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民科接受官科指导之后

已有 5257 次阅读 2014-8-1 11:31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李小文, 专利, 民科, 官科, 陈楷翰

博主注:

民科得到了官科的概念、理论指导,成果命名起来更加高大上;

官科得到了民科的实用专利挂名,当然大官科并不是太需要这个挂名,可能仅仅表示支持而已。


其实,专利申请领域并不像发表学术论文,有了院士名人的挂名并不一定更容易获得批准。申请专利时,有没有大牛的挂名对于是否批准一般影响不大。


热烈祝贺扫地僧遥感院士在沙地改良和污泥治理领域取得两项专利:


请号­: CN201310631993

申请日: 2013.11.29
公开(公告)号­: CN103650692A
公开(公告)日: 2014.03.26
发明名称: 一种适合高风蚀、水蚀地区的沙地改良方法
IPC分类号: A01B79/00
申请(专利权)人: 泉州师范学院;
发明人: 陈楷翰;李小文;


申请号­: CN201310351009

申请日: 2013.08.13
公开(公告)号­: CN103422488A
公开(公告)日: 2013.12.04
发明名称: 用于干旱地区生态构建的纤维增韧可控龟裂结构覆盖物
IPC分类号: E02D3/00
申请(专利权)人: 泉州师范学院;
发明人: 陈楷翰;李文行;李小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782771.html

对现有国内外皮革污泥处置技术,使用陈楷翰—李小文建立的生态因子调度理论雏形从皮革污染物迁移角度分析......

[9]赵斌  2014-4-7 23:09   呃,跪了,我一个生态学背景的,完全看不懂呀。知道差距了。 博主回复(2014-4-7 23:13)   不是不是,赵兄啊,我其实是把物理化学和生态学争取融合到一起去了,物理化学您没学啊,生态学我又半桶水,所以会这样啊。

另外我以前是人文学人,把经济、管理等文科部分也夹进去了,一整个东北乱炖,只是炖融合了而已,所以东一下西一下的,怪政府,怪政府搞文理分科,真不是差距,是赵兄专攻一个方向,我是文理科全扫个粗通,所以才会看不懂的啊。

 



百度一下:

李小文,男,中科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在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攀登、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现在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816267.html

感谢上帝,感谢师父,感谢泉州科技局和泉州师院,课题搞下来了  


终于杀进了地理口,哪怕仅仅是市课题,第一个起步。我的小课题组饿不死了。

 

   感谢上帝!感谢师父!感谢泉州市科技界同仁!

 

  支持我的申请,你们绝不会后悔,以前我的课题全部是超工作量完成的。技术份量从来不低。

 

   2014Z119    8万

生活污泥在海滨防风林间沙地生态重建的大试/示范

海滨木麻黄防风林带生态多样性差生物量小,退化林地复种难度大,主要原因之一是风成沙层微生境不发达,水肥缺乏。本研究基于泉州师院陈楷翰/北师大李小文院士共同申请的两个发明(CN103422488A、抗风蚀水蚀污泥治沙方法)及前期在毛乌素沙漠治沙中试结果,拟通过污泥电灭菌/卵、。。。。。。、。。。。。。等技术,和泉州排水管理中心合作在惠安赤湖林场退化防风林区进行2-3亩沙地生态多样性修复大试,实现市政污泥生态调度转化用于沙地、矿区绿化目的。将从重金属自然钝化、抗损蚀土壤结构重建、生态重建三个空间尺度上开展工作。


弱弱问一句:


这三个方面是“空间”尺度吗?似乎更像是研究对象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层次、角度问题。地理学界把空间尺度这个词已经用滥了,别再简单扩展到化学等其他学科了:(


土壤重金属元素检测费用比较高吧?8万元的预算中安排了多少次检测费用?项目监测几年?除去您购买“小旋耕机、汽油泵和一台专有设备能有,以后的事情都不怕了嘎嘎嘎!”的设备费用,剩下的钱够重金属检测费吗?陈老师回复说研究组有原子吸收配石墨炉,有ICP,有红外。这些设备价格不菲(数十万?),应该超过了您最大的课题费8万元,不知这些设备来自哪里?


此外,改良后土壤的每年维护费用需要多少?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是否合理?陈老师回复说土壤结构抗损蚀,如果实验成功,的确值得庆贺!



想象一下,每年数千万吨的生活污泥铺满沙漠荒滩,其中的重金属基本不迁移,土壤结构抗损蚀不需后期维护,将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如果真可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确非常可观!非常支持陈老师国际领先的开创性工作!



谢谢陈老师的回复!


古代学中医要先学医德,学武艺先学武德。师傅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传授礼仪修养。

徒弟一出门,便应该代表老师的门风、师风。

一听批评意见就骂娘,一给支持就感谢,是否太过唐突了些?




如果对5楼回复理解没错的话:遥感泰斗李院士在“沙地改良”和“可控龟裂结构覆盖物”的专利申请中,具体指导了重金属、杀菌等技术,并提供了经费。


该帖可以结了!


后记:


本来非常看好民科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独立精神。一旦接受官科正统的生态因子、重金属土壤修复等国际接轨概念的熏陶之后,便理论迭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据我判断,以陈老师现在掌握的独门化学技术,与那些只注重宏观生态理论与微观机理的土壤修复研究国家队完全可以PK一下,官科未必敢接招,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多是论文,研究内容多为风险评估、宏观规律、微观机理等,许多教授、研究员甚至连化学实验也不会做,美其名曰:基础理论研究。


触类旁通是个好事,但一定要完全理解才能应用好,而不是生搬硬套流行概念。玩概念是官科的专长和特色,因为他们需要“理论创新”发文章。民科大可不必在意这些,实实在在解决技术问题就好。


不管民科、官科,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科学家。官科喜欢解决战略性大问题,正好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空间留给了民科。只要抓住自己的特长与特色,做深做精,不愁没有课题、项目。


做一个没有官科支持的纯粹民科有何不好?

做民科很苦,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民科更苦!


引用陈老师博文,与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的民科兄弟共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739903.html

   去年福建莆田一家漂染厂通过渠道和我联系上,其废水使用聚合氯化铝气浮一直无法有效脱色,各项指标超标,他们池子体积严重不足,对药剂处理成本要求5毛钱以下,结果在福建省618需求上贴了很久,来的官科都没法解决。

  我冒冒失失过去了,一看是强碱水,乐了,拿自己研发的高稳定镁铁复合絮凝剂一试,行,出水几乎无颜色,COD也在200,重金属也下去了,按照生物池处理70%的惯例计算,出水比较容易达到一级标准。于是住下做实验。一上处理线就发现问题:无法脱色。晕了半天才发现这种水有个“熟化”问题,需要经过12小时左右颜色才能从溶液状转化为胶体状。这样不行啊哪里有哪么大集水池于是开始寻求快速“熟化”的方法。

  连续2天在池边12小时跟踪试验——嘿嘿那真的是灰头土脸一身骚臭,工厂人员也陪同。从物理吸附,固体酸碱催化缩合,化学催化氧化,生物吸附一个个试验过去,最终选择了成本最低的生物吸附才解决。这些数据都很简易,每个方法试验三个点而已。换是官科肯定笑话死了。 解决“熟化”问题后就各种可能使用的染料都试验,并逐渐调节生物吸附的方式,最后生物吸附+物理吸附(煤渣)解决了问题。处理药剂成本是0.35元。当然了中和用的烟囱尾气和工厂自产煤渣不算钱,生物菌种的取样培养也不算钱呵呵——就用某类漂染废水培养而已没成本。

  这下介绍人就向工厂林老板提出给十多万全套帮解决,林老板少见的厚道(企业老板通常很奸),花钱买下了这种药剂的发明专利申请权和所有权。这些钱我可以到手一半(分给介绍人给领导给学校。。。那是应该的)我挺快乐的,就接着帮对方设计了半湿地式填料球式串联生物池。这个池也是全新的方法,以前也就做过几次中试,有风险但因为随时可以修改,且理论和林老板等分析得很透彻,她也愿意尝试(现在老方法设计的氨氮几乎都不合格,而且基建成本是我这种池的2倍以上,一旦失败随时还可以转到煤渣池二次吸附,她因此愿意接受吧)。遇到好顾客就是爽。

  这个案例一篇论文也没发,懒得整理数据懒得发,一切都留在我和我弟子心里就行了,发那东西没意思,反正我是实验员,科研工作量要求不高。

  ——————民科土吧?呵呵呵没错就是灰领,别看他们机台上钻进钻出还带趴在地上的一点专家的样子都没有,可是理论要十分清楚,而且解决问题速度要极快,三五天最好,一拖半年的话就完蛋了,玩一次以后行业里就不能混了,在我们民科眼里,做实际工程的老师傅根本就不会多看发论文为主的家伙一眼,那帮人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共产党资助,养成了一堆坏习惯到工厂几乎就是扯淡。

  我们搞废水老师傅比水平就是拿一杯冷墩废水出来处理看看,呵呵搞不动的话就自认下风(这个有些不计成本),根本不管出身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816362.html

上一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缺乏关键细节
下一篇:谈谈“先验知识”与大数据时代,兼论“源”与“汇”
收藏 IP: 114.251.221.*| 热度|

6 杨正瓴 林中祥 刘庆彬 陈长金 ybyb3929 宋敦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