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码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eawan //敲键读书打酱油;

博文

“抵制日货”中的逻辑

已有 4594 次阅读 2012-9-15 10:25 |个人分类:周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日货, 抵制

最近网上关于“抵制日货”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抵制日货”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因为源于日本的技术专利和零件原料等已经渗透到数不清的商品之中;因此,完全地拒绝使用日本来源的商品,不仅是不理智的自我伤害的行为,而且从根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本文针对这种论断,讨论相关的逻辑问题,并对“抵制无用论”加以批判。

任何论断,都需要在明确界定约束的情况下,从正确的前提出发,严格按照逻辑推理的规范,才能保证该论断的相对正确性。(绝对的真理起码在人类现阶段的认知能力下,是难以有可实用的存在的。)

下面从“抵制日货”的目的出发,来归纳其约束,和分析网上各种言论的推理过程。

1、“抵制日货”,是国民为增加国家整体在对日冲突中打击对方的力量,而进行的一项民间的商业制裁活动。该活动的目的,是减少日方产业在中国的销售利润,从而迫使日方政府为保证其国内企业的商业利益而修正已有的对华政策,从而达到冲突的目的(保障我国利益);同时,既然是一种民间活动,需要遵循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例如,不能打砸合法日企。简言之,“抵制日货”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合法的商业手段来降低日方企业的在华销售利润。

2、根据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将“抵制日货”界定为:国民尽可能不购买日资企业的商品,包括并不限于本文后面所附带日货品牌列表中的商品。

3、因此,“抵制日货”,当然不包括已经对同胞已经购买的日货的破坏行为。因为,显然,这种行为不会对日方企业在华销售带来直接损失。而毁坏他人私有财产的行为,也理应受到法律制裁。有人质疑抵制日货者“为什么不回家砸了自己的电脑”,就是这种逻辑错误的典型例子。

4、和任何其他的冲突手段一样,“抵制日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本国经济的损失,包括日方由此而对中方所采取的反制措施,以及本国和日方有合作的企业的损失等;我们应该努力的将这些损失降低到最小,但不能因为有所损失就放弃这种冲突手段,正如不能因为卫国战中有所牺牲就投降一样。作为一个市场大国,“抵制日货”的对本国带来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需要理性的分析,而不是随意夸大并以其为基础进行“不可抵制”的推理。

5、“抵制日货”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日方在中国的销售利润”;这个目的不能被无理地延伸为“完全消除日方在中国的销售利润”;网上有些论断在否定“抵制日货”的作用时,恰恰就是将这个目的作为隐含的大前提来推理出“抵制日货不能起到克制日方的作用,是弱智的口号”等论断的。正如在战争中,“打击敌方有生力量”的目的,不能被延伸为“彻底消灭对方所有存在而不惜一切代价”,特别是后者可能对自方也带来极大的损害。网上一些“不可能真正抵制”的论断,恰恰就是在自己强加的隐含前提下的不合理推理。

6、概念的“模糊性”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而对概念外延的明确界定,是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区别分析的,不能一概而论。例如,一般来说,“日货”的概念应该包括所有销售到中国的源于日本的原材料和零件等;但是,在“抵制日货”这个语境中,由于该活动是一个民间活动,它的参与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的理念就是“不买日本汽车、电器、服装和化妆品”,因此“抵制日货”语境下的“日货”的外延,应该可以局限于“日用商品”;而原材料零件等等,由于日本技术的广泛渗透,我们不可能完全抵制,(例如有人争论说韩国的显示器实际上是日本的专利),过度的抵制(例如干脆不使用任何含有日本专利的技术)也会对本国利益带来极大伤害。正如在战争中,获取敌方的战略物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而这并非与“抵制日货”相矛盾,因为他们服从于共同的战略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钻牛角尖式的论断从逻辑上来说也是不自洽的,例如,如果日本企业购买中国的矿产品,生产电子元件,那么这个电子元件,是属于“国货”呢,还是“日货”?将活生生的具有辩证特性概念,进行僵化硬化处理,是网上诡辩者的一个常用“技术手段”。(可笑的是,这些人往往还讽刺别人“偷换概念”,而罔顾概念外延应当在具体语境下具体分析的特征。)

另外,虽然在当前的中日冲突语境下,“抵制无用论”是错误的推理过程,但是,其提出的问题也有相当的思考价值,例如,如何在更大的领域内,摆脱日系产品的制约,发展自主产权的技术,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附:部分日货品牌清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456-612960.html

上一篇:推荐豆丁的“会议”频道
下一篇:Mariah 93年的演唱会
收藏 IP: 218.0.1.*| 热度|

9 蔣勁松 蒋迅 陈桂华 曾庆平 彭泉 周可真 乌志明 吴明火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