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见识过了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比较出名的有美国的News & World Report,英国的泰晤士报THE/QS,还有上海交大的ARWU。不同因子的权重不一样,导致大学排名在不同的排名榜里不太一致。显然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不一样,大学内的各学科发展水平也不一样,用一个分数来代表,自然是简单粗暴,但对于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简单就是美,所以大学排名越来越吃香,连国家自然基金会的留学奖学金也有要求大学在排名多少以内的。
大学排名百花齐放,但科学家的排名呢,就只有一个: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高被引学者榜。每年发榜,也能引起一阵骚动,但这个榜仅仅局限于21个领域6000人左右,而且它以被引用数作为唯一指标。许多研究表明光靠被引用数量是不能反映一个科学家的真正影响力和成就。比如有的文章是开拓性、颠覆性的,而有的是发展型的。颠覆性的文章不一定比发展型的文章的引用高,具体可以看我的另外一篇博文(忘了影响因子吧,还是颠覆因子更有用)。
现在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带领的团队终于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高被引的科学家排名榜。他们使用了一个综合了6个引用指标的打分从近7百万科学家里来挑出世界前10万名科学家(百份之1.5)(PLOS Biology,17:e3000384,2019)。综合打分(PLOS Biology,14:e1002501,2016)使用了如下六个log标准化的引用指标的加和:总引用量,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和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前1000名综合打分榜的科学家里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高影响力的科学家,但他们常常在科睿唯安高被引榜的1000名之外,事实上只有322在千人综合榜上的人也在千人被引榜里面,而千人被引榜里有许多人没有任何单独、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这些结果表明综合榜要比高被引学者榜有较大的改进。
Ioannidis综合打分的10万人榜有一个是22年(1996-2017)的综合(career-long)榜和另外一个是2017年的单年榜。它们包含了从文、理到工科的所有学科,分成22领域、176子学科。在22年的综合榜里,美国有46013人,澳大利亚有3106人。中国只有1646人,比大多数西方国家(以及日本)低。不过2017年单年榜美国降到42455人,而中国增加到4668人,仅仅少于英国(9467)和德国(5225),这反映出近年来国内高端科研人才数量的快速提升。
从大学来讲,美国的哈佛大学22年综合榜里有2011人,相比而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我的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分别有87、57、和40人,而我所在的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有63人,包括我也贡献了一份(遥远的第6万多名)。而2017年单年榜,美国的哈佛大学有2064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分别有223、140、和113人,而格里菲斯大学有83人。
对于具体的个人,我随意找了几下比我影响力高的老师、朋友和同事,他们的排名都比我靠前,说明有一定的准确度。我的研究生导师George Stell和Harold Friedman都在6万名,尽管他们已经去世多年。而我的博士后导师Martin Kaplus则高居159名。当然这个排名榜还是有它的局限,比如它没有考虑自己引用自己的程度,而且还是以各种不同被引用率为主,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信作者是不管的,屠呦呦就不在上面。但不管怎样应该比仅仅用一个全引用率的科睿唯安的高被引学者榜要更加平衡一些,是不是下次上海交大的ARWU是不是应该加上这个综合打分榜了来做大学排名?我相信这个科学家而不是商业化公司做的排名榜仅仅是一个开始,将来不久我们能看到更多、更准确反映学术影响力的排行榜,譬如说颠覆科学家排名榜。
点击下载22年career-long综合榜(https://data.mendeley.com/datasets/btchxktzyw/1/files/ad4249ac-f76f-4653-9e42-2dfebe5d9b01/Table-S1-career-2017.xlsx?dl=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