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ubin 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对构造、地球物理也感兴趣

博文

我们的未来资源--稀土

已有 5720 次阅读 2010-10-11 10:19 |个人分类:科研之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出口, 稀土

    从事稀土成矿研究几年来,我先后到过许多中国东西南北的大大小小各类稀土矿山。亲眼目睹了各地疯狂开挖稀土,选矿以及提炼所造成的满目疮痍,对山林地体的破坏,对河流水源的污染,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健康的影响。然而,事实上确是在国际市场上的贱卖,名副其实的得不偿失!

    一直期盼着什么时候这种现象什么时候能得到改善!期盼着国家什么时候才能重视、明白稀土的价值!


在此跟大家分享一篇香港明报的评论:
    香港明报报道,邓小平在 1992年的一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成为了今天全球稀土争夺战的背景诠释﹕中东拥有全球石油储藏量逾五成,中国是全球稀土储藏量最多的其中一 国。据美国国会7月的资料,中国稀土储藏量占全球储藏量36%,年产量12万吨,占全球产量九成七。中东石油价格升跌,客观上是全球经济状?的反映,但石 油价格起跌又倒过来影响全球经济。石油在世界资源大潮扮演领衔角色,而煤炭亦如百年前那样重要,按照走势,稀土未来的重要程度,会是石油第二或煤炭第二。

  近期白热化的稀土资源争夺,突显了这一趋势。不过,人们必须清楚了解这些所谓「纷争」的背景﹕一向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的中国,终于 明了稀土的战略价值,未来将会采用出口配额制度。对于中国保护有限资源的做法,有西方国家说这是保护主义,更甚者是把中国稀土政策扯到中日关系。西方国家 这一立场站不住脚,因为以石油为例,石油生产国通过石油出口国组织所订的配额,长期调节油价和产量,在出口国利益和入口国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为什么同属罕 有资源的稀土,便不能采取类似石油的出口管理方法?

美国稀土零出口 却向中国买便宜货

  与稀土相比,石油不是地球的唯一能源,煤炭核能风力水力都可以取代石油,可是稀土还未有替代品,用一吨就少一吨。由于稀土广泛应用在科 技产品,争逐程度日趋激烈,西方国家近期把矛头指向中国,说中国卡着全球稀土出口及价格,这种言语掀起了所谓稀土风波。事实是中国稀土的价格权过往不在中 国,占全球稀土储藏量19%的俄罗斯及13%的美国都没有稀土出口,各国都在中国买便宜稀土,本国稀土一安士也没有输出。

  中国在这场关系重大的稀土消耗战吃尽大亏,过往是以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出口稀土,产值只有400亿美元。两年前金融海啸,稀土价格大幅 滑落四成至六成,能挣的外汇买少见少。更重要的是,在开采稀土时会造成环保灾难,传统的开采稀土方法即池浸法及堆浸法,会把偌大的山体和森林变成一片光 秃。中国对稀土出口适当控制,既有保护稀土资源之意,也有环保的考虑。现在传出美国要以「垄断稀土」之名把中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分明恶人先告状。

  稀土目前仍不是狭义上的战略物资,但在科技年代的今天却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从电视机到无线电话以至战斗机都需要稀土。由于稀土名副其 实是稀少物质,各国在稀土政策上逐渐形成战略物资概念,和石油战略储备一样,稀土也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储备——科技大国日本早于20年前便开始落实稀土储 备,这既由于日本稀土量极少,也和日本推动科技发展有直接关系。日本的策略具有深厚战略意味,入口的稀土不会全部用光,有相当部分储存起来,日本手上的稀 土储量可以用50年。日本的深谋远虑,折射出中国对国内稀土的坐食山崩,去年中国终于认识稀土的战略价值,制定计划,到2015年稀土每年出口不能超过 3.5万吨。相对于去年开采10几万吨出口8万吨,难怪一向惯了平价输入中国稀土的国家暴跳如雷了。

日美各有战略考虑 中国为未来须自保

  说暴跳如雷,是因为这些国家低价入货,是源于中国没有妥善管理稀土资源及出口。如今没有这种便宜货,难怪大吵「保护主义」。然而,细看 整件事的核心,关键是资源冷战在金融海啸后白热化,寸土必争,中国保护珍贵资源,涉及国家利益,控制输出有何不可?美国在处理本国石油资源时,也不尽是全 力开采本地油井,反而从中东大量入口,目的是保护本土石油免于过度开采。如今中国适量控制出口,而且是5年后执行,美国却哇哇大叫,横蛮无理的面孔后面是 冷战的阴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2771-372046.html

上一篇:地球化学引用次数前十的老文献
下一篇:地学领域的一百余个知名博客
收藏 IP: .*| 热度|

1 陈辉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