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间断平衡,研究生课累人 精选

已有 10148 次阅读 2009-4-25 06:10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教课

    这段时间没有怎么上网,除了平常的工作,多了一件事:给研究生上生物进化论的课。这件事很耗时间、很累人。我们三个人教这门课,我有九堂课,一堂75分钟,每周讲两课,再加一个半钟头的讨论/实验课。说起来课不算多,大概是很久没有教课了,备课感到很费劲。这种研究生的课没有教材,根据课的基本思路和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来备课,可以有无数种教法。我不希望把自己做学生时的东西拿出来讲,所以要做大量的阅读,了解新的研究,让自己的讲课内容跟上时代,也能反映一种连贯的思路。还要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阅读材料,准备讲课的ppt。浩瀚的文献,读不完的文章,从年初准备到这一、两个月的密集赶工和教课,算下来平均每堂课至少要花五天的时间来备,经常是读文献到半夜,睡在办公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希望下次再教会好一点。

    “间断平衡”,是奈尔斯·艾垂奇(Niles Eldredge)和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 Gould)1972年提出来的一个关于物种进化的模式,曾经在科学界内、科学和宗教界之间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这是我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也是讲宏观进化时要讲的内容。作为这门课的组织者,我本来是想请艾垂奇本人来讲这堂课的,自己也希望有机会听一遍这个伴随了他们两人一生的故事。2002年古尔德去世后,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人能比艾垂奇更能透彻地讲这堂课了。可惜等我去问艾垂奇时,他说他的时间早已在一年前就都安排满。我只好自己来讲这堂课。

    “间断平衡”是“punctuated equilibrium”的一种常见的中文译法。从实际含义上讲,译成“疾变平衡”也许更好。因为物种演化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没有间断,只是演化速率的相对变化。“间断平衡”的基本内容,是说物种在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间段中产生比较大的形态变化,形成新的物种。而新的物种一旦产生,又会在相对长的时间中保持形态的稳定,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来看这个学说,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讲不清楚的机制。尤其是对一个物种为什么会长时间处于稳态(stasis),无论从基因、生态、生物地理、环境变化等等方面的研究看,都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这就是科学。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后,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讲这一课:“间断平衡”思想是怎么产生的?这几乎是回到零点的问题。我觉得在经历了多年的讨论后,了解这个思想产生的过程,比了解它的内容本身更重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艾垂奇和古尔德都是哥大的研究生,导师是AMNH的诺曼·纽威尔(Norman Newell)。毕业后前者留在了博物馆做研究员,后者到哈佛去当教授。两个人在念书的时候,都对进化论和有关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刚好也赶上当时的AMNH在研究方向上的改变。在他们来之前,博物馆有关地学方面的工作都跟当时的地质填图、地层、石油等工业、商业活动有关。他们在馆里的时候,博物馆的研究开始转到以生物进化等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方向上,这无疑对他们后来的学说发展产生了影响。

    “间断平衡”是1972年艾垂奇和古尔德两人在一篇合作文章中正式提出。但艾垂奇在1971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把相关的思想表现出来。在该文中艾垂奇还引了科腾(Kurten)1965年文章中的一段话:“这种情形意味着物种相对较快地形成,而一旦形成,则趋向于延续下去而没有任何变化。”这段话几乎概括了“间断平衡”的思想。但科腾的想法为什么就没有成气候?大概是他没有系统的阐述这个思想。

    艾垂奇和古尔德提出“间断平衡”时所使用的具体例证,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内容。艾垂奇研究三叶虫,古尔德研究陆生蜗牛。他们当时使用的例子,现在看来都很简单,很难说是很充分。但他们觉得那些例子是渐变理论不好解释的,也意识到处于长期不变的物种,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演化记录,这在过去通常被忽略了。尽管他们具体研究的例子不是那么起眼,但他们能从这当中看到一些更为重要的现象,这大概是“科研素质”的一种吧。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能认识到传统理论给人带来的习惯性思维。当一种思想处于主导地位时,受它影响的人会在研究观察中把什么现象都用这种思想来解释,而不能跳出这个框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因此难于有科学上的突破。
 
    他们两人除了自己的学业、研究外,也都有自己的爱好。古尔德对历史和哲学很感兴趣,这在72年文章的开篇中以及他以后的很多文字中都可以感觉出来。而艾垂奇最初学拉丁文,后来念了人类学,到研究生时学了古生物。他是个不错的小号手,常会参加一些爵士乐队的演出。同时他也喜好收藏19世纪以来的短号,现在家里有五百多支。他把短号的制做历史列成表,和三叶虫的演化表相对比,一个是人工设计的序列,一个是自然选择的变化。这是后话。

    他们72年的文章发表后,马上引起争论。我觉得这种争论是“间断平衡”得以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原因之一。没有一种学术的环境来对一种思想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争论,谁也“忽悠”不起来什么东西。但这种争论需要有真正的学术理念在里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反对“间断平衡”的人当中,金格里奇(Gingerich)是一个主要人物。他用自己研究的哺乳动物来作为渐变演进的例子,和“间断平衡”唱反调。古尔德和艾垂奇在1976发了一篇长文,回应各种反驳、支持“间断平衡”的看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驳金格里奇的文字。他们在写文章前,写信给金格里奇,要他关于哺乳动物研究的一些测量数据,而后者明知他们俩会把这些数据用来反对他,仍然还是把所以数据给了那哥俩。古尔德和艾垂奇在他们的文中当然对金格里奇表示了由衷的感谢,然后是对他的研究例子一通猛批。

    对“间断平衡”的讨论一直没有断过,它对生物宏观演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多年以后,当古尔德回顾他们72年的文章时,感叹当时很多说法就像没有过脑子就出来,让他们后来不得不为自己的说法辩护而费了大劲。他们当时显然没有预料到自己提出的一个看法,会在后来引起这么大的风波。最近这三、四十年,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环境变化方面有大量的新研究,都和生物演化相关。艾垂奇和一帮观点相近的人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对“间断平衡”进行了回顾,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后的事了,但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我第一次听说“间断平衡”,是在做学生时。那时一位中科院的老师在AMNH做访问学者,和诺曼·纽威尔合作。前者现在是中科院院士,后者已经去世。当年这位老师回国后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间断平衡”的报告,我听得不明不白。后来一直在想这么简单的观点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呢?后来才明白, 如果没有面上的了解,对一个点上的问题往往很难理解,因为一个点会牵扯一大片。再后来又明白,要说明白也许还太早了点。

    讲完这堂课时我对学生说: 我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新发现而不是提出某种新思想,前者相对容易,后者相对难。发现固然是永恒的,但思想会给我们光芒。当初艾垂奇和古尔德哥俩只是两个学古生物学的学生,他们能接触到的科学信息,比你们现在要少得多。你们当中从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态、系统发育、古生物学等等都有,也许你们的合作,也能产生一些好的科学思想。那要看各位的造化了,这可是课堂上没法教的。

    虽然很累,但最终自己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很有收获。记一点教这堂课的心得,下面还有两周的课要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228048.html

上一篇:清明心情
下一篇:期刊质量——细微处见真章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24 武夷山 张志东 徐磊 廖永岩 王桂颖 刘玉平 郑融 刘进平 陈绥阳 寸玉鹏 王亚娟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李宁 魏东平 刘畅 杨芳 魏玉保 small03 lixuke2005 ChaRen zhaowanfu Madelin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