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的私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聪 曹聪的博客

博文

北欧寻访诺贝尔奖

已有 5364 次阅读 2008-12-10 05:38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2002年4月下旬,我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开会。出于对诺贝尔奖的兴趣,加上行前读到诺贝尔奖博物馆开馆的消息,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访问诺贝尔之都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诺贝尔奖博物馆开馆不久,当地的地图上还没有标出它的位置,旅馆的服务员也不知道它在哪里,只说大概是在老城(Gamla Stan)。
 
一天下午,我兴匆匆来到老城,几经打听,方才找到了博物馆。这个不怎么显眼的建筑,曾是瑞典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现在是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图书馆的所在地,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便是在这里宣布的。2001年诺贝尔奖百年华诞时,这里的一楼被辟为诺贝尔奖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不大,主要内容是题为 “创造力的文化”(Culture of Creativity)的诺贝尔奖百年历史展。700余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照片悬挂于顶棚专门铺设的轨道上,每天开馆后便不停地转动,据说所有获奖者的照片转一圈要3个小时。博物馆场地中央,是6个诺贝尔奖奖项的小型展示台,上面后获奖者的照片及简历。展示台的后面,则是10座丰碑,按每10年一组展示自1901年开始的诺贝尔奖的历史。
 
随着不多的参观者,我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看了一遍,还在博物馆商店购买了一些邮票。我在博物馆内和门前拍了一些照片,算是到此一游了。
 
走出博物馆,放眼望去,只见紧挨着的几家小餐馆,食客三三两两、懒懒散散地坐在外面,享受着北欧难得的春天的阳光。
 
第二年9月,我又去瑞典,这次是到挨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隆德大学。我坐飞机来到哥本哈根,再乘火车前往隆德。返程,我在哥本哈根盘桓了大半天,除了游览皇宫和市容,最主要是想去看看大名鼎鼎的尼尔斯•玻耳研究所。但是,位于市中心的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员说不知道具体地址,只是指了一下哥本哈根大学的方向。
 
到了哥本哈根大学,我四处打听,还到了学校的总图书馆。但是,就是无人知道尼尔斯•玻耳研究所究竟在哪里,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尼尔斯•波耳是何许人。
 
下午5点左右,我不得不悻悻然地前往机场。办完登机手续,我来到候机室。突然,我看见窗外一架飞机的机身上写着“Neils Bohr”。这不就是尼尔斯•玻耳吗?一架从哥本哈根起飞的飞机——尽管不是丹麦航空公司的飞机——以哥本哈根的名人尼尔斯•玻耳命名再恰当不过了。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油然产生:至少还有人记得尼尔斯•波耳。我马上拿出相机,隔着玻璃拍下了这架飞机。
 
诺贝尔奖颁发在即,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北欧寻访诺贝尔奖的两个小插曲。正如科学史家罗伯特•马克•弗里得曼(Robert Marc Friedman)在关于诺贝尔奖历史的专著——《权谋》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诺贝尔奖其实是发轫于瑞典的一个地方性奖励,并从北欧走向世界。但是,即使在那里,又有多少人知道使自己国家出名的诺贝尔奖?知道自己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要知道,这些可是千里迢迢之外的中国顶礼膜拜、孜孜以求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50453.html

上一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美国经济衰退从2007年12月起算”是个好消息
下一篇:“留学生”不能成为什么都可以装的“筐”
收藏 IP: .*| 热度|

2 刘立 施焕中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