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lea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eader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邮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博文

“影文”的发现与猜想

已有 7232 次阅读 2013-5-1 22:02 |个人分类:机器文学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影文”的发现与猜想

―――再用“数学”研究“语文”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摘要:文章B称为文章A的“影文”,如果仅仅用耳朵听(不用眼看),则AB的发音完全相同。在列举了诗仙李白的著名七绝《早发白帝城》的若干篇“影文”和陆游的《卧春》“影文”后,本文猜想:对任何一篇文章,都存在至少一篇“影文”。

 

(一)          前言

 

万物皆有影,而且,多光源时,一物现多影。当然,“物”与“影”可能相差甚巨,但是,“物”的局部与其“影”总有某种关联。“无影灯”下的“物”,并非真的无“影”,而是,“影”太多,彼此抵消,致使在人的裸眼视力之下,显得“无影”而已。

受“物影”的启发,大胆问一下:文章有“影”否?本文就试图来研究此奇怪的问题。

“影文”的定义:文章B称为文章A的“影文”,如果仅仅用耳朵听(不用眼看),则AB的发音完全相同。注1:这里的“发音”包括拼音的全部要素,比如,声、调、韵等,因此,文章A与其“影文”B的“听写”结果将完全一样。注2:从定义上看,“影文”关系是可逆的,即,若AB的影文,那么,B也是A的影文。但是,仿照物体灯影的情况,我们把那篇最容易被普通大众理解的文章称为“物”文,其它文章称为该“物”的“影文”。注3:既然物体与其“物影”之间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而且,“物影”可能完全变样,那么,“影文”与其“物”文之间也可能面目全非。

虽然,没人严肃研究过“影文”,但是,同音字其实就是互为“影字”吧,而且,此时,“影”字与其“物”字都是明白无误的;同音词,比如,“同学”与“童鞋”,也彼此为“影词”吧。在网络语言中,众多的“影词”不但被反复应用,而且,常常还能带来意外的效果,大有“登堂入室”的趋势,这也是本人正式研究“影文”的最后一个原因。

 

(二)          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及其影文

 

其实,本人早在2012315,就偶然发现过著名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昂”的一篇“影文”,并将该“影文”发表在我的实名新浪微博上。后来,又将此影文(当时,误称为“同音文”,因为,那时我并不知道前人所指的“同音文”其实已被我误称为“单音文”了)作为文献[1]的一节,但是,正是这篇“影文”的怪异性,致使文献[1]政审未过关!幸好有博客,否则,一个新奇的“语文研究”课题可能就被扼杀了,真的要感谢网络。

为了吸取文献[1]的政审教训,这次我把研究对象锁定在古文上,这样,无论结果有多么怪异,其“影文”都几乎不可能触犯当局王法。当然,真心感谢上次老左们的“政审”,否则,我就不会发现“影文”的普遍性,更不会做出如下大胆的猜测:

“影文”猜想:任何一篇文章,都存在至少一篇“影文”!

为了从直观上,让读者相信影文猜想,我们先给出一个实例如下。

诗仙李白的名诗《早发白帝城》妇孺皆知,但是,为完整计,作为选定的“物文”,此处再复述一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借助于计算机,我们很轻松地就获得了李白这首诗的如下十篇“影文”: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1(常用字版本):昭瓷白羝踩纭笺,签礼将聆伊日环;魉按辕牲蹄部浸,倾粥蚁过腕虫衫。

此处例1中,只有常用字,其含义也是明确的,即,“明亮的白瓷制作的公山羊模型“镇纸”,踩压住纷乱的信笺纸;在礼单上签了字后,便可以聆听她的日环演奏节目了;节目描述了古代传说的怪兽“魉”是怎样按住马车上拉辕的牲口的蹄子,使蹄子都浸湿了;节目还讲述了怎样把粥碗打翻后,蚂蚁爬过了腕部已经生虫的旧衬衫”。

当然,与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相比,从文学角度来看,例1基本上是垃圾,甚至有对诗仙不敬之嫌,但是,本文只是想以实例表明“影文的存在性”。其实,如果我们不限于常用汉字,那么,《早发白帝城》还有如下众多的“影文”,现一一罗列,并给出它们的白话解释。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2(动物版):駋飺犤睇睬熉豜,汧鲤鳉鲮医驲貆;魉豻蚖鼪騠怖殣,卿騆鳦腂蟃崇羴。

此处例2中,虽然用到了许多生僻字,但是,其含义也是能够讲通的,当然,它们的发音与李白诗中相应位置的字音是完全相同的。用白话逐句解释为:名为“駋”的骏马,很厌食;矮小短足的牛,斜着眼看着黄色的大猪;古代名为“汧”的河中有三种鱼(鲤鱼、鳉鱼、鲮鱼)具有药效功能,它们能医治驿马和貆的病;怪物魉、野狗豻、蜥蜴、黄鼠狼、驴骡等都害怕被饿死;卿大夫的神马、燕子和红肿的野兽“蟃”都很崇拜群羊。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3(植物版):鉊柌白棣棌蒷菺,杄李姜菱檹日荁;两荌笎笙稊柨荩,青州笖鐹薍漴杉。

此处例3的含义就更清楚了,它其实就是一张植物(或植物的制成品)的清单,当然就完全没有文学价值了。它的白话解释是:镰刀、镰刀把、白色的棣棠、栎树、油菜、蜀葵、乔木杄、李树、生姜、菱角、檹树、白天的植物荁;两株古书上说的荌草、笎竹制成的笙、稗子稊草、柨树、草本植物荩,青州产的笋、鐹、初生的荻、以及漴河边生长的杉。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4(矿物版):鍣磁白碲彩匀鋻,钎锂礓砱铱鈤峘;掚錌垣鉎碮钚瑨,錆珘钇鐹妧漴珊。

此处例4与例3类似,它其实就是一张矿物(或矿物的制成品)的清单,也无文学价值。它的白话解释是:锥子、磁铁、白色的非金属元素碲、彩色而均匀的硬铁、钢钎、锂、不透水的矿石礓、砱石、铱、化学元素锗、高于大山的小山、装饰用的柔铁、断墙、铁锈、砧、钚、似玉的美石瑨、表面已经受氧化作用形成了有各种颜色薄膜的玉石珘、金属元素钇、镰刀、美好的漴水中生成的珊瑚。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5(玉石版):昭濨白珶彩郧玪,岍俚玲瑿釰瓛,两案圆珄瑅廍瑨,郬珘嬟鐹妧蝩幓。

此处例5的白话解释是:著名的濨水出产的白色珶玉、古国郧出产的彩色似玉美石玪、岍山百姓的玲玲着响的黑色美石瑿、钝洁的古代玉瓛、堆满两案桌的圆型的金色瑅玉、台湾廍地出产的似玉美石瑨、古地郬出产的珘玉、很好的镰刀、美好的晚蚕做成的旌旗飘带。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6(美女版):妱垐犤媂婇妘奸,奷娌姜姈猗衵嬛;裲婩媴甥题布赆,亲婤齮腂腕爞膻。

此处例6的白话解释是:美女妱厌恶矮小短足的牛,美女媂和宫女妘都很奸诈,美女奷的妯娌,姓姜名姈,赞美穿着贴身内衣的美女嬛;穿着坎肩儿的美妇媴的外甥在布上题写了临别时赠送给远行人的礼物清单,亲爱的美女婤咬红肿了手腕,其旱热之气膻味很浓。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7(山水版):妱濨白地埰郧碊,岍峛礓澪郼日洹;两岸沅苼崹吥浕,郬郮扆过澫隀邖。

此处例7的白话解释是:美女妱的家乡河(濨河)、白土地的坟墓、郧国的山坡、岍山的下山台阶、名为澪的河、中国殷商郼国的名为洹的白日河、沅河两岸的古地苼、山势渐趋平缓的柬埔寨吥地的浕河、古代郬地的郮国中宫殿内门和窗之间的地方、经过了沿澫河的隀地和邖地。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8(飞禽版):招鹚白鸐棌愪鹣,鹐欚翞鸰咿日雈,脼黯鶢鵿鹈勏凚,蜻鸼鳦过忨虫狦。

此处例8的白话解释是:招呼鸬鹚、白野鸡和栎树上忧愁的比翼鸟,鸰鸟像鹊一样地行走,啄着捕鸟兽的网,并咿咿呼叫白日的猫头鹰,夹脊肉昏黑的海鸟(鶢)腾飞而起,水鸟(鹈)用力地打着冷冻哆嗦,蜻蜓、鸼鸟、燕子飞过苟安的虫子和恶健犬。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9(家当版):鍣茨犤楴寀筼椷,檶欚缰瓴衣衵寏裲案榬笙漽篰枃,圊矪攺鐹錽蝩栅。

此处例9完全罗列了一些日常的家当器物等(全部都是名词),其白话解释是:锥子、用茅或苇覆盖房子、矮小短足的牛、古代簪子一类的束发用具、官位、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箱子一类的器具、泄水器、捕鸟兽的网、缰索、盛水的瓶子、衣、贴身的内衣、围墙、坎肩儿、案桌、古代络丝的器具、笙、研米槌、竹篓、梳丝的器具、厕所、射鸟的箭、古代用以驱鬼避邪的佩物、马头上的装饰物、晚蚕、木栅。

《早发白帝城》的“影文”10(短句版):招雌犤梊婇熉缣,骞欚浆舲揖驲綄;裲黯嫄甥惿部缙,卿诌婤敼腂蟃爞笘。

此处例10完全由一些短句罗列而成,虽然这些短句彼此间互不相关,但是,它仍然是一篇人能够读懂的文章。其实它的白话解释是:招呼雌性的矮小短足的牛。掠取宫女的黄色双丝细绢。高举捕鸟兽的网。浆洗有窗户的小船。向驿马、测风仪、和坎肩儿作揖。昏黑的,后稷的母亲的外甥很胆怯。部级退休官员喜欢胡编乱造。名为婤的美女嬉戏红肿的野兽(蟃),熏烤折竹做的鞭子。

当然,《早发白帝城》一诗还有许多其它的“影文”,上面给出的十篇,仅仅是一些例子。为节省篇幅,下节转向一些普遍性研究。

 

(三)陆游《卧春》及其影文

如果对“影文”的条件适当放松,比如,只需“音”相同,而“调、韵”等可以不同,那么,相应的影文就更多了。比如,针对古代诗人陆游的名诗《卧春》,多事的网友们找到了一个特搞笑的“影文”。为对比方便,将原诗(红字)及其影文同列如下:

 

卧春(我蠢)

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俺似驴,)

岸似透绿,(俺似头驴,)

岸似透黛绿。(俺似头呆驴。)

 

(四)          影文猜想

 

从上节李白名诗的众多“影文”实例来看,“影文”的文学价值为零!如果“影文”仅仅是偶然现象,那么,其研究价值也为零!但是,如果“影文”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它确实就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至少未曾被系统研究过的“语文现象”,这当然就有语文价值了

“影文”猜想:任何一篇文章,都存在至少一篇“影文”。即,对任何一篇文章A,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另一篇文章B,使得AB的听觉效果完全一样!

虽然至今无法严格证明“影文猜想”的正确性,但是,如下事实确实都有利于肯定该猜想:

1)中文可以由“字”写成!日常生活中的文章,几乎都是由“词”写成的,从而使人们误以为“无词不成文”。其实,仔细分析后,将发现,绝大部分的“词”中都有冗余,比如,词“美丽”=字“美”+字“丽”,而这两个字的含义其实重叠度很高。从严格的语文角度来看,“丽美”也是一个“词”,其含义与“美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除了有限的“成语”之外,所有“词”其实都是可以分拆的;即使是“成语”,如果从研究“影文”角度看,可以只考虑其本意(忽略其比喻的含义),那么,“成语”也可以被分拆了。因此,从研究“影文”的角度看,任何“词”都是多余的,都可以分拆成多个“字”的串接

2)“字”的关联度巨大!甚至有这样的“字距猜想”:对任何两个字AB,要么存在一个词,使得AB同在该词中;要么,存在另一个字C,使得AC在同一个词中,同时,BC在另一个词中。

3)中文“字”的含义很多,同音“字”更多,而且,同音字的“词性”很丰富: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都很常见!提醒:看看上面的例9,甚至可以在李白名诗的每个“字”的同音“字集”中,找出名词来!

4)人话的密度远比想象的要浓!“人话”串接起来,便成为“文章”。当然,如果“文章”中的各“人话”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上品;如果各句“人话”之间的逻辑混乱,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疯话”,但是,不可否认:“疯话”也是“文章”呀!“主++宾”是典型的“人话”,“主+谓”也是“人话”,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人话”。既然,“人话”密度如此之大,那么,从同音“字库”中挑选出相关的“字”,能够组成“人话”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5)中文的纠错能力更强!如果严格按照“语文”的要求,那么,包括唐诗、宋词、歌词等许多“文章”都是不及格的,甚至是荒唐的,比如,“白天不懂夜的黑”这样的歌词就不对!但是,任何人在读“文章”之前,其实都事先假设“文章”是正确的,然后,自己努力来把它读懂(甚至是猜懂),这就更为“影文”的生存性开了“绿灯”。但愿我不是在“说胡八道”(此句话,你肯定明白含义,虽然它是错的:字序被颠倒了)。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证据”来支持“影文猜想”,但是,这种罗列的思路永远无法严格证明该猜想,因此,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但是,我相信,若想否定该猜想也绝非易事,除非您能够找出一个反例来!

 

(五)          结语

 

中文实在太奇妙!既有只能“看”、不能“听”的文章(即,[1][3]中的“同音文”),又有只能“听”、不能“看”的文章(即,此处研究的“影文”)!真不知中文里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文章呢!研究这些“怪文”,虽然没有文学价值,但是,其“语文价值”是显然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助于“计算机创作”,因为,在计算机眼里,这些“怪文”一点也不怪,它们与历史名著没有区别

关于如何证明“影文猜想”,肯定需要创新思路。下面是我的一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请大家批评或尝试:

第一步:将“影文猜想”简化为“影句猜想”,即,对每个“句”A都存在一个“影句”B,使得AB的发音完全相同。

第二步:如果“影句猜想”正确,那么,“影文猜想”也就自然成立了,因为,“文章”毕竟就是由“句”串成的嘛!

在网络语言中“影句”太普遍,但是,如果证明其必然性,也非易事!

用“数学”方法或思路来研究“语文”,虽然很怪,但是,确实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语文现象”,比如,至今,我们已经提出了诸如字典猜想[4]、字距猜想(见本人2013413发表的实名新浪微博)、影文猜想(或,影句猜想)等前所未有的“语文猜想”,而且,越来越多的实事将证明这些猜想的正确性,至少,没人能够找出反例。

 

(五)          参考文献

 

[1]杨义先,技术文学初探(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620434.html

[2]杨义先,技术文学初探(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620437.html

[3]杨义先,玩转同音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676506.html

[4]杨义先,字典猜想:用“数学”研究“语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6753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685751.html

上一篇:玩转同音文
下一篇:“论文”庄谐说
收藏 IP: 59.64.2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