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伊达——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炒作

已有 7737 次阅读 2010-3-28 03:06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要做研究,也要向社会大众普及、传播科研结果。但科研结果的宣传和科普不能炒作,让科研结果以人为的喜好夸张变形,那样会反过来伤及科学家自己和科学本身。去年一件热炒的科研结果,是被标榜为“人类演化中缺失的一环”的“伊达”的研究。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将它列为2009年最受欢迎的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首。因为媒体炒作的原因,它在网站上的点击率最高,所以被排在榜首。《自然》评出的2009年度图片中它也榜上有名。但在国家地理新闻网站上,它被评价为更多的是一个媒体事件而不是一个研究的里程碑。《自然》列出的照片的解释,则说围绕艾达的炒作,很快就变了味道,因为艾达在生命之树上,更接近于狐猴而不是人类。因此,所谓“缺失的一环”,实际上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我去年年底就想写一篇博文来讲这件事,但一直没有时间来写。因为它涉及的东西比较多,不像写自己的故事,可以随便一点。今天看见武夷山先生的博文(1),就写一点来补充附和一下。

      伊达的学名是Darwinius masillae,译作梅塞尔达尔文猴。种名梅塞尔是这个标本在德国的产出地名(Messel)的古用法(=Masilla),而属名Darwinius,则是以达尔文的名字命的名,以纪念他诞辰200周年。伊达(Ida)可以算作梅塞尔达尔文猴的昵称,是研究者之一,挪威奥斯陆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乔恩胡鲁姆(Jørn Hurum)的六岁女儿的名字。伊达化石的地质年龄大约是4700万年,于1983年在德国麦塞尔化石坑出土。化石一劈为左右两片,右侧的A板很完整,左侧的B板比较破碎。收藏者在进行了修补加工后,当时将B板售出,并在后来被伊达文章的第一作者研究并发表,把这个动物归到一个不同的属种,Godinotia neglecta。A板被一个德国私人收藏家收藏后保存了20年,才在一系列的讨价还价后,被收购到挪威奥斯陆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随后,一个六人团队对这件标本进行了两年的研究。研究过程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而过程中,他们又和历史频道达成制作记录片的协议,同时一本相关的书也在写作中,等等。

      伊达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只是少了一段左后肢骨。此外,一些软体组织的印痕和胃部的食物残余都保留下来了,这在早期灵长类化石中是少见的(图1)。从研究灵长类的演化来说,伊达是重要的,提供了很多早期灵长类的形态和生物学信息。这个研究因为有更好的标本、手段和方法,让研究者认识到这个动物是一个新的属种,并将其命名为Darwinius masillae。研究团队的研究报告,结论也是很有分寸的,并没有把这个发现跟人类的演化扯上太多的关系(2)。

      从事后知道的有关记录片和书籍的筹备,可以感到这是一个组织得很周密的科学-媒体合作。但在研究结果的发表过程中,就开始出现了炒作。首先,在正式文章出来前,标本从挪威空运到纽约,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由纽约市长揭开伊达的面纱。这个过程,事先讲好保密,估计是为了达到轰动效果,所以我们馆里研究人类和古生物的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这件事,直到第二天看见各家报刊的报道。接踵而来的是众多媒体上的各种说法。一个基本的观点,是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演化中缺失的一环”,而且以一种发现了世界奇迹的口气来炒作。从图2中来自《自然》的几段引文(3)和其媒体来源,可见一斑。

      但什么事情炒过了头,不符合事实,就会有副作用。伊达文章发表一个星期后,528号的《自然》就出了一篇“媒体疯”的编辑部文章(4),质疑相关的炒作。723号,来自7个研究机构的11位研究早期灵长类和人类的专家在《自然》上发文,质疑相关炒作,同时对伊达化石的商业性买卖表示反对(5)。他们认为这样大张旗鼓的炒作宣传,对科学研究以及化石的保护造成障碍。20091022日的《自然》上,刊登了另外一篇关于一个埃及的灵长类(Afradapis)的研究文章(6)。其中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这个新的非洲灵长类和伊达属于同一个支系的狐猴类,而这个支系已经绝灭,没有留下现生类群,也不可能是猿-人这个灵长类支系的祖先类群。同一期《自然》中的一篇评论文章(7),用了一个简化的图(图3)来进一步解释伊达与人类相差很远的系统演化关系。尽管伊达研究文章的作者还可能保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预期他们将会继续工作,对自己的研究做出进一步的认识。但基本上,伊达作为“人类演化中缺失的一环”的说法是缺少证据的,媒体的炒作也是过头和误导的。

      那么这种炒作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一个例子,可以看武夷山先生的博文《科普热到这样到底好不好?》,原文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09324日。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在此之前,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诞生于700万前,现在一下子推前了4000万年。”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伊达的炒作非常误导人,让人们误认为伊达是人类祖先的代表,诞生于4700万年前。这些没有证据的观点和说法,一旦进入公众领域,再要把它讲清楚就得花功夫了。

      科学-媒体合作本身并没有错。如果恰如其分,这种合作可以对科学的传播起到正面作用。但遗憾的是,很多情况下,科学研究的结果被扭曲炒作了。大多数情况下,炒作是媒体的手法,而不是科学家自己的希望。往往科学家比较严谨的说法会被媒体进行夸张变形,以达到宣传效果。媒体对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时是出乎人预料的浅薄。比如我曾经碰上美国之音的电话采访,其间对方问了一个“哺乳动物不是恐龙吗?”这样的幼儿园级别的问题。可以想象,一个科学问题和观点,在媒体中能被变形的空间有多大。但在伊达这件工作上,十分不幸的是,科学家自己的言论,比如图二中的引言,自觉不自觉地为炒作推波助澜。当然,说这样话的的人,也不得不在后来的很多场合为自己辩护,期望能摆脱炒作对自己学术信誉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有些话已经白纸黑字记在历史中;喜欢不喜欢,说话的人不得不跟它们过一辈子。

      从这个事件中,有几点体会。1)对科研结果的宣传,要恰如其分。科普更要小心,因为普通大众在接受科普时,不会像科学家那样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一个研究结论,而常常是把科学家说的东西当作真理来接受。当人们为了某种利益对科研结果进行粉饰装修后来炒作,虽然可以吸引眼球,得到高的点击率,让炒作的人感觉很爽,甚至得到各种好处,但大众得到的信息就会是错误的。这样的结果,有悖于科学,也有悖于科学家对社会所负的责任。22009年和伊达的发现相对应的是最古老的、可能的人类祖先艾迪的报道。这两个研究在对人类起源的科学内容上,基本没有可比性。后者被《时代》周刊和《科学》同时评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或突破之首(参见8)。这两个评选和国家地理新闻网站上的投票结果完全不同。说明对科学内容好坏的判断,不能根据票数多寡来决定。3)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例子,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哪里都会发生炒作。它同时说明点击率高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炒作的东西,最后可能让炒作的人收到负面的后果,让科学受到损害。老百姓在激动之余,有点被忽悠的感觉。不过,获得了点击率的网站,大概依然会偷偷的乐。毕竟,这是网络的时代,点击是硬道理。


1. 武夷山 -科普热到这样到底好不好?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579

2. Franzen, J. L. et al. PLoS ONE 4, e5723 (2009).

3. Nature 459, 496 (2009).

4. Nature 459, 484 (2009).

5. Simons, E. L. et al. Nature 460, 456 (2009).

6. Seiffert, E. R. et al. Nature 461, 1118–1121 (2009).

7. Nature 461, 1040 (2009).

8. 孟津 - 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首与一位研究生的故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177



图片引自:J. L. Franzen et al. PLoS ONE 4, e5723 (2009)


图片引自: Normal 0 0 1 4 23 1 1 28 11.512 0 0 0 Nature 459, 496 (2009).



图片引自:Nature 461, 1040 (2009).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306741.html

上一篇:沙尘之暴
下一篇:京灯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36 刘用生 武夷山 刘全慧 徐磊 王桂颖 郑融 郭向云 陈绥阳 朱志敏 王德华 赵凤光 王号 杨远帆 曹聪 寸玉鹏 吴飞鹏 钟炳 杨秀海 刘全生 吉宗祥 任国鹏 吕喆 盖鑫磊 吕乃基 张天翼 贺天伟 陈湘明 高建国 侯成亚 唐常杰 左正伟 刘晓瑭 赵祺 吉宗威 littlejoy zhaowanf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