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正
最近,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西北大学爱森伯格(DTA Eisenberg)等人的研究,发现精子端粒(Telomere)的长度跟男性的年龄呈正相关,也跟祖父生育父亲时的年龄相关。端粒的长度也能通过母亲遗传,也就是说外祖父生育母亲的年龄也跟外孙的端料长短联系起来了。
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呢?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重复核酸序列,在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时,端粒起稳定染色体与防止跟其它染色体沾连的作用,由于染色体复制时端粒不能完全复制,就会导致端粒的进行性消耗,也就是说,我们年龄越大,端粒也就越短。因此,端粒越长,我们的寿命也可能越长。
上述研究的必然推论是父亲孕育孩子时的年龄越大,孩子的端粒就越长,寿命也越长。如果祖父当年孕育父亲或者曾祖父当年孕育母亲时的年龄越大,那么孙一辈的寿命也越长,这些合在一起,有倍增效应。
图一、端粒长度与父亲及祖父在孕育时的年龄的关系(数据源:Eisenberg等2012 PNAS)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理论推导,那么在实际寿命研究中,这一理论是否有现实基础呢?当我们思考生育年龄时,一个自然而然的替代指标就是胎次。很显然,头胎应当是父母相对年轻时候生的,而末胎则是年龄较大时候生的,如果上述理论关系成立,我们就应当观察到幺儿幺女的长寿,而胎次靠前的则寿命较短。
用胎次跟寿命搜索,我还真发现了可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一理论的研究。在2007年,《北美精算杂志》发表过芝加哥大学两位学者的研究,Gavrilova与Gavrilov发现,人成为百岁寿星的机率,跟胎次有关。其关系呈下述关系:
图二、成为百岁寿星机率与生育顺序的关系(源图:Gavrilova与Gavrilov 2007 N Amer Actuarial J)
从图二还可以看出,胎次越靠前,父母生育年龄越年轻时,寿命也越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子女长寿还跟妈妈孕育时年龄相关,越年轻,子女寿命越长,如果母亲在25岁以下,子女成为百岁寿星的机率增加约80%。
当我们把这个两研究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发现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社会现象的科学解释,老夫配少妻,育儿最长寿。有较真的人说,你说得天花乱缀,有现实基础吗?冥冥中有定数,这现实基础还真是自古就存在。
女性在45岁后就逐渐进入更年期,卵巢中的卵用完之后,就绝经了。也就是说,女性孕育下一代得趁早,能早到什么时候呀?现在的世界纪录是5岁。那么男性呢?男性一生都始终保持着生育能力!去年二月,英国一个72岁的老头上了头版头条,他的少妻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
中国名人中杨森是个喜欢做“老夫”的角色,他86岁高龄喜得千金,此公于90岁时再娶少妻,可惜他却没有资格创造世界纪录,因为三年后他就死了,再无所出。那么世界纪录是谁创造的呢?是一个名叫George Isaac Hughes的美国邦联老兵,他于1933年93岁高龄娶27岁少妻,次年产子,他的医生把他的事情八卦到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在美国医学会会刊,煞有其事地介绍说,他的精液一切正常,跟年轻人没两样,为了表达对医生的信任,两年后他再接再励,生下了第18胎,轰动一时,美国许多报纸当时都有记载。
大家现在不应该对杨振宁娶翁帆感到奇怪了吧?他们如果育上一双儿女,肯定会对中国人均寿命做贡献。
故而,年龄大了,也不要害羞,第二春是上帝的安排,大家努力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