙丘是草原植被破坏后形成的,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浑善达克沙地的流动沙丘面积只有2%左右。在用人工沙障或者灌木固定后,草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在西部的严重干旱地区,梭梭、白刺、珍珠等灌木是很重要的,但是,仅有灌木,草不加入进去,也难以固定松动的土壤。灌木(沙地自然分布的乔木也有这个作用)的作用是像钉子那样钉住土壤,草的作用是捂盖,因为草的根是紧密相连的,而严重干旱地区种树则不会奏效,因为根本长不起来。

   现在有人提出灌木也是林,这似乎可以实现上述15%的“森林”覆盖率。因此,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中,灌木“林”的造林比重达到了40%。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灌木不是林,我们在本书中已经反复论证,灌木也是林的概念不但让生态学蒙羞,更让老百姓笑掉大牙,可我们却堂而皇之写进“国标”,这种逆天悖理的做法正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退一万步说,即使把灌木当“林”来造,也不能在草原上搞。因为只有草原严重退化了,才出现锦鸡儿那样的灌木。如果在草原上种灌木,那不是帮草原恢复,而是帮草原退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063710.html

上一篇:生活垃圾的终极解决方案:资源化干净利用
下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八:还草原本来面目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2 陈楷翰 侯沉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