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真相:谁用王水溶解了谁的诺贝尔奖章? 精选

已有 3714 次阅读 2025-3-26 00:46 |个人分类:琐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这是一篇推迟了一段时间才动手写的博文,缘由是这样:今年2月3日,看到科学网刊登了一则报道《首次尝试即“登顶”,“85”后大学教授为化学正名》,讲述的是华东理工大学戴升教授的事迹,其中戴升教授提到的一则有关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故事,照录如下: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上了“黑名单”,被迫逃往国外。出发前收拾行李时,玻尔看着诺贝尔金质奖章陷入了沉思。如果把奖章带在身边,他一定会在过海关的时候被认出来;如果将其留在家中,这份荣耀的象征一定会被纳粹毁掉。

      玻尔很快想到了办法,他把奖章带去实验室,配了一批王水,再把奖章放到溶液里溶解掉。若干年后回到祖国后,玻尔又利用化学反应,把金从王水中置换出来,并将之打造成与原来一样的奖章。

12345.png

玻尔在工作(图片取自Niels Bohr: A Centenary Volume

      这则故事,大概率是一个乌龙事件,记得早年读玻尔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一篇文章时,记得谈过相关事情,直到今天,我核实了下文献,原文刊在戈先生的《史情室文帚(下)》P739,也照录如下:

      有人听说过1943年前后发生在丹麦的用“王水”溶解诺贝尔奖章的事,不去了解一下实情,就创造出一篇文章来,把这件事张冠李戴地栽在玻尔头上,并且挺无聊地胡乱描述玻尔如何思索、如何想出办法等等,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那贫乏的头脑中浮现出来的臆想,毫无任何根据。

      尽管无法考证戈革先生看到的是哪篇或哪些文章,但笔者核实了下提到玻尔亲自用“王水”溶解奖章的论述还不少,比如有一本余向阳、张安慧编著的《化学与战争的故事》(蓝天出版社,2002年)P144,谈到德国践踏丹麦,玻尔逃离之际:

      玻尔一边说,一边娴熟地用量筒量取了些浓硝酸,倒入烧杯中,又量取了三倍体积的浓盐酸,也倒了进去。然后,他把金质奖章放入配成的“王水”里。不一会,只见奖章渐渐变小,一会就全部溶解了,……警官便趁夜色送玻尔踏上漫长的征途。

      也许有人说,这只是普通的通俗读物,未免有杜撰的成分,但即使的新近的较为严肃的科学史读物,也讲述了玻尔溶解王水的故事,比如:韦中燊、尹沛、尹德利的《史海撷珍-物理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pp.110-111也谈到玻尔用王水溶解奖章的事。

      显然,戴升教授便是被戈先生所说的那种臆想的文章所“受骗”的人之一。用“王水”溶解诺贝尔奖章与玻尔有关,但他不是故事的主角,严肃的科普读物或科学史读物关于王水溶解诺贝尔奖章是这样说的:

      史料1:(美)肖恩·卡罗尔《寻找希格斯粒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pp.204-205

       (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当时两位德国诺奖得主劳厄与弗兰克的诺奖奖章暂存在玻尔研究所,为避免垃落入纳粹手中)玻尔向他的朋友化学家乔治·德海维希(George de Hevesy )求助。德海维希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金牌溶解在酸中。黄金在普通酸中不容易溶解,于是两位科学家转而用王水——一种具有极强金属腐蚀性的硝酸和盐酸的混合物,以溶解“贵”金属而闻名。经过一个下午的时间,诺贝尔奖的奖章在王水里逐步分解成单个原子,在溶液中呈悬浮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家们从德海维希的溶液中重新提取出黄金。玻尔将这些黄金提交到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请他们重铸冯·劳厄和弗兰克的诺贝尔奖奖章。德海维希自己则在1943年逃到了瑞典,并于同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史料2:https://www.comsol.com/blogs/happy-birthday-george-de-hevesy

       这是一篇依据对德海维希访谈录写成的通俗性文章,介绍了他的一生,其中提到王水溶解诺奖奖章事件,地点是在玻尔研究所,时间是1940年,是他溶解了劳厄与弗兰克的诺奖奖章。

       史料3:(美)弗兰克·A.冯·希佩尔的《化学改变世界》(重庆出版社,2023年)P148也谈到这一事件。

       在纳粹占领玻尔研究所之前,玻尔希望把劳厄与弗兰克的奖章藏起来,最初赫维西建议埋藏在地下,玻尔担心可能会被挖出。赫维西想到用王水溶解它们。赫维西提到,“当德军行进在哥本哈根街头时,我正忙着溶解劳厄和弗兰克的奖章。”

       在该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到弗兰克是他的外曾祖父,故又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上面的海维希即赫维西,同一人的不同译法。

       现在可以总结故事的真相了:1940年,在纳粹占领丹麦之际,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1965年更名为玻尔研究所)玻尔求助同所的赫维西(后来——194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如何藏匿暂存于所里的劳厄(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弗兰克(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奖章,赫维西用王水溶解了两枚奖章。战后,黄金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重新铸造。

      那么读者可能会问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的奖章呢?事实是,就在纳粹占领丹麦前夕,玻尔已将他的奖章捐给了芬兰的一个救济基金,所以玻尔并不需要担心他的奖章。

     George_de_Hevesy.jpg

赫维西(取自Wik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479223.html

上一篇:穿越1000多年的“筒车”乌龙
收藏 IP: 218.104.146.*| 热度|

22 刘进平 史晓雷 李志林 武夷山 晏成和 郑永军 汪运山 杨正瓴 刘炜 张晓良 简小庆 路卫华 郭战胜 朱爱军 崔锦华 王涛 江庆龄 曹俊兴 钟定胜 尤明庆 刘涛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3]杨正瓴   2025-3-27 00:38
  
回复  谢谢!
2025-3-27 08:4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4.93.41.*   回复 | 赞 +1 [2]江庆龄   2025-3-26 22:19
感谢您的科普
回复  谢谢!
2025-3-26 23:3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4.126.96.*   回复 | 赞 2 +1 [1]李志林   2025-3-26 14:09
一是一,二是二,正本清源。
回复  是的,求真第一。
2025-3-26 16:4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29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