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qizhou 论春语秋,谈科说学,声传言教。

博文

我在美国读研时发表20多篇论文的经验及教训 精选

已有 42337 次阅读 2010-10-12 00:37 |个人分类:忆旧思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论文, 博士后, 博士生

我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读了4年半的博士研究生(85年秋进校,90年三月离校去工作)。所做的凝聚态理论方面的工作一共发了22篇论文,其中的19篇是第一作者以及三篇论文现在引用超百。我是怎样做到的?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其实,我86年春进H.L. Friedman的课题组后经历了一年左右的黑暗期。老板给的几个题目所做的结果均和原来设想的相反。本来我对自己的创造能力挺自信的,因为在国内读大学时常常胡思乱想,写了不少肤浅但动了不少脑筋的文章(参见《怎样引发科研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在那一年里我唯一学到的是怎样用VAX/VMS计算机操作系统(现在没有这系统了)和FORTRAN77编软件。我十分苦恼,特别是老板常常问“Anything exciting?”,而我总是给一些负的结果。开始悲观、怀疑我是不是做科研的料。

87年,不知何故(一直没问),原来在化工系做教授的G.S. Stell转到我们化学系做全职教授。Friedman向Stell建议他们俩同时带我,因为他觉得我有能力,但不知道为什么科研的进展不大。Stell自然同意,因为Friedman继续付我的助学金(他一年多之后才开始付我的助学金)。Stell的教育方法完全不一样。不象Friedman,他不给我具体的课题,而是给我一篇篇他认为有题可做的论文让我自己去分析、去试。(我现在常用他的这一招,发现对有些人很有效)。平时并不怎么管我。很快,我就有感觉了,知道怎样提出问题,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常常想,如果没有Stell,我是否会一直在黑暗中?)

例如,液体统计里的积分方程原来是用于三维径向硬球(hard sphere)体系。有人把一个硬球的半径变成无穷大,这样原来只能用于三维径向的液体统计里的积分方程就能应用到研究硬球在一个硬面(hard wall)附近的分布。利用同样的思维,我举一反三:把一个硬球变成球形孔穴(spherical pore),柱型孔穴(cylindrical pore),变成两个硬面(slit pore),变成对有的球可通过、有的不能的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球形的,平面型,球内半透,球外半透)。硬球体系做了,还可以做离子体系(ionic systems)。这里就出了六篇论文。我也有两篇文章把老板的名字放在前面是因为原来设想(original idea)是他的(关于化学反应和分子积分方程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文章)。我在他原来设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发展去解决其它问题。例如把两个离子当做一个分子体系来处理,这样可以解出溶解能随离子距离的变化,可以研究电子转移反应等等。这样又出了七、八篇论文。

论文能出得这么多。除了用功之外,主要的方法是写作和程序运行同时进行。要善长推广、深入发展手头即将做完的工作。多看文献、多想想别人做的缺了什么(knowledge gap),你怎样来填补这个空白。有了多个思路,多方面开花结果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我的主要教训是从来没有动脑筋把其中的几篇论文投到影响力更大的杂志。那时除了埋头苦干,什么也不懂。老板根本不太在乎,但对我今后找工作埋下了隐患。因为找工作时,是外行来评价,他们主要看杂志的名字来了解文章的水平。此外,我只知道发论文,没有花时间从领域的高度上看问题,更没有想一想毕业以后干什么。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的态度。这使我毕业之后,走了一些弯路(可参见《博士生(后)什么时候熬出头啊?》)。总之,人生要有短、中、长期规划。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地。最后我附上1990年毕业时写的一首打油诗:


乘风驾云把西征,

面壁五年为求真。

悬梁刺股秋风寒,

冬天过了终于春。


现在又快要冬天了,春天就更近了。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2757-372335.html

上一篇:中美大学访问之异同
下一篇:从申请到获得美国第一笔科研经费的历程
收藏 IP: 122.150.209.*| 热度|

61 刘晓锋 王伟 徐明昆 廖泳祥 张鹰 雷宏江 汤敏骞 武夷山 茹永新 刘全慧 司黎明 毛飞跃 余世锋 郭向云 李斌 王安邦 朱志敏 梁建华 吴伟 刘全生 杨立泉 刘立 孙根年 张晓锋 唐小卿 傅云义 丁甜 刘凡丰 吉宗祥 刘颖彪 熊李虎 孙庆丰 顾振 吕喆 金小伟 李冰 李志俊 高建国 顾世建 许培扬 蓝宏运 唐常杰 吴明火 武京治 李毅伟 郭利萍 王永林 杨冠灿 刘广明 钱光辉 黄晓峰 蒋迅 郑永军 高建召 吕杰 谢林 jiangleidi Araneae11ZX hiluokun angewchem waum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