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云大数据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biling 知识管理、知识网络及知识城市相关研究

博文

熵理论在韵文中的应用 吕鹏辉 李曼尼

已有 6542 次阅读 2010-11-16 17:45 |个人分类:学术成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摘要:本文在韵文中引入了熵的概念,分析了中文里韵文形成的原因,指出了诗文中的选词及用韵实质上是一种趋于有序的熵现象。在引进了熵公式之后,定性的阐释了唐诗、宋词、元曲具有时间上的有序和空间上的有序,是熵值比较小的语言样式。熵进入文学之后,诗论上的一些规律就可以通过熵的理论来解释,采用文学熵也可以比较理性客观的分析诗歌、指导创作。
 
关键词:韵文    文学熵    时空有序    唐诗    宋词    元曲 
 
 
引  言:
 
诗歌是人类精神纯美的高度结晶,在现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化产品被人们较为广泛消费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学理论的认识也进入到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等深一层领域。在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文学乃至诗歌渐渐脱去了它神秘的面纱,显露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当代诗歌理论方面众说纷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来。在这其中,笔者不甚冒昧,试图从信息熵规律方面对诗歌这个文学领域的最高形式作一番审视和探讨,以期获得一些微浅的认识。
 
 
 
一、用熵来表示韵文的优美程度
 
⒈⒈熵代表着无序程度
 
近代热力学中,克劳修斯(R.J.E.Clausius)定义了一个态函数熵 (entropy),它是反映物质系统内部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也就是物质运动的无序性的量度。就分子热运动说,熵高,意味着“混乱”和“分散”;熵低, 意味着“有序”和“集中”⑴。统计物理学的玻尔兹曼统计熵公式为:
 
                                    ①
 
该公式揭示了物质系统宏观性质熵 与微观状态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                                          
香农(C.E.Shannon)利用了玻尔兹曼统计熵理论的公式和统计方法,将信息的产生源看成一个能够产生一组具有各自产生概率随机消息的集合系统,提出了度量信息源产生的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并用“信息源的熵”予以定义。其公式的一般形式是:
 
                                     ②
 
其中, 称为概率 的熵即信息熵,这样概率 与信息熵 联系在一起了。
 
概率 是信息源 中第 种随机消息 出现的几率:
 
                                                         ③
 
 
 
熵在信息学中是一切事物状态不确度性的度量。人们在按信息操作时会导致系统的不确定性的消除,确定性的集中,这在数值上就是正熵的减少、负熵的增加。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能把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的状态、运动形式和主观世界中人的思维活动状态表达出来,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东西,像文字,符号, 数据,图片等⑵。语言可理解为利用信息来消除句子中文字不确定性的符号产品,它能给人们一种准确内容的表达,因此语言是具有负熵的产品。以汉字为例,就是随机发出的一串汉字序列,如果它有秩序,内含的信息量大,它的负熵值就大。在现代诗中,其语言就是经过压缩了的,而古韵文就比它更精练、准确和生动一些,现代诗与古韵文相比 ,相对而言,前者就可以叫低级有序或比较有序,是负熵比较小的语言;后者可以叫高级有序或更加有序,是负熵比较大的语言。
 
⒈⒉韵文中的低熵现象 
 
我们以古诗为例,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押韵的节奏,整饬的形式: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要在仅仅二十字个里表现出有震撼力的生命繁盛的跌荡来,而且意境要统一在虚与静上,这幅动静相生的图画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的笔下,只用短短八字“人闲、花落、夜静、山空”得以完成,加上鸟之“惊”和“鸣”,更衬出了春涧的静。一般文章来写这么多景物和事件的话,恐怕两百个字倒也未必能达其意。但这么多空旷深远的意象就压缩在一首五言诗里,其熵值就小,信息量却大。
 
它形式上4×5一个方阵,视觉优美。选词时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用词讲究,相同位置上,词性基本相同,词义相接或相对,像“人闲”对“夜静”, “桂花”对“春山”等。节奏上是平仄相间,一高接着一低,舒缓有致,用韵上“空”、“中”遥相呼应,读起来阴郁顿挫,有很大的整齐度, 熵值就比较小。
 
我们找了一下,发现英语中也有这种现象,像十四行诗(Sonnet):
 
                            Sonnets  LV.
 
                                      William   Shakespeare
 
        Since brass, nor stone, nor earth, nor boundless sea,
 
        But sad mortality O’ersways their power,
 
        How with this rage shall beauty hold a plea,
 
        Whose action is no stronger than a flower?
 
        O, how shall summer’s honey breath hold out,
 
        Against the wreckful siege of battering days,
 
        When rocks impregnable are not so stout,
 
        Nor gates of steel so strong, but Time decays?
 
        O fearful meditation! Where, alack,
 
        Shall Time’s best jewel from Time’s chest lie hid?
 
        Or what strong hand can hold his swift foot back?
 
        Or who his spoil of beauty can forbid?
 
            O, none, unless this miracle have might,
 
            That in black ink my love still shine bright. (1609)⑶
 
 这种诗读起来好像中国的词曲,莎士比亚的诗在形式的音韵上也有朗朗上口的效果,很有美学上的趣味,他一生就作了Sonnets154首。其韵脚安排是abab,cdcd,efef,gg式,具有时空上的有序,它每行诗中有五个音步,每步一轻一重两个音节⑶,相比于一般的英语文章,其有序程度大大提高,熵值比较小。
 
⒈⒊中文里韵文的优美和它历史久远的原因
 
中国诗文的时空有序的古韵文为什么会形成,在几种语言间作以简单的对比,我们就知道了中文其实占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据统计数据,中、英、俄、日四种语言形成词汇时的总量(即可表示的信息量)分别为⑷:
 
 
 
 
 
 
 
 
 
其中,A的下角标是指该种语言的最大字符量,比如常用汉字量就有6736个,其中英、俄的字母数中还包括了大量借用的外来字母的量。A的上角标 的取值范围是从单字(1个)成词到一般词汇中所能见到的最长字的个数,如英语中就有近50个字母组成的表示一个概念的词汇;汉语里像表示完全信息地址的“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研究生2006级”就有个30个字之多。 是信息量的表示单位。
 
显然,汉字在可表示的总词汇量上是很大的,与其他语言相比,其差别主要在数量级上。
 
 
寻找在发音方面的组合数,考虑到声调,声母、韵母或元音、辅音等,各语言具有的可发音总数是⑷:
 
 
它们发音方面各有差异,汉语中是一个声母只能与一个韵母搭配,再加上声调变化;英、俄语中每个元音最多可与三个辅音组合,所以还得乘以这种加和数;日语中仅仅有51个假名在发音⑷。这样可以看出,汉字的发音组合种数比其他语言却相对较少。
 
所以我们可以推出,汉字组合词汇量大而发音组合种数较少,导致重韵的字比较多。这样韵文形成时同一个音节下可选择的字较多,诗文中成韵时它的节奏性就较强,也易于整齐划一,将它固定为一定模式后,后人学习起来也就有章可循了。但其他语言就不太容易,西方文字的单音、复音字比较错杂,意象对上了,词句却长短不一,加上那严格的语法限制,不能像汉语里用词可自由伸缩颠倒,所以空间上的有序就比较难于形成。故而在不自觉的尝试有趣味的韵文时,西方诗人相比就困难。汉语从一开始就与韵律有不解之缘,远在春秋时的《诗经》中就有押韵现象了,其他朝代的诗、词、曲等都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的。
 
⒈⒋词汇、音韵总数与总体有序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我们从熵公式的角度看看这种高级有序的形成。根据公式②,找到某一特定的词汇或意象在它可能的总量中出现的概率 后,依据该式子就可以求出它的熵值大小了。宋人梅尧臣、欧阳修论诗时说:“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也,斯为善也。比能状难写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⑺由此可见,诗里写好新意象难度大,创造新词的概率比较小,由公式②知它的熵值比较大(负值),它给人感觉工整有序,较有审美趣味。
 
当我们注意到作者的习惯、情绪、偏好等对诗作的影响,发现作者作品中常用的字词、修辞、意象、韵脚等其实常常是其总量中极其有限的一部分,这时,我们给 加一修正因子 ,其中, 可表示个人情感因素。这时:                                  
 
                                                                             ④
 
该 在统计学上叫最几分布,意思是说,在大量的微态分布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那些分布的概率⑴。比如,一个诗人他全部知晓的字数有好几千的话,他特别精通常用的字却只有一半左右,再考虑上诗人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该因子  对 的影响较大),他的诗中最经常使用的那些字词所占的比例就称为最几分布。有人说研究自然科学是用人所共知的语言描绘人所未知的道理,而研究人文科学是用人所未知的语言描写人所共知的道理,而后者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这便说明了 的深刻内涵。
 
这样,结合以上诸多影响因素,我们如果把关于诗歌的信息熵称为文学熵,它符合的关系式就应该是:
 
                                                                              ⑤   
 
其中, 和 是常数, 是分类的种类数, 是该类中的总的个数, 是线形加和符号。概率 的值是随着 的增大而减小的, 的值是随着P的减小而迅速减小的。在大量词汇形成韵文的过程中,作者的总词汇量 越大,某特定词语的选择越不容易,其概率值 会越小,相应的 值越负,而且作者的个人情感剧烈程度指数  越大, 的值越小,这样的韵文名作负熵值随之更加增大。
 
⒈⒌用文学熵可以参考韵文的优秀度
 
所以上述文学熵公式可以表示诸多因素影响下的韵文的有序程度,诗歌作为信息的储存系统,有人说它其中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可分为“内在信息”和“外化信息”两类。内在信息包括情感信息、意象信息、审美意象信息等;外化信息主要是指它的语言符号。在一首诗歌外化信息的背后,诗人往往寄托着若干倍的内在信息,而且越是优秀的诗歌,这种内在信息与外化信息的比率就越高⑸。就文字符号所携带信息量的方面说,文学熵大小可以作为衡量韵文的优秀程度的参数。它的各个影响因素是线性加合到一起的,即⑤式里的加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式子定性的判断诗文的文学熵值的大小。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令人百读不厌,你读得越透,透过外化信息所把握的内在信息越丰富,你的劳动就越能给你带来情感上的强烈震动和审美上的巨大快感。就熵的本质意义来说,一个事物越是集中,越不分散,它越美,这就像完美晶体一样,给人的美感是很大的,而一首优秀的古韵文就是语言里的完美晶体。
 
中国古诗一般都有韵,要作韵文,首先要选韵,即按照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需要先选择合适的韵部,其次要考虑声调的平仄变化相间,还有节奏的鲜明搭配,由于汉语诗歌的节奏主要依靠音组与停顿的有规则配置从而造成声音的回环。古诗中的节奏犹为整齐,大多数是“二二一”或“二二二一”格式,人们细细选择音节,从而就组合成了特别整齐有序,混乱度降低,有比较低熵值的作品。我们欣赏起来有比较大的审美趣味,这原因要归功于熵的规律了。
 
我们用唐诗、宋词、元曲各做分析来看看这高级有序是怎么形成的。当然首先作者在意象、经历,修辞等各方面要纳入一定的低级有序的信息,即数值比较小的负熵,进而这些负熵受熵函数的制约,线形组合成高级有序的语言,负熵值就相对变大了,形式上更有审美趣味了。
 
二、唐代的律诗是种有序的诗歌样式
 
⒉⒈律诗从低级有序浓缩为高级有序
 
唐代的作品,在表达内容上找到了绝句律诗这种样式,它整洁有序,韵律优美,审美趣味较高,故而一出现,就得到当时的文人们的喜爱,其中的原因在于韵本身是一种时间上的有序(有规律重复),当读者体味到韵律后,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审美期待,当这种期待得到证实后⑸,他就感到愉快,他就觉的韵文有味,而一般的文章就不同。而且它的形式上的整齐,与多数人的审美一致,它与当时其他语言相比,就是高级有序,所以在唐以后也多年间遗风犹存。
 
以李白的诗形成为例,诗人李白有很广泛的游历,在当时诗人中无人能比,像洞庭、庐山,金陵、扬州、洛阳、嵩山、泰山、江浙、开封、济南等好多地方他都去过,因而他见识的秀美山川,风物景观绝不在一般人之下,他又有很好的诗文阅读积累,他有豪放飘逸,狂放不羁的肚量气质,他写诗的基础── 和 值较大,所以依据我们的文学熵公式⑤其诗文就有较大的信息量,较小的文学熵。
 
举个例子,像李白写《早发白帝城》前,郦道元的《水经注·巫峡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等他应读过,到了他获释自由时亲自乘船过三峡,眼下之美景,脑中之储备,一齐涌上来,一时诗人情绪高涨,至此,文学熵的自变量都到了其极大值,一首名作( 很大)便诞生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敌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在写诗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酷爱自由,他的《将进酒》,开篇即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高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的《蜀道难》,以“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头,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他兴之所至,几言的都写,短者三字,长者九言,看似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实质是多种词式、韵律的信息熵加和,他的浪漫自由恰好成全了线形组合 里 大的条件,这样总的 比较大了,给人审美趣味就大。
 
⒉⒉诗体的规范,空间有序的固定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唐代的杜甫被后人冠以“诗圣”的桂冠,他很大的贡献在于固定下来了一种唐诗的体式。后人评述说“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循 ;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⑺这即为例证,他的“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杜甫诗一首:
 
《登高》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你看,七言八句五十六字,它把盛唐那像散而无形的水一样的磅礴气势纳入到规范中来,使它不能任意流泻,这规定形式中的凝练,即讲求形式,要求形式内容的严格统一,便树立了可供学习效仿的模式,这种范本因而流传了千年。这种固定了的格式,就是形式上的空间有序,他使你纵有千言万语,也必须统一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字当中,从而负熵值大增,有了一份独到的审美趣味。当然,这样却使做诗的难度陡增了,诗人们苦吟细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⒉⒊容量大字数少,比较有序——可衡量律诗的审美趣味大小
 
胡震亨在《唐音奎签》中说:“近体之难,莫难于七律。五十六字当中,意若贯珠,言如合壁。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壁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基组锦锈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徴互合以为声,思欲深原有余而不可失之晦,情欲缠绵不迫而不可失之流……庄严则清庙高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故名流哲士,自古难之。”⑻
 
说白了,就是一首诗在这内容形式、题材声韵等各方面都须容纳万千,气象不凡才称得上“全美”。这种在质在神在声韵上都要求意象集中,内容上万象盈于方寸之间,形式上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因而其文学熵值极低的、审美趣味上极好的作品正是唐诗对我们的一大贡献。诗家说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反映了他们想极力做好这点的努力。
 
三、在宋朝词牌规定了韵律有序的法则
 
⒊⒈词境的扩大,百象的容纳:高级有序的形成
 
宋代,东坡学士的出现把一股清新豪放气息注入当时的词坛,一改其靡靡之气。他认为“微词宛转,盖诗之裔”,故以诗为词,神似太白。同样,大词人的成功也是与其经历分不开的,苏东坡生在“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历仁宗至徽宗五代,经书香墨风的熏陶,一生行迹几遍中原州郡,奔走四方,宦海浮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⑺,他精于诗词,一生这么大的信息量用总数那么少的语言去表现,负熵值就比较高。人们说精神产品是对物质世界运动的更大程度上的反映,那么,后者愈广,前者愈佳。
 
苏轼将晚唐以来词专用来写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旧框子扩大了,他加宽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在文学熵公式⑤中,他使 值加大了,所以 值就小了。这样凡“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皆可入词,词学境界大开。他这种于词之功用的贡献,正是使他的作品文学熵值变大、美感增加的原因。苏轼见闻丰富,思想放达,人生态度豪迈奔放,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如此,与当时其他词人相比,到他时“青天”、“婵娟”才入得词来。
 
后来柳永等人把口语也引入词来,遂使词广为传诵,“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显然,对自身选择词库 的加大,很有利于文学熵 的增大。词的调美、律严、字工还来自于词家的锤炼,他使④式中的P减小,所以在审美上,其作品诗味强。 词的上、下两阙,也形成形式上的空间有序,熵值就比较低,除此而外,三叠,四叠和长调,也是这种情况,这给词带来新的审美趣味。
 
⒊⒉兵刀铁马尽有,形式有序不俗
 
宋代的辛弃疾的笔下,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都进入词来,词史上他的用词最为丰富( 大),这正好可使文学熵 降低。举例来说,同样写舞剑,辛弃疾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另位词人就只懂刀法与剑法,选择的时候前者的概率小,但他的作品的熵值也小,因为他知道的多,再与其他的技艺比较异同,就更深喑剑路,能写出舞剑的特色来。
 
辛词的语言不主故常,形式千变万化,这就是大数量的信息储备有机组合造成的好处。辛弃疾自己也说“有心雄太华,无意巧玲珑。”词至稼轩“大声鞺鞑,小声镪红,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生以来所无。”周济《宋四家词选 目录序论》中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谒,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 ⑺。辛词固定下来了有序格式(空间有序)及方法走向,当时就成辛派词人一群。这首作品就很能看出其形神兼备,工整有序的一面来:
 
《丑奴儿》⑹       
 
书博山道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⒊⒊限制中的表现,广泛形式上的有序,有着韵文进化中的必然
 
宋完成了词体的建设后,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都比较严格的建立了规范,章法、句法、声、律、题材内容、风格倾向就大大扩展开来,婉约与豪放共存,至此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其审美趣味比七(五)言律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长短句宜歌不宜诵,词谱有字数,句式,平仄,压韵,分片,对仗等要求,词里的大量用典现象出现,这些无一不是在有序方面给作词加上了限制,使它向更加有序的方向进化,词作的文学熵也就减小,其时空有序形成了,词以异于诗的面貌同样给人很大的美感。但这在形式上的限制给作词增加了难度,要考虑方方面面,作者能从他的词汇库存中挑选的字的组合概率就大大降低,作品的文学熵就跟着减小许多,所以后人说这种填词是“带着镣铐跳舞”,然两宋之间在特定字数间的表达完整意象上,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宋人掌握的表现形式竟多达八百七十多个,这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四、元曲音乐性更强,韵的文学熵更小
 
⒋⒈由雅而俗,词量扩大,音韵性更美的元曲
 
宋金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韵文——散曲,汉文字发展到元曲之际,它的音乐性就更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层次。由于元散曲以及元杂剧的大部分受众已扩大到了普通百姓,俗语、市语、方言纷至沓来,曲作家大量运用现实语素,谚语、成语、口头禅都信手拈来缀入词中。清代黄周星的《制曲枝语》中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⑺。由于这以俗为尚的曲风,元代词人的词汇选择量就更大,文学熵因之而大减。这里美学价值又取得一个“亲切可鉴”的高峰。举个例子来说,唐诗和宋词再不好还保持着“雅”的传统,词汇一般从正统的儒家经书中来,而元曲就不一样了:
 
《黄钟宫 尾》董解元
 
莫道男儿心如铁,
 
君不见满川红叶,
 
总是离人眼中血。
 
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
 
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曳;
 
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儿也!
 
如果说诗与词总有一股书卷味,那么翻开元曲卷,迎面而来是一股泥土气息。就因为这样的原因,元的作品在舞台上就一直上演不衰,京、豫、粤、奥、越、川、平剧以至秦腔,到今天也咏唱不绝,可见它与音乐的结合是极其成功的,这种音韵上的重复有序是更有审美趣味的。《西厢记》中莺莺别张生时的唱词(秋思)是:[正宫 端正好]⑶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短短几句,雅俗并举,作为更具欣赏性的小曲,短小精悍,人们读后印象很深。
 
⒋⒉曲韵更密,内容庞杂,形式规律化
 
与诗词相比,曲的用韵是加密了,也就是说,时间有序性更强了,它几乎每句都入韵且平、上、去三声互叶,这有益于唱腔。曲家的词汇库扩大了,择字填韵几率小了,作品文学熵就大了(公式⑤)。
 
  在元曲中内容题材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景物、爱情、社会、历史、民俗等都被咏唱着出来,清深、豪旷、宛丽不拘一格,色彩斑斓,充分显示出曲之能事。内容上曲的 值无疑极度加大了,写曲难度陡增了,曲的 值就低了。
 
曲的体制也随之定制而成,分小令、套数、带过曲三种。曲的句式伸缩自如,由于口语随唱的需要,其内容上可以加进衬字,它就可以随旋律而往复增减了。从历史进程看,同样是时间上的有序,诗是间隔押韵,词是连句连韵,曲几乎是句句有韵,这说明什么呢?在儒家“克己复礼”崇尚限制的美学规范下,人们是认同并且追求和发展了整齐有序的文学熵小的作品的。
 
  内容上,元曲安排也有趋向有序的一面,下面两曲就是如此:
 
[越调]天净沙 秋思⑹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十二种秋景,色彩斑斓,动静相生,净是名词堆砌,却韵自天成,生绘一幅丽画,教人眼前目不暇接。霞里孤村,烟中树鸦,鸿影渐下,还有山、水、草、叶、花都有序组织,形成内容上的空间有序,意旨上却凝聚在一点上,这样的一幅画放在你眼前,你肯定也会为之而叫好。而张可久的一曲[中吕]摆几个史事交叠,咏叹就自然而出:
 
[中吕]卖花声 怀古⑹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净是平行排列,但时空平移的消闪,用鼎足对给人以较强美感,就一类事物的罗列而言,形成内容上的时间有序,简单整齐的熵化过程,却显然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令笔者读后亦随之而吟咏:兵败不可料,功业不足道,身家不可傲!
 
五、诗歌、韵文熵值小,一直都得到人们的喜爱
 
⒌⒈简洁里的美丽: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是一种规律
 
以上我们对三种古韵文作了分析,这些形式出现偶然中有着某种必然,我们认为这种像在自身经历的提炼(炼意),现有词句成文的压缩(用典),大数量词汇中的选取(择韵),都能看作语言文字本身的负熵化。从韵文系统来看,作者选词填谱时付出的精力越大,在大量词汇中选定的词就越精练,其信息凝聚度就越大,诗文就越优美。信息熵是无序性的量度,事物的可能状态越多,作者越感到无所适从,写作时的不确定性越大,无序度越高,但作者苦苦思考后已成竹在胸,诗作系统就有序,信息熵就变小;相反,事物可能状态越少,下笔时不确定性越小,作者似乎很省事,没有花上能量,诗作信息熵就大。语言信息能从散而无序(高熵)走向整饬有序(低熵),就应该是上述规律在文学领域内起的作用。
 
我们专门分析了韵文这种现象在汉字中出现的必然性和千百年来人们对她的喜爱。自古而来,人们称“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笔”是指记事体⑻。一代代的历史发展,各自造就了它们不同的文学样式。但无论唐诗、宋词、抑或元曲,它们无疑是最精练的,它们以少纳多,以一瞬占有永恒,以有限达于无限,以单纯获得繁复,最终从低级有序演化为高级有序的规律是相同的。诗、词、曲作家对低级有序的积累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群书万卷常暗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某位写家而言,其创作无论在内容、意象、修辞或用韵上,也许随机性是很大的,但经过一个时代下来,发明了一些固定样式后,其全部时代的诗文走向高级有序可以是必然的。
 
⒌⒉熵的耗散理论给出了低熵作品产生的路子
 
在开放系统里,普利高津(I.Prigogine)给出的公式是:
 
                                                                            ⑥
 
这种耗散结构理论表明:一个开放系统不断纳入负熵,直到该系统的负熵值 大于内耗值 时,系统便变为非平衡态。在远离平衡态的状况下,系统的主要参数值(负熵值)达到临界值时,系统便在其种“涨落”的作用下,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可以变为一种新的有序结构状态。耗散结构即有序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的系统,必要条件是当时状态必须是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一点是该系统中最重要的),充分条件是在某种“涨落”的作用,它自组织了系统内的有序结构。现实世界中我们却时时刻刻在进行着熵减小即有序结构产生的活动,比如诗歌的创作。我们从诗人这个诗歌的产生源来着手研究他的信息即负熵是怎样集中起来的。
 
诗人每天都与外部世界在不停的打交道,他满足开放系统这个条件,某种程度上说,诗人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是很充分的,他比平常人这个自然语言源多一份活力和创造性。诗歌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负熵值很大的信息,诗人本身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经验体验都要很丰富,即纳入大量的负熵 ,这才足以抵消他本身的熵产生 。而不学无术的平庸者由于不满足这一点,他的无知度即混乱、无序度在他的系统内占了上风,其熵值很高。当然这方面诗人的付出是极大的,像物质能量方面“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信息方面,“下笔如有神”的前提是“读书破万卷”所形容的一样。
 
诗作这种高级有序之源还在于“非平衡态”,要理解“非平衡态”,还得先说“平衡态”。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孤立系统熵值会自发增加,混乱度增大,最终达到平衡态,所以说平衡态即是概率最大分布的状态,即分散、无序程度最大的状态。诗作是高级有序的很美的作品,但它在产生之初,当它在诗人大脑中还未形成的时候,充其量也不过是词库中的无序,意象群里的纷杂,但是一旦诗人 产生创作冲动,这纷杂混乱的意象群就迅速集中,作者的所有感觉经验被调动,他以胜于微处理器般的速度在选词构象,那么原来像杂乱无章的放在记忆仓库里的材料不是就走向有序了吗?这种已经远离平衡的状态便被称为“非平衡态”。
 
这么多材料要最终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即语言上的耗散结构,还得靠诗人大脑的“自组织”。这种“随机涨落”看似有点微妙,但却有其必然,有了材料储备,有了诗作经验,优秀的诗人在他的“涨落点附近”即偶然情况下会产生灵感。且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种最终诗作的出现完全是靠了大脑能动的思考的作用而出现的。否则“学而不思则惘”,那么多信息就一直被置于平衡态了。
 
所以,这种文学熵很大的诗作要产生是要花相当大的代价的,第一,你得大量去读已有的诗歌或韵文作品,以抵消你对这种作品感觉的混乱。你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储备都要充分,在你与外界开放系统打交道的时候,你要保持敏锐的感觉,以便随时对外来信息做出灵敏的反应。第二,你要能使存储在你的头脑中的大量信息以某种方式在某个意象点上汇集起来,要使它远离它原来所处的平衡态。这要求你的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灵活,且善于随时有意或无意地组织内存信息。第三,要勤于思考,只学不思不会让你创作出什么来,相反,它还会使你的思维因信息多而混乱,即趋于平衡态。如果你因时时的思考而灵思如泉,感到非写不可,那就下笔吧,我们已对你勿用多言了(这就是诗歌创作的熵解释方面的规律)。
 
⒌⒊今天也推崇负熵化了的语汇
 
就当今而言,从常用语言的这种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现实中的例子也不枚胜举。通俗歌曲大多数是沿用一定的韵咏唱的,广告词也特别重视朗朗上口的效果,还有我们天天在使用的成语、习语难道不也是一种走向了高级有序化了的语言文字现象吗?这种简洁实用是不言自明的。很难想象把这些短小精悍的语言作品用冗长的白话表达出来流通到日常中去,那会是什么样?就我们所讨论的诗、词和曲来说,如果把它们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甚至再去译为英语或其他语言,那熵值无疑是加大了很多,我们读过这些作品,但效果实在是不佳,这就是有的理论家所说的诗歌的不可译性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虽然现在好多韵文有详细译作,但其原作仍甚为广传而不为代替,这本身就说明了诗歌以至古诗是熵小的,而熵小的就是较好的。
 
诗歌这种文体在新的时代里走向了所谓的自由体,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分析的话,像在韵文里的精练、准确和生动这些基本要求就没了吗?不!这些属于文学熵的规律对诗作的限制是不会消失的。现代诗是散了,但是要有浓烈的诗味,不精练和概括行吗?不行;它要向读者传达他的感情,选词不准确行吗?不行;它要有韵味儿,不押一定的韵行吗?不行。我们要记着:诗不是白开水一样的自然白话,它必须是香槟才会有很好的市场。信息时代不要求我们苦敲细吟了,但我们要使自己的作品更有审美趣味,却可以参考文学熵给出的比较的客观评价标准,负熵值大即有序度高的作品较为优美,当代也有这样的作品,下面就是一例: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揉碎在浮藻间,
 
正如我轻轻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寻梦?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那河畔的金柳,      满载一船星辉,
 
是夕阳中的新娘      在星辉斑斓里放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但我不能放歌,
 
轻轻是别离的笙箫;
 
软泥上的青荇,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那榆荫下的一潭,     我挥一挥衣袖,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情真意切,描写意象跳转大,很有美感和趣味。诗分七段,整齐和谐,段内押韵,邻行转韵,隔行通押,朗朗上口,既有时间上的有序又有空间上的有序,使人读后不易忘记。
 
⒌⒋熵文学理论对诗歌创作有巨大指导意义
 
中国古诗文流传了上千年,古文人对汉语言的贡献可以说是卓越的,他们字敲句酌,吟弄风月,我们今天才得以欣赏到这么多朗朗上口的美文。依照本文的观点,古韵文的熵值是比较小的,它的吟咏之间,愈品愈有异常醇美之感,这与平实的白话文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我们如果只是停留在能觉得它美,从表象上解释它的一些法则,认识因没有理性分析的加入,一直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话,又怎么能谈的上去更好的利用负熵化了的文学样式呢?而再去开发更新更好的文艺样式,那自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了。我们在熵理论与文学领域方面的研究交叉,正是可以有期望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努力。
 
我们的物质世界,我们的经济生活是发展的,这些都会反映到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里来,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东西用更好的一种形式表达。研究表达中的技巧及规律,无疑是很有用的。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认知的共同结构的秘密⑻,用熵的公式来说,就是越靠近一定标准它的熵值越低越有序这样一个事实。李泽厚先生说过,人性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情,即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⑻。诗文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的手段,韵文是这种手段的形式。而它为什么会给人以美感呢?也许正因为它在总体上符合熵的关系式从而使人们心理上得到一种默许和认同了。我们文字效果上多年来追求的美、追求的雅怎样才能实现呢?我们又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着手研究它呢?这些秘密可能都存在于熵的理论当中。而本文提出了文学熵的衡量,这在度量和指导诗歌创作方面无疑是有它巨大的前景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⑴《普通物理学/热学》  张玉民编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⑵《信息理论基础》   周萌清主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2002年  绪论部分
 
⑶《英美文学名篇选注》   王佐良等编   商务印书馆   1989年  
 
⑷《文字信息学》  刘新中、王桂娣著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年版   、
 
⑸《诗歌的基本原理》   吴思敬著   工人出版社   1987年   、
 
⑹《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耐苇主人、闲斋生、澄怀堂编  江西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 、 、
 
⑺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卷二、三宋、元文学部分
 
⑻《美的历程》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本文发表于《中国交叉科学》第2卷: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初稿于2004年,论文链接为:熵理论在韵文中的应用.pdf,欢迎来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0246-384364.html

上一篇:美研究人员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
下一篇:那些年我们共同度过的诗意岁月
收藏 IP: 159.226.125.*| 热度|

2 吉宗祥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