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hejiang 崇山峻岭中的一滴露珠

博文

[转载]200种蝙蝠超4100种病毒,如何免疫的?穿山甲与它有关吗?

已有 2457 次阅读 2020-2-15 12:2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冷眼

这几天,我们可能最为关注的两种生物就是“蝙蝠”和“穿山甲”了,这两种生物主要是如今新病毒的一个研究对象,虽然都是处于怀疑阶段,但是从现有的科学数据显示,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只能说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讲,蝙蝠或是新病毒的来源,穿山甲为潜在中间宿主,所以说大家先不要肯定,都是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的,具体是不是我们等待权威的科学数据来说明。



新病毒或来源于蝙蝠?

根据《科学网》报告指出,在最初进行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采样之中,科学研究者们进行了病毒来源的对比,发现在蝙蝠的样本之中,有一株简称TG13的基因与病毒十分的相似,过后科学研究者们利对蝙蝠的样本进行测序,获得了蝙蝠病毒TG13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两种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同时加上其他的对比数据进行说明,科学研究者们给出了这个结论,那就是新病毒或来源于蝙蝠,并且支撑的研究数据也是越来越多了。

94cad1c8a786c917c7e5311cb61a5ec93ac757da.jpg

根据全球蝙蝠病毒数据库(DBatVir)显示,其实蝙蝠携带的病毒非常多,科学家们已经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所以蝙蝠就是一个“病毒库”,真的是太多了,那为什么蝙蝠自己却没有问题呢?根据科学家们推测分析,蝙蝠之所以对大多数病毒易感又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可能与它们飞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关。


aec379310a55b31949281a1b3d8eac20cefc17bc.jpg

所以说重点就是“蝙蝠”具有一个“高耐”免疫系统,加上蝙蝠具有强飞行能力,而它在飞行的过程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对于大多数的病毒而言,这样的温度就是对它们的“致命伤害”,所以这样就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14ce36d3d539b6001c83bd8e69771b2cc65cb763.jpg


穿山甲为何成为了潜在中间宿主?

对于穿山甲来说,该生物已经是大家熟知的了,但是科学研究者们对穿山甲的了解并不多,因为穿山甲携带哪些病毒研究不多。如今按照《中国科学报》指出的只有中华穿山甲知道一点信息,那就是携带了犬细小病毒。但是对于穿山甲是潜在的中间宿主的说法,暂时也没有过多的数据说明,也是以“可能性”为主,要确认是不是它,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行。

ac4bd11373f08202f2d73ed734dcd5ebaa641bba.jpg

而同时有动物传染病专家表示,说是潜在中间宿主,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因为他觉得在动物传染病研究中,我们通常不谈“中间宿主”概念,而以“易感动物”概念替代,但是蝙蝠和穿山甲到底有没有关系,是否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科学研究人员们也需要进一步证实才行。

b03533fa828ba61e4a0be3efc213b90c314e5932.jpg

所以从综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蝙蝠,还是说如今的穿山甲,都是无法确定与病毒之间的一个“肯定”关系。但是这里却给我们人类预警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野生动物之中,它们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无法断定它们之间的一个“明确联系”,如今就算是全世界的科学研究人员,也都在研究新病毒的一个起源或传播问题,都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b8014a90f603738d7896be76333c9e57f919ecb0.jpg

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如今我们也知道了,我们最应该就是保护而不是捕杀,食用等,如今新病毒都说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也只是需要一个时间去证明,我们应该合理地与“野生动物”划清界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性,不然真的有一天,当科学界确定更多问题与野生动物存在一定关系的时候,再想“划清界限”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这里提醒一下,有些人说如今的全球很多事件,可能与什么 【鼠年】庚子年存在关系,说今年可能多灾多难等阴谋论,就不要说了,一切问题等待科学来进行解决,如果这都能够挡住人类生活前进的脚步,那么什么长生不老等问题也就真不是问题了,所以不要转播这些阴谋论了,实事求是的等待科学真正的答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141-1218627.html

上一篇:中文期刊上关于冠状病毒家庭成员研究情况
下一篇:袁黎明教授课题组在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第二篇论文
收藏 IP: 39.128.25.*| 热度|

1 姜进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