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从中心粒到端粒——脸肿了没有?

已有 7166 次阅读 2011-9-7 11:42 |个人分类:伪劣科普打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抄袭, 剽窃, 方舟子, wiki, 维基

寻正


【寻正按:我重发了原来创作的贼喊捉贼新编,就需要重发这篇揭露方舟子不懂装懂的科普纠错文章,让读者明白我嘲笑他并非没有根据。】


方舟子甚少在其本专业操刀科普,但口气很大,动不动以专家自居,但却是处处靠查维基、用狗狗搜索英文材料编译换钱,当然,只要有机会,他也会毫不客气地鄙视维基一把显示自己的高明。


这几天在网上搜索这个名词解释的人想必不少。虽然曾经有一位知名时评家教育我们,现而今维基百科完全可以替代科普文章了,但是还是有资深科技记者抱怨说,看了半天维基百科有关端粒的解释也没看懂。如果没有相应的生物学知识,的确是不容易看懂的。


“资深科技记者”看不懂维基百科关于端粒的描述,这样的“资深科技”未免充水太多,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经常需要人垫脚显示自己高明的方大科学家的随口捏造:他给读不懂维基的“资深科技记者”科普来了。“资深”的“科技”记者都需要方科普的教导,那纭纭大众自然不在话下。


维基百科的撰写人多为专业人员业余贡献,其专业水平都超过方舟子式的科普,不过,由于其面向大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只要语言上没有问题,读懂并不 难。当然,要理解端粒的作用,也有其挑战性,因为毕竟目前为止,关于端粒的作用有的尚无定论,有定论的机理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为习惯于非黑即白的二维 思维带来了困挠,这个困挠也未对方舟子留情,只不过他比其他胆小的人更能用二维思维处理这个困挠罢了。


方舟子借着“科普”端粒,抄了一通教科书,他是如何化繁为简的呢?对于端粒这个结构而言,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自然耗损给予细胞一个程序性的寿命,这 在机理上说得通,也在实践中有证据。方舟子于是乎毫不客气地以局外人的身份,替细胞生物学界下了一个定论,以此为“科学”,做了一番“科普”,充分暴露了 其人科学修养不足与基础知识欠缺的假打形象。


如果没有二维思维这种反科学的思维习惯,维基对端粒的描述极为好懂,也不会象方舟子这样外行充内行来下结论。与大多数人习惯上的认识不一样,科学发 展要看成一个不断拓展未知领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积累已有知识的过程。换句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90%的把握,就不做100%的预言。科学 不是赌博,针对每一个可能性,非得要做一个是或否的选择。


方舟子既然在描述端粒,他说清楚了端粒是什么了吗?没有,他大部分的篇幅是介绍DNA复制,提及端粒时,文章都要结尾了。DNA的复制,即使是二十 年前的教科书,恐怕都讲得很详细的了,方舟子在这里复述了一遍,很“科学”。可惜,即使是按照二十年前的标准,方舟子仍然不知道他在谈什么。由于方舟子抄 书,保证了一点,那就是细节上并没有大的问题,但合在一起,就有了问题。


DNA的复制按方舟子的讲法,其中一链从5‘到3’可以“一直合成下去”,而另一链从3‘到5’则有了麻烦,于是乎不得不分段复制,始终是从远端向 近端完成复制,最后嘛,在最远端剩一段无依无靠,就丢掉了。对于大学教材稍有印象的学生不难发现方舟子的描述似是而非,因为那是描述DNA局部复制的,但 方舟子的介绍关注的是染色体的复制,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内容。


读方舟子对DNA复制的描述,不难形成这样的印象,整条DNA从一端破开,一条链连续不断地没有什么问题地复制下去,而另一条链则要分成小片断复制,最后一段无法复制,于是乎有了端粒的问题。没有比这更离谱的了。


如果上帝跟方舟子一样聪明,长长的DNA链从一端复制到另一端,细胞的复制不知道要慢多少个数量级,寿命再增长10倍又有什么价值呢?事实上DNA 复制并不采用如此愚蠢而简单的方式。DNA双螺旋首先要经过解链酶的作用解链,而解链酶并不从一头吃力地爬往另一头,而是多个位点同时开工协作,而DNA 聚合酶也是遍地开花,加班加点地工作,而不是等有了完整的链再从一头合成到另一头,换句话说,从染色体的角度来说,DNA链始终都是分片段合成的。由于 DNA聚合酶需要引物,而在新合成链的5‘端总是要少一段DNA无法合成,这少这一段是两条新链都会有的现象。


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需要引物的问题,新合成的链都会短少那么一截,可笑的是,方舟子讲不清楚什么是端粒与端粒的作用,拿了一大段DNA复制来说事儿,还误导了读者。


与方舟子的生硬没有技术含量的伪科普相比,在其文发表的同时,松鼠会作者“桔子帮小帮主”(下称“小帮主”)《端粒,好好看住别丢了》也登出,一看这篇文彩与科学俱佳的作品,方舟子傻眼了,松鼠会发表这么一篇作品,不是抽他耳光么?但松鼠会的人更无奈,哥们,这个话题火了,自然写的人多,你方舟子又不事先打招呼,咱们冤啊,这个耳光不是故意的。


方舟子在文学上跑题千里,科学上不懂染色体复制与端粒的作用,放在任何另外一个人,都只能吃松鼠会的闷亏,自己以后写文章认真奋发,找回场子来,但不可以以此来衡量方舟子。他不懂装懂被揭发以后,他装得更懂,比如他在中心粒上面闹的笑话。为了掩盖脸上的掌痕,方舟子批上连脸都包住了的装甲针对松鼠会搞了一次偷袭,污蔑松鼠会抄袭,反而更暴露了这位每月要读几十本英文书的中国科普大牛腹中空空如也的真相


读了令人倒胃口的方舟子,再读“小帮主”,你会马上松一口气,因为你进入了科学的胜地,她不需要名人或者“资深科技记者”垫脚,无非是男朋友做了一 回反衬;她不需要板起面孔来教训别人,生动诙谐的笔调让人体味科学的美;她不需要东拉西扯凑字数,趣闻逸事信手捻来,织成一幅科学的宏观大场面,展示了端 粒这一重要发现的全部科学意义。有专业知识为基础,才能写出这种出色的作品来。


方舟子对打他耳光的“小帮主”含恨在胸,于是乎借诬蔑中伤松鼠会的时候,也横射“小帮主”一暗箭。“小帮主”的什么内容引起了方舟子的恐慌与忌恨的呢?


  • “小帮主”详细说明了什么是端粒,而以《端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题的方舟子反而没有。
  • “小帮主”说明了端粒的来龙去脉,方舟子始终没搞清楚——对了,这就是内行跟外行的区别。
  • “小帮主”说明了端粒的主要作用,方舟子忽略了端粒维持DNA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方舟子暗指“小帮主”“剽窃”的那个比喻。
  • “小帮主”说明了端粒酶,方舟子没搞懂。
  • “小帮主”列举了最重要的关于端粒的寿命假说的证据,方舟子没有能力提供。
  • “小帮主”列举了寿命假说的致命性反证,提供了替代解释(指标说),尽管这些内容众所周知,方舟子在二维思维模式下,故意忽略了,使他的文章成了伪科学。


总而言之,方式科普代表了编译科学作品的水平,半缸水进半缸水出,而“小帮主”代表了科学专业人员写科普,你看到的是她专业领域内知识的一微小部 分,由于有专业基础,她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创作,既不违背科学性,也极富文学修养。而有多少水倒多少水出来的人,则没有这份自由,强者象方舟子,似是而非, 可以蒙不少人,而比他还差的人,就是那些“资深科技记者”了,毕竟,美国博士学位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对于一个心胸狭窄到容不下于已有恩的人的方舟子来说,素不相识的“小帮主”如何不令他气急败坏,从而造谣诬蔑攻击一把呢?松鼠会成为替罪羊,被“中国打假第一人”诛连,那是脸肿发绿的缘故,见惯国人赖皮行痉,这早就不算新闻了。


附:端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方舟子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3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让一般公众第一次听说“端粒”这个术语。

这几天在网上搜索这个名词解释的人想必不少。虽然曾经有一位知名时评家教育我们,现而今维基百科完全可以替代科普文章了,但是还是有资深科技记者抱 怨说,看了半天维基百科有关端粒的解释也没看懂。如果没有相应的生物学知识,的确是不容易看懂的。于是国内报道纷纷以讹传讹说端粒酶“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 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云云。

端粒酶并不是什么“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三位获奖科学家的研究当初也不是抱着揭开人类衰老和癌症之谜这么实际的动机,而是想要解决遗传学上的一个难题,它涉及到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是怎么被完整地复制下去的。

每个细胞中都有一整套遗传信息,它们是用一类叫做核苷酸的化学物质来编写的。这样的核苷酸共有四种,分别简称A、T、G、C,这就是编写遗传信息的 “字母”,它们的排列组合就是遗传信息的编码。许许多多“字母”一个挨一个互相连接,组成一条长长的链条,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遗传物质DNA。

每个DNA分子实际上是两条链条绞在了一起。这两条链条并不是随随便便放一块的,而是按照A配T,G配C的方式一一对应起来,也就是说,如果一条链 上的某个位置是A,那么在另一条链上的相应位置必然是T。如果已有了一条DNA链,就可以根据配对的原则,用零散的“字母”合成另一条链,遗传信息就是这 么复制下去的。

组成DNA的“字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基本结构是一个5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环上连着碱基、磷酸基和羟基。它们各有用处:碱基决定了这个核苷酸是什 么 “字母”,而磷酸基和羟基是连接各个核苷酸的桥梁。某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和前面核苷酸的羟基结合,一个个地串起来形成DNA链。这样,在这条链的一端,就剩 下一个磷酸基没有结合,根据磷酸基在碳环上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5′端;而在链的另一端,则剩下一个羟基没有结合,我们把它叫做3′端。如果一条DNA链 的走向是5′端到3′端,那么和它配对的另一条链的走向就是3′端到5′端。

细胞分裂的时候,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子细胞,原来的遗传信息也要复制一分传给子细胞。这时,原先结合在一起的两条DNA链在中间分开,一边分开,一边 各以其中的一条旧链做为模板,按配对的原则合成新的DNA链,组成两个DNA分子。这个过程需要一种叫做聚合酶的蛋白质来完成。聚合酶只能合成5′ ->3′方向的DNA,而且前面必须已先有DNA或RNA(和DNA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物质)做为引物才能开始合成。问题就来了。其中一条旧链的起 点是3′,聚合酶用它做为模板合成一条 5′->3′的新链,可以一直合成下去。但是另一条旧链的起点是5′,聚合酶没法用它做模板合成3′->5′方向的DNA。

怎么办呢?细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这条旧链的起点前面的某个地方放一小段RNA做为引物,聚合酶就从这个引物开始合成一小段5′->3′ 的DNA,一直合成到复制起点。然后在前面再放一段RNA引物,再合成一小段DNA……最后就出现了许多小段的DNA,被许多RNA引物分隔开。然后,这 些RNA引物被清除掉,由另一种聚合酶填补上DNA,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DNA新链了。

这条DNA新链真的就完整了吗?并没有。聚合酶在填补引物留下的空缺时,前面必须已有DNA在那里,它才能往上填。对那些在中间的空缺,这没有问题。但是在最末端的那段空缺,前面没有DNA,它就填不了了。这样,DNA每复制一次,末端就会丢失一截。

人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分布在46条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就是一条DNA双链。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也复制一次,染色体末端就要丢失一截,相当于遗传信息少了一小段文字。遗传信息的复制必须非常忠实,有时改变一个字母都会引起突变导致大麻烦,何况每复制一次少一段文字呢?

所以细胞必定有某种办法来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信息不丢失。这个巧妙的办法就是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的:在染色体末端有一长串不带遗传信息的DNA,叫做端粒。这样染色体每次复制时丢失的是一小段端粒,不会影响到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但是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端粒就短一截,复制几十次后端粒就没了,这时如果继续复制下去,遗传信息就要开始丢失了,细胞就会病变、死亡。所以一般细胞只 能分裂几十次就衰老、死亡,不能无限分裂下去。有一个学说认为细胞分裂次数有限就是衰老的原因,而这是由于端粒越来越短导致的。

如果有办法修复端粒,是不是就能永葆青春了呢?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另一个发现是,在细胞中有一种叫端粒酶的蛋白质,能修复端粒。但是在一般的细胞 中端粒酶的活性非常低,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过有一类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倒是非常强,因此它们可以无限地分裂下去,长生不老,那就是——癌细胞!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长生不老而去增强端粒酶的活性,反而可能搞得到处长癌。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癌细胞的这个特点,研制出针对端粒酶的疫苗,就有可能用 来预防、治疗癌症。现在就有一些这类药物在进行临床研究。这是当初意料不到的。对端粒的研究,本来只是科学家们出于好奇,要解决遗传学的一个难题而已。

2009.10.12.

(《中国青年报》2009.10.14.)

(XYS20091014)



方舟子被指抄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483769.html

上一篇:方舟子粉丝骂街撒泼,发出死亡威胁
下一篇:食疗可能治愈糖尿病
收藏 IP: 173.21.37.*| 热度|

3 郑祺 anonymity guoshu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