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百年寂寞——从中国《科学》到《国家科学评论》 精选

已有 21092 次阅读 2014-12-1 06:51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学

       中国《科学》,创办于民国初的1915年1月,起源于一份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杂志,最后在上海刊行问世。发刊号可见附图。这份刊物的创办者,是一帮留学生,他们创办了《科学》月刊,组建了“中国科学社”。当时的他们,显然不满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希望找到点不同的东西,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他们的理想是宏大的,也是幼稚的,但是真的。他们并不知道,实现这个理想,并非只有自己的理想就能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支撑,所以他们会有艰难的创业过程,这是后来者的聪明说法。刊物的创办者有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任鸿隽、杨铨等,他们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建科学社。任鸿隽说过:《科学》的问世,不过出于一班书呆子想就个人能力所及,对于国家社会奉呈一点贡献。好心的幼稚,幼稚的好心,这是后来人应该对他们脱帽鞠躬的地方,因为他们有一颗真诚的心。问问科学网上20岁上的人,你在做什么、你做了什么?问问60岁上的人,你们做了什么?就可以想像百年前的那班书呆子,真的不容易,说都容易,做就难了。差一点,差很多。

       《科学》除了宣传科学外,在形式上,印刷品的排版,把汉字的竖排改为横排,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插写算术物理化学诸方程公式。就采用横排版式和新式标点,比发动“白话革命”的《新青年》早了三年。现在来看,他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比如句点,是西式的,和现在的圈不同。但量变和质变的差别,大家都该明白。很多人对汉字变革有异议,但我觉得至少在使用标点符号这一点上,于中文写作来说是一种进步,很少有人有异议。鲁迅曾经描述过当时中国文化界的状况,称那时是“单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任鸿隽他们那一波人的改革努力,让我们今天能更清晰地用中文一段一段地表达思想。《科学》曾经有过自己的抱负,但没有能完成。经过几次转折,《科学》仍然还健在,在上海,见我最后一张照片所示。作为一个科普期刊,创刊于1915年,但影响力已不如当年,知道的人有限,这是一个悲哀,也是一个现实。

           《科学》于发刊例言中强调“为学之道,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理解科学的,或者以今天苛刻的说法,是怎样定义科学的。显然,一百年后,我们能看出当初的《科学》人,只看见了科学的一些表象,他们没有追究科学最本质的内容,那就是在意识和思想上的质疑精神。在那个时候,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最好去原谅。尽管他们不够完整地理解(要完整的理解,有点为难他们了),让我们今天付出代价。但今天的人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历史,而更应该苛求现在的作为,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去做好一个刊物,做到极致,让全世界都能认可?

           很多年以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也对中国的科研结果都发表在国外刊物有些看法,说我们可以出钱办一个刊物,邀请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来投稿(我的理解是有偿的),从而让中国的刊物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这个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否所有的人都能为五斗金折腰我确实不知道。我也不认为那是一个长久、健康的环境。

           100年后, 有了现在的《国家科学评论》,创刊于2014年,该刊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出版,创刊的最初阶段每年出版四期。该刊以综述为主,英文写作,介绍中国及世界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有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综合性刊物的情况下,再添加这么一个刊物,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这就要看各个刊物的性质了。《国家科学评论》以综述为主,而不是原始研究为主,在中国高层次上的出版物中,是个新东西。我自己作为编委,也在写相关的综述,希望能对刊物有点帮助,毕竟中国太需要一个能在国际上出声的刊物,来表现一个大国的科研状况,甚至引领潮流。什么都是可能的,看你有多执着,有多大的底气和能耐,把这个事业坚持到底。开头容易,高质量的坚持,很难。

       最后说一下写综述文章,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会为NSR投稿。综述文章并不仅仅是罗列、解读已发表的文章,那只是综述最基本的内容。写综述的人,最好是在综述内容时期中的参与者,深知那些文章后面的过程和故事,能够对这个过程提出有深度的评论。一般的读者,即使把发表整个时期的文章研究个透,也不容易得到文章后面的内容,很难把评论写到家。综述文章中的一个用词,会反映作者对一个观点、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态度,它和写墓志铭一样,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乱写的。最重要的,是以一种包容心,去面对各种观点的问题。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就是有不同的观点,并产生各种争论。不同观点的作者,会有各自的情绪,有些可能会很激烈。如何在这样的气氛中,客观地反映不同观点,并在各种观点中,把关键的科学问题冷静地提炼出来,不为争议所困扰,点出实质的科学问题,为促进科学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是写综述的难点。

           历史已经走过百年。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她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路径,但选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显示科研结果的角度看,中国争取有一个甚至多个能影响世界科技界的刊物,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看做得有多好,什么时候能做成而已。《科学》最后走进了科普的世界,这也挺好,希望它有自己的幸福的晚年。但新兴刊物,比如《国家科学评论》,是否能引领世界科研呢?这大概需要20年到50年的时间来回答。什么事情,无论路途多遥远,都得有开始的那一天。撒把米就想让鸡下蛋的事,是天方夜谭。所以,尽量地去做吧,不管别人说什么风凉话,每个人能加把力,事情成功的可能就会大一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847562.html

上一篇:为什么少有对钱学森之问的质疑?
下一篇:偶遇老去的白毛女
收藏 IP: 74.105.213.*| 热度|

72 李伟钢 武夷山 钟炳 曹聪 王德华 刘用生 郭向云 陈小润 唐自华 雷栗 邵鹏 于仲波 吕乃基 刘立 黄永义 徐耀 胡锐锋 王贵林 许培扬 杨正瓴 鲍海飞 黄延红 王守业 姬扬 余昕 赵凤光 徐晓 肖里 黄彬彬 董全 陈湘明 孙学军 任胜利 薛宇 陆同兴 曹俊兴 赵美娣 陈敬朴 高建国 田义军 李研 韦玉程 曾泳春 李建国 孙永昌 张耀斌 丁邦平 水迎波 柳林涛 陈佐龙 董侠 强涛 张丽娜 杨建军 汪秉宏 智欣 王安邦 杨月琴 陈辉 柴钊 徐世文 高媛 biofans Genesee shenlu qzw eastHL2008 tuner QHUACAD jimiyg Veteran11 small0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