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人才问题是技术转移的一个瓶颈

已有 3359 次阅读 2014-11-3 14:42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技术转移, 生物医药, 技术转移经理师

 

[本博按语]2014年10月22日下午,应北京市科委和科技日报社的邀请,我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上作讲座,题目是“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与案例”。现将中国科技网的相关报道略作修改刊登出来,与各位共享。

林 耕:人才是全国乃至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一个瓶颈

来源:中国科技网http://www.wokeji.com/special/2014swyylt/jctj_10280/201410/t20141022_844680.shtml

2014年10月22日 16:16

[导读] 10月22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分析一下全国乃至北京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形式,可以看到, 技术开发和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转让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林耕发言(摄影:记者桂楷东)

 中国科技网10月22日报道(记者 桂楷东)10月22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要对资本、技术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林耕就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案例与分析进行了讲解。

全国经过认定的技术合同的趋势。在2001年是783亿元,一共是22万项目。到了2013年,全国的合同认定额是29万项,是7469亿元”。林耕介绍,从全国来讲,2006年,生物医药成交的项目是13,560项,成交金额是96亿元。而到2013年,成交的项目是21,094项,成交金额396亿元。在整个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里头,生物医药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小的。但是生物医药相对来讲的技术交易额的比例是非常高。

林耕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1988年是22亿元,到2013年达到了2851亿元,将近3000亿元。全国是7469亿,而北京占到2851亿,40%左右”。可以北京生物医药行业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监测到是在全国各个地区最活跃技术转移生物医药的地区之一。

全国乃至北京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形式。林耕认为,首先技术开发和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转让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其次,整个技术合同成交的单项金额有所下降,因为还要考虑到物价的因素。10年以前的100万元和现在的100万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第三,在生物医药技术合同里,专利、知识产权类的技术合同额是有所下降,尤其是发明专利技术合同额有所下降。第四,从生物医药技术的出口,趋势还是很猛的,潜力很大,但是有所下降。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全国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数44,900项;到2013年,增加到68,827项,技术合同数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而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36亿元猛增到557亿元。

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这种合作到底是什么形式。林耕介绍,2006年全国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机构委托开发合同19,937项,到2013年27,250项。现在企业越多的并不是希望得到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许可,或者技术转让,更多的很多企业有创新的意识,出钱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委托开发。

今天有很多外地企业,自己出钱,企业出钱在实验室阶段就开始跟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林耕在讲解案例中提到,北京的生物医药技术主要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医疗器械类,包括诊断试剂类还是以医疗服务为主。很多重大的医疗器械类的合同出口,因为这个医疗器械尤其是一些设备,精度都比较高。

现在中国正在引入了注册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师。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经理师。认证通过以后,在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都是通行有效的,每年世界范围内将近有两万人参加这个考试,但是2002年推出以后,才有177个人获得了通过。第177个人就是中国的张晓宇,现在他在中国技术交易所负责国际技术转移业务。专职的包括兼职的技术转移人员,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否则没有办法进行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转让。这方面我建议会议主办方,包括北京生物医药中心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当务之急需要培养、培训高素质的技术转移人才。人才现在是全国乃至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方面的一个瓶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840767.html

上一篇:参加天津大学高校技术转移前沿论坛
下一篇:海淀知识产权大讲堂:技术转移案例分享
收藏 IP: 124.207.102.*|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