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使命

已有 4132 次阅读 2013-1-8 09:42 |个人分类:专利商用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使命, 高智发明,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上讲课

 

 

 2012年12月13日,林耕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上讲课 照片提供:张晓凌

 

国内外技术转移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有特色的运作模式?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项目运作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影响力,体现专、特、优、新?机构的营利模式,营利点?游戏规则?技术转移新动向、新观念?——这是我讲课的开场白。

20121213下午,在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报告厅,我应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邀请,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上讲课。讲课题目是《技术转移案例与分析》。

我在讲课中的第一部分,结合国内的三个成功案例,分析其好的做法、运作模式和特点。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美国高智发明(IV)的案例。要高度关注高智发明在我国的动向和影响。我分析了几点:

一是,可能成为最大的专利地雷。高智发明宣称:不是一家通过诉讼获利的公司,在公司宗旨和高层负责人多次阐明。但是,其仍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潜专利地雷,随时爆炸,影响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时刻警惕!

二是,正在形成专利产业,精确地控制核心专利。专利产业很可能成为其他实体产业的上游产业。经过有预见力的科学家把握方向,精确地申请并掌控其他产业的核心专利技术。那时,整个工业产业很有可能会被控制在专利产业中。

高智发明在短短十几年之内,掌控了全世界36万件专利。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通过专利产业,直接掌控的专利数量越来越多。高智发明等国外公司,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专利技术空白点,抢先申请中国与国际专利,占据技术“制高点”,制约中国高科技的发展。

三是,有可能引发更多专利投机公司的入侵。高智发明在亚洲日韩印度等国发展受阻的背景下,已经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目标国家,积极进行市场布局。目前,高智发明登陆并收购国内大学、科研院所高质量专利的现象,已经引起美国,德国专利投机公司和专利投资机构的关注。一只狼的成功,将引来一群狼的入侵

四是,正视差距、直对挑战、抓住机遇。要遵循“因势利导、为我所用、趋利避害、互利双赢”的原则。不可否认,高智发明开创一种全新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商业运营模式,有借鉴之处。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要有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切实提升知识产权运作、保护、管理的能力。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会场  照片来源: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网站

 

201212月12至16日,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任培训班,在北京工业大学成功举办。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出席了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全国40多个省市的140余名技术转移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开班仪式上,杨跃承副主任肯定了自2007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以来技术转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到技术转移是新时期确立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突破口,也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任务。今后一段时期,科技部将进一步营造促进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提高示范机构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开展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并加强对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培养。杨主任还对此次培训班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要求。

此次培训班,邀请了国内知名技术转移专家、学者、技术转移机构负责人授课。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果转化的根源分析与解决对策、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价、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融资服务及技术转移操作实务与案例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培训。

此次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了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为下一步更广泛地开展机构之间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转移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分组讨论中,学员们畅谈了此次培训的体会和感受,并对示范机构的发展及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650846.html

上一篇:关注专利商用化
下一篇:关注技术转移立法:深圳条例提交二审
收藏 IP: 221.217.231.*| 热度|

2 傅蕴德 樊晓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