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化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dwick 做技术社会学和STS研究方法的拓荒者!

博文

携拙作《政策学习的逻辑》诚征出版社联合申请社科后期资助

已有 3919 次阅读 2012-3-14 23:4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论文, 学习, 博士生, 北京市, center

政策学习的逻辑
——那些试图复制“最佳实践”的行动是如何失败的

基本信息:
本书在作者的博士论文《追赶与政策学习:社会-技术互动中的中国技术标准战略》修改完成。为了出版的需要和逻辑的完整性,行动中去掉了博士论文的痕迹,并在后自主创新时代中国的政策学习以及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学习等章节方面进行补充。全书共8章,约25万字。本论文的选题得到了北京市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博士生学位论文专项奖,以及“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资助等奖励,经验研究部分还得到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中国-欧盟信息技术标准研究伙伴计划”的支持。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还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政策学习、政策试验与政策创新:基于二维多源流演化模型的理论与实证”(71103105),对政策学习的机制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曾指出,“工业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概括正是国与国之间,特别是追赶国家向先发国家政策学习之逻辑的真实写照。一方面由于“落后”只是一个难于精确衡量的相对概念,后发的现实与追赶的愿景之间的张力必然形成一种学习的理性。同时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切实通过标杆等技术手段成为了“模仿性同构”的推手。但始终,正如在追赶的“长跑”中大多数国家仍被甩在后面一样,那些试图复制国外“最佳实践”的行动往往也陷入了失败的窘境。比如技术标准作为维系产业运行的基本规则,联系着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似乎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然而我国自深入总结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的基本经验并提出自己的国家战略以来,却在推动本土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遇到了接二连三的困难。
为了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本书将从“追龟者悖论”、“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学习与偏差”以及“普遍的剧场假象”等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旨在提出研究问题,排除竞争性假设并确立本书的研究框架。本研究的问题是(追赶国家)那些试图复制“最佳实践”的行动是如何失败的。但在已有的公共政策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追赶研究等看来,学习的本质体现为一种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积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上述理论以及采纳了上述建议的政策制定者都将政策的和技术的学习看作是改善国家状况的重要手段。相反,如果学习的成效与预期发生了偏差,则是由学习国的能力低下所致。由于能力的积累很难出现跨越,除非政策或技术的范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追赶国将永远落后下去——这也正是“追龟者悖论”所描述的主要内容。更由于范式的革命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情况,上述理论也不得不对“学习-落后-再学习-再落后”的“陷阱”持一种默许的态度。本研究通过引入建构主义视角,提出“知识-联结”二维度分析框架,将政策学习划分为仅有单一维度变动的照搬和增殖模式以及两个维度同时变动的磋商模式等理想型。进而点明,追赶国家同先发国家之间联结的自我强化机制,才是造成政策“趋同”以及政策学习“陷阱”的本质。
在第二部分中,研究进一步通过历史和案例研究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了验证,指出: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推出,代表着知识维度技术标准社会职能从“质量控制的标尺”到“实现竞争力的有力工具”的拓展。但由于联结维度,即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单方向的认同与缺乏互动关系的僵固,对外的“选择性照搬”和对内的“无选择性增殖”都不可避免。进而,行动与学习“范本”之间的偏差也在合法性的外衣之下被不断的放大。“馒头国标”的奇闻、手机电视 “标准战”,以及饮用水标准二十年的停滞无不证明了“统一表述,不同实践”背后,掩藏的是权力博弈和斗争的事实。在国家几乎倾尽全力的标准领域也是如此。如在缺乏先发国家反馈的情况下,登上国际舞台的自主3G标准也陷入了长达十年的“鸡和蛋”的困境。直到WAPI事件所引发的“主义之争”才使得技术标准战略和“自主创新”走向“信心重建”的合流,TD-SCDMA的商业化也通过了旗帜化的方式得以实现。因此,联结维度上的互动和磋商模式的政策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忽略它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但亮出民族主义的最后一张“底牌”之后,加之综合国立不断增强但TD-SCDMA等自主标准的商用依旧惨淡的现实,后自主创新时代中国的政策学习该何去何从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禁还要追问,这以状况是否如诸多的“例外论”所言的是中国所独有且无法改变的状况?本研究通过回顾美国对“日本奇迹”的政策学习,特别是在发展主义的理念下开展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的“伟大实践”,及日本对“用日本人的方法打败日本人”的回应坚定地证伪了这一论调。事实上,政策学习中的“剧场假象”是普遍存在的。本研究通过引入了述行性的概念对“领先者-追赶者”身份的建构,即政策学习逻辑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旨在走向更为普遍的地方性的政策的“方言化”以及质疑“追赶者”身份的民族主义的“戏拟”,是通过建立“想象的共同体”与重拾民族自信心等方式,重建学习的反馈回路,从而避免堕入政策学习“陷阱”的一条可选择的路径。

作者简历:
王程韡,2005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读博其间,曾于2006年9月-12月及2007年6月-2008年3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兼聘研究人员。2008年4月-7月,受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2008年9月-2009年3月,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2010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受巴伐利亚对华高等教育中心资助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现为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讲师,清华大学-中科院学部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论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科技的社会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学,政策学习与政策试验,信息技术治理等。在《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社会》、《中国软科学》、《公共管理学报》、《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其中有3篇荣登清华大学奖励期刊封面文章,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部分国际与国家级研究项目
  1. 主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政策学习、政策试验与政策创新:基于二维多源流演化模型的理论与实证”(71103105);
  2. 主持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威权社会和公民社会之间:我国信息技术治理的双向机制研究”(201104122);
  3. 主要研究人员、实际组织者: “China E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Research Partnership” 与爱丁堡大学等欧洲五所以及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所共同申请,受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 No. 217457)资助,并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平行资助。 证明人:爱丁堡大学罗宾•威廉姆斯 教授(Prof. Robin Williams); 
  4. 主要项目执行人、协调人: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China”与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所(RCAST) 共同完成课题(已完成三期)。证明人: 东京大学元桥一之 教授(Prof. Kazuyuki Motohashi); 
  5. 参与项目:“政策变迁、行动联盟与中国社会参与者策略选择的机理研究:一个双层团队竞赛模型(709730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进行中)。 证明人:朱旭峰 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其他详情请参见:http://t.cn/zOVSNN2

附有推荐资质的出版社名单(共34家)
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上海远东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社科文献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注:本文的副标题仿照了詹姆斯 C. 斯科特在《国家的视角》中的说法,亦可以改成“追赶者身份与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力”,但总觉得不如原来的给力。再次也诚挚的邀请各路看官贡献建议、批判和人脉资源,笔者在此谢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547841.html

上一篇:女生节特别报道:我所高秋芳同学参加 “新纪元行政管理精英培训
下一篇:下学期拟开新课《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征求意见!
收藏 IP: 166.111.105.*|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