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晚清新科技:电灯+气球+外科手术 精选

已有 7918 次阅读 2016-12-7 09:26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像, 晚清, 新科技, 今晚报

按:续前两篇博文。这是为天津《新晚报》副刊写的一组“晚清‘新科技’”中的第5、6、7篇(共7篇,上周在该报副刊连载),这3篇分别刊载于12月2-4日。发表时的题目为编辑所加,感谢副刊专栏彭博编辑。

之五:电气化作玻璃灯

笔者小时候,那时1980年代初期,家里还用煤油灯,因为那时电站发电量不足,只能限时供电。有过煤油灯与电灯对比的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到电给人类带来光明之重大意义,不由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儿歌:“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

不过,在电灯之前,已有一种洋科技在神州大地上“火”了近20年,它是煤气灯。即使到了电灯传入后,煤气灯也还在用,一直沿用到了20世纪初。英、美等国在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普及了煤气灯。1860年代,在上海的租界内英法商人建立了煤气厂,煤气灯投入使用。由于煤气通过地下管道,因此又被老百姓称为“地火”。有文人曾填词《望江南》咏颂煤气灯:

申江好,地火最光明。漏转铜龙夸不夜,花开铁树照深更,比月更澄清。

但是当时的煤气灯比较麻烦,因为夜幕来临需要人工点燃,早晨还要人工熄灭。只有到了电灯传入,才彻底变革了我国的照明技术。

18795月,上海工部局英国电气工程师毕晓普(J.D.Bishop)以10马力的蒸汽机为动力,带动了一台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自激式直流发电机。该发电机可供能发6000支烛光弧光灯所需要的电力。(注:博文发布后,冯大诚先生消息我说这里应该有误,因为“烛光”是照度单位,不可能说6000支烛光。我核实了下资料来源,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志》第309有“发电机在680转/分的转速下,可发6000支烛光弧光灯所需的电力”。一般的说法应该是:可点亮A盏发光亮度等于B的弧光灯。莫非这里指一盏?冯先生又说,这里可能是 多了“支”字,因为6000烛光<通俗转换>是6000瓦,与10马力较符合。有道理。致谢。同时请方家指正)从此,华夏大地上有了电灯。到了1882年,上海创办了全国首家火电厂,随即点亮了设置在外滩的15盏弧光灯。《万国公报》报道说,“光照海面,几同白昼”。

弧光灯的出现,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响。一种当然是欢迎的,有文人赞曰“泰西奇巧真百变,能使空中捉飞电。电气化作玻璃灯,银海光摇目为眩。”还有一种是对电灯误解、不解的。比如有人认为电灯能发光,与木材、蜡烛燃烧无异,竟然拿着旱烟杆到电灯上去点火。

电灯的出现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变革,随着电灯的普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工种:修电线(工)。1897年时,西方电影技术传到上海,当时叫“电光影戏”。就在同年,法国百代公司在天津法租界内的“老天丰舞台”放映了10分钟的短片,这是天津放映电影之开端。到了20世纪初,天津已经出现了定期放映电影的茶园,不过那时仍是无声电影。


《图画日报》“电光影戏”

之六:气球飞上天

世界上最早的气球诞生于1783年,那年64日,法国蒙哥菲尔(Montgolfier)兄弟在他们的家乡——法国阿诺奈进行了第一次热气球公开表演。他们用的热气球是用麻袋缝制而成,内部衬了三层薄纸,内部体积大概有800立方米,总重225公斤,为了防止麻袋破裂,他们还用渔网罩在了气球外面。提供升力的热气是由气球下方一个点燃稻草和羊毛的火盆提供的。热气球冉冉升起,最高升到了1000多米的高空,大概在空中停留了10多分钟,降落在2.5公里外的地方。早期的这种气球属于热气球,就是利用加热的空气上升。后来出现了更高效的氢气球,但氢气易燃,很不安全,又出现了氦气球。

晚清关于氢气球的介绍,最早出现于1855年英国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编著的《博物新编》,其中说“轻气球,以绸缎为之,大如厦屋,饰以胶漆,用大绳结纲,缠罩其外……”。这里的轻气球,就是后来的氢气球。到了19世纪末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已经有多次的气球新闻了。其中一则新闻叫“气球破敌”,预言将来大炮可以装备到气球上,如此可以大发神威。这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气球运用于战事的想象或期盼。其实,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军已经在前线使用了气球。


《点石斋画报》“气球破敌”

不但如此,气球传入后,还出现了利用气球的跳伞表演。大约在1888年,有位叫范达山的西洋人在上海制得一气球,“大可五六丈,高约八丈余”。然后在杨树浦大花园进行了一次载人飞行表演,气球下载一位叫“华利”的女子,待升到2000米高空时,跳伞落下,让国人大开眼界。

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产生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只氢气球。制造者是武备学堂的算学总教习华蘅芳,他是晚清著名的算学家。当时武备学堂从中法战争前线购买了一只废旧气球,准备用于教学,但德国教习故弄玄虚,对如何制造氢气及演放秘而不宣。华蘅芳带领学员制成了直径1.7米的气球,然后注入用硫酸制备的氢气,成功演放,大长国人志气。

之七:“神乎其技”的外科手术

近代医学的外科手术也是晚清传入的,主要通过一些西式医院的有效治疗得到广泛传播。有读者可能问了,我国东汉末的华佗不是已经发明了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麻沸散了吗?有专家已经考证,麻沸散的故事是神话华佗的一种传说,不足为信。而且即便当时有这种药物,也仅仅可能用于治疗疮疖一类的小病,不可能用于刮骨疗伤、开膛破肚那种大手术,因为大的外科手术不单单是麻醉的问题。

在西方科技传入的过程中,西医不像火车、电报等遇到过较大阻挠或误解,因为西医的效果立竿见影,特别在外科手术方面,很快得到老百姓的信任。美国一位传教士在评价我国第一家西式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创办人伯驾(Peter Parker)时说,“当西方的大炮轰不开中国门户的门栓时,他以一把手术刀劈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这家医院,开创了我国外科手术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例眼科手术、第一例体外肿瘤切除手术、第一例截肢手术等等。

如果翻看下晚清的《点石斋画报》,会发现许多赞扬西医外科手术神奇的报道,比如《收场入腹》《西医治疝》《剖腹出儿》《著手成春》《妙手割瘤》等。这里我们单说下《剖腹出儿》,说是广东筑横沙某孕妇临盆,一昼夜无法生产,接生婆也束手无策,产妇奄奄一息,家人只好船运她到博济医院。医生说只能剖腹才有生还可能,于是打下麻醉针,做了剖腹产手术,取出一女孩,然后缝合、敷上药。孕妇卧床几天后就完全康复了。报道的最后一句是“真神乎其技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手术的技艺真是太神奇了”!已有学者考证,这则新闻刊发于1892827日,而且是我国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的报道。

有一则关晚清外科手术的趣闻,与大臣荣禄有关。有一段时间,荣禄腰部生了痈疽,刚开始他一直看中医,但毫无效果,溃烂反而严重了,后来有人推荐洋医生德贞(John Dutgeon)给他治疗。德贞给他做了两次手术,两个月后就痊愈了。荣禄大赞,便以现身说法宣传西医,后来还亲自为德贞编著的生理学书籍《全体通考》作了序。

《点石斋画报》“剖腹出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019215.html

上一篇:晚清新科技:火车+X光机+自行车
下一篇:孚王府的花季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23 王诗翔 姬扬 谢蜀生 朱晓刚 王从彦 刘立 冯大诚 李颖业 黄荣彬 徐令予 林辉 宁利中 张晓良 黄永义 尤明庆 杨正瓴 张学文 姚小鸥 刘钢 李昕升 aliala yangb919 kongzhongqi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