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凡为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ualei 我知我无知

博文

从西方范式的危机想起的某些学理的问题 精选

已有 4123 次阅读 2012-4-22 07:56 |个人分类:科学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经济学, style, 华盛顿

今天看篇对经济危机的经济学评论,其客观的评价当前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对经济学理论以及当前范式的信以为真,并坚定的把其付诸于行动,可能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理论根源。当然每一次的危机都是一次理论创新的动力,因为危机是对已有经济理论的一次现场实验。如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述说着市场总是需求不足的,引致凯恩斯强调需求理论的诞生,七八十年代的滞涨,催生新自由主义的抬头,达成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而如今的危机告诉大家,过度的强调需求以及过度的相信市场也是不行的,前者推行的高消费、高福利、透支当前以及缩短工时,贪图享受,最终引致政府债台高筑,出现巨额赤字,未来发展后劲不足;后者相信市场的理性,认为市场中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极大的促进社会福利,认为个人是理性的,市场是不可以操控,市场一直处在出清的均衡状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分割的,这种信仰恰恰是危机的根源。经济自由主义,过度的相信人性,保护人性,反而使得人性变得更加贪婪和惰性,凯恩斯理论过度强调消费不足理论,引致国家巨额赤字,债台高筑,两种都是有问题的

 

当然对经济危机产业也由其他原因,如过分的相信缺乏经济理论、经济思想以及预测力的数理模型,特别是对没有时间、过程仅有结果的均衡模型的笃信;如太固执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方式,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我们总是在两个极端镀步,有时在相信市场的同时,也相信其不是万能;相信人性的同时,也相信市场是有爱的;在采取分析思维的同时,别忘了还有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在这个时代,单一目标是不行的,单一方法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综合,需要合作,需要多元,就想欧洲一样,要想摆脱危机,就必须削减赤字,要推动增长又必须扩大赤字的两难处境一样。有时候在想,科学就是寻找命题成立的条件,现在又想,可能是命题成立的最优条件,个人最优好像永远在边界取得,是个效率问题,是个极端,整体最优往往在中心取得,是个公平问题,是个制衡。

 

现在经济学有点抵触数理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并把经济危机某种程度上归结上其中的数理模型,其认为数理模型越来越违背经济直觉,缺乏经济思想。在此作者不这样认为,问题不是数理模型在经济中的应用,问题是学科的分工,搞理论的和搞应用的分离,搞自然和搞社会的的分离,学科分工倒是没问题,问题的是学科分工后不去交流,不了解各自的工作,搞理论的轻视搞应用的,搞应用的看不起搞理论的,老死不相往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作风严重,问题不在模型本身,问题是应用数理模型的不懂数理模型,其不是模型的设计者,并把模型视为万能的,进而根据模型得出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如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耗量高度相关,进而提出政策建议,是抑制第三产业发展。现在专业分工,生产分工,学科分工,总之,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严重,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完全越发突出,而越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专业学科需要交流沟通以及信任,进而降低分工的成本,达到解决问题。

 

分工有效的条件,是必须有交流和合作,就是不能存在交流和交换的壁垒,这有点像贸易壁垒,如果大家为保护本学科,其就会提高其他学科进入其学科的壁垒,类似提高关税和实施配额限制,这最终会引致贸易战,引致各个学科进一步的封闭化,进而限制各学科从交流中获益,最终不利本学科的发展,最后任何一个学科,必须是一个开放和接纳的系统,其才能更有征服力,总之,在分工大行其道的年代,在世界趋于一体化和全球趋于网络化的年代,分工要有效,分工的领域必须交流,并且真诚的交流,否则分工并不一定比不分工有效。如今想设计个实验,比较有交流的分工、没交流的分工以及不分工其三者之间的收益关系,以前和一物理院同学聊天,其说研究,就选择最基础的,一旦突破,将是意义重大的,对,就选择经济学最基础的去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86-562227.html

上一篇:每天一个人走走
下一篇:社会科学用数据说话,好像有点不靠谱
收藏 IP: 115.155.118.*| 热度|

12 武夷山 吴吉良 史智才 李欣海 罗教明 杨学祥 侯雄坡 柏舟 李天成 肖重发 吉宗祥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