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兴趣是怎样养成的?

已有 4078 次阅读 2014-8-29 02:37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兴趣是怎样养成的?

王永晖

兴趣是怎样养成的?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高压式求学的年青人来说,可能是非常模糊的。

这个问题对于成年人和孩子们来说,是不一样的。对于成年人来说,张五常的答案是最好的:“集中注意力才有兴趣”,而我的版本则所见略同,稍增一义,本科生讨论班的同学们都知道,但都不太好做到,所以也就不在博文里说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如何让他们产生出学习兴趣,形成思考的主动性,这应该是幼小教育的关键,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其他应该还有社会交往和人格培养(参:混龄班资料:人格养成:教师与同伴)。

幼小教育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呢?现在想来,大致有这么几条,虽然对成年人也成立,但毕竟小孩子们从小练,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称作“童子功”:

1. 孩子们有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曰“美”。

2. 孩子们要养成坚持“练习”的习惯,每天一点但绝对不能过量,曰“善”。

3. 孩子们得到正确的鼓励,曰“真”。

我们先解释第一点,孩子们去干的那些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必须是在家长和老师们这些大人的同意范围之内的,这个范围当然不能太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同,每个家庭规定也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家有一个规定是,像那种娱乐类的电子游戏,根本不准玩。

电子游戏对大脑的改造效果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人生有所报应的话,我想那些制作电子游戏的公司领导,受到的将会是什么,其中是否又会有立地成佛之人。当然,将来教育也可以利用电子游戏的这种强大功能,从而产生更新智力的新一代人类,但现在这样的游戏还很少,不玩对孩子也没什么损失,我们孩子的再下一代,可能那时候上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通过电子游戏来学习知识。

夫人担心,如果儿子玩不上电子游戏,是不是会对别的孩子形成羡慕心理,将来长大了反而会去寻求心理补偿,反而玩得更多。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小孩子玩电子游戏,跟年青人玩电游,前者对大脑的塑造更大,电游就像毒品,玩了还想玩,我的本科生同学就告诉我,那是他们当年所控制不住的,不光在家里玩,上课的时候还会老想着回家怎么玩,一旦沾上,再戒就难。

而等过了大脑发育期,就不容易形成上瘾机制,所以,我赞成退休的老年人玩玩电子游戏,也相当于脑力锻炼,但小孩子不行。

排除了电游之后剩下来的范围仍然很大,乐高积木是孩子们的挚爱,最近儿子又喜欢上阅读哈利波特,暑假快结束的这几天读,已经看完两本。

像我们的这些孩子,生活内容很丰富,长大了只会更丰富,有很多生活中实际的喜好,旅游,健身,对电子游戏的那种虚拟生活,就更是没必要痴迷了。

我见过有些高中生家长说,孩子学业紧,周末打两个小时的游戏放松一下,否则孩子会说没法活了,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念,有这两个小时,锻炼一下身体岂不是更好。

所以,家长对于电游,应该当断即断,否则反受其乱,那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孩子们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应该在学校里面有专门的设置,就我对课程时间表的思考和研究认为(见前面博文),学校应该把它设置为早晨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应该有90分钟为好,现在我们做不到,是遗憾,只能在别的地方给孩子们尽量弥补。

所以,我们的孩子不是去上这个班那个班,因为我们要给他弥补的,是另外的东西。

上学期儿子放学早了,北京市规定所有小学都要三点钟放学,放学了他到操场上后,玩蚂蚁要玩一个小时,基本上每天如此,记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初中还爱玩蚂蚁。

虽然玩蚂蚁没什么知识含量,但还好儿子知道他喜欢做什么。据说,现在已经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在于考试成绩,成绩很重要,但兴趣更重要。

孩子首先要有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上面积累他关于“喜欢”的经验和感觉,将来才有可能移植到学业上。当然,有些伟大的科学家不需要移植,自小本来就有,那是天才,是另一个层次,我们不能跟他们去比。

教学,就需要利用孩子们喜欢的事情,譬如孩子们喜欢乐高积木,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利用他们在乐高积木上已经形成的知识和感悟。

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自己有“美感”,我们大人给予他们的是“自由”,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美,美在其中,不也就是创造力。

2. 孩子们要养成坚持“练习”的习惯,每天一点但绝对不能过量,曰“善”。

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其中的一个缺点就是往往“过量”,小孩子做作业要做一个小时,家长和教师都认为正常,教育部出台草案,不准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留家庭作业,很多家长一片喧哗,并不领情。

甚至有面对“小升初”的家长,巴不得孩子每周学习七天,这是"善"么? 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善,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且不说这样就剥夺了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而且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目标,背道而驰。

没有兴趣,就是上了重点初中又如何,上了重点高中又如何,上了重点大学又如何?

这样的学生,在中国可不是空集。

我们小教室所做的教学,最终的目的当然也还是让孩子们学好,考上的大学越高越好(我们也很世俗),但我们不是不择手段的,我们是有限制性前提的,即,孩子们最终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行,而不是应试教育那种过量的,压迫式的。

所以,在教育上我们跟别人比试,是有章法的,不是别人出下三烂的招,我们就也跟着出下三烂的招。

这里说一下我们的经验,首先是我个人的,我书法很差,最近一两年,每天早晨吃饭前练一会儿字,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就在纸上练九个字,三个不同的字,每个写三遍,很长时期都是这样,后来有一天突然就想多写点,就写了36个,再后来有时候意兴所致,就写得更多一些,占满了一张纸。

刚开始,我的目的就只是想让自己的字好点,上课的时候板书能对得起学生,也给自己少丢点面子,我每天的练习量可谓少之又少,但好处是形成了习惯,重在坚持,结果是,我的字仍然很难看,但至少现在我对写字感兴趣,或者说有更多的兴趣了。

这种个人经验告诉我,如果是为了培养兴趣的话,孩子们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在于量有多大,而在于习惯的养成和坚持,过量的教学恐怕不适合。

有些孩子个性比较听话,家长压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学校压在孩子身上,任务也都做了,但是否有主动性,仍然需要我们谨慎评估,我认为评估是否过量的标准,不是孩子是否开始反抗,等到孩子开始反抗,可能已经晚了。

我们评估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主动性。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性,就不应该进行大剂量教学,过量教学确实可以迅速提高成绩,但其副作用恐怕也会是很大的。

用这个标准来看,绝大多数孩子是不应该去学奥数,尤其是去上现在这种商业化风气的奥数班的。

当然就国内的现实来看,有些家长比较在意小升初的压力,希望孩子能上重点学校重点班,这无可厚非,奥数班市场化也有其道理,可我们需要知道,那是针对普通的孩子,普通的人生目标。

要想回答钱学森之问,即,针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行甚至有害。

人的培养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按照应试教育的方法培养,最后出来的结果,肯定是跟别的方法有很大不同的,本来天赋很高的孩子,如果缺少了兴趣,或是被家长折磨掉兴趣,那也干不成什么事。

中国人口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应该很多才对,为什么会卡在钱学森之问上,恐怕原因就在两端,一端是幼小教育阶段,一端是高等教育阶段,两端都跟导师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要教育给孩子们的是“法”,思维的方法,这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要靠例子来显现,但这些大量的练习,不应该搞急就章,而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很多家长们对孩子的接受程度的评估标准,跟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他们只要孩子不反抗,就认为算接受了。

可等孩子开始反抗的时候,想再让他耐心下来去学,那可就不是一时半会能花得出来的功夫了,这又何必。

我们工作坊所办的武术教学,由武术家魏巍老师主持,他使用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韩其昌老先生传下来的,跟我们这里说的教学理念完全一致。

心理学说到,小孩子们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只有20分钟,所以现在课堂的设置40分钟是用这个作为理论基础的。可是,我们观察孩子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却往往可以达到60--90分钟,现在动画电影也是设置为90分钟,估计好莱坞是研究过的。

我们的武术课,跟其他学问类似,孩子们也不是天才,也不是说一下子就特别喜爱,学如逆水行舟,不是看电影。

孩子们不可能像看电影那样,像玩蚂蚁那样地对待武术,这个时候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不到20分钟了,可能也就10分钟,所以,孩子们练习武术就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了,不会像公园里常见的那样。

魏巍老师的做法是,相当于多上菜,每个菜的菜量很小,这样子,孩子稍微不感兴趣了,就换成下一个环节。儿子在底下自己练习武术的时候,我们也使用这样的做法,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相对自由地练习,不想练了就换下一个环节,这样连起来也往往一个小时了。

我们小教室的书法课,是由聂清老师主持,他对孩子们的日常练习,也是这个原则,每天10分钟,量不大,但贵在坚持,坚持才能产生兴趣,数学术语叫做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催化剂。

没有原料,再好的催化剂也是没用的。

实际上,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方法。如果孩子连这10分钟的字都不想练,那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把孩子搞得太累,做了这又做那,那当然就不想再练字了,所以要把教学任务分散开,也同时懂得舍弃,只抓最基本的。写字,是非常基本的教育元素,即使从应付高考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性也绝对不可低估。

其次,家长要学会坚持的方法,孩子不想写字,就应该允许他可以不写,但是在这10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也不能干别的事情,就在那儿坐着也行。如果孩子不想写字的时候,立刻就可以去玩,那我估计天底下也没几个孩子能做到爱学习了。

这就是哲学,“不做”的哲学,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不做”的权力。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量,别把孩子逼的量太大,逼得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而应该是反过来,“不自由”的时间最多是每天一点,关键在于坚持,从小坚持。

是什么就是什么,成龙成凤,还在于孩子自己,家长仅仅是帮他,要跟孩子们把这个理说清楚,不能搞得孩子不知道是为谁在学习。

我们的武术教学也是遵循量小的原则,因为体育锻炼最好持续时间长一点,所以变形了一下,孩子们可以自由决定每个环节的锻炼时间,把环节弄多一点,相当于准备的菜丰富一点,这样每天练习时间也往往超过一个小时,但也绝不像运动员那样进行过量运动,我们不采取西方体育运动的过量--恢复训练原则,而遵循传统武术的养身原则。

至于第3点,得到鼓励是每个现代家长都知道的,但不一定都能做到。这跟中国传统的教育习俗不太一样,传统的教育习俗一般喜欢挑刺,挑孩子的刺,而且挑个没完。

这种做法其实很可能是成年人家长的一种心理疾病,老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这种心态我认为可能应该算是一种心理疾病了,这样的家长们往往具有童年的心理创伤,往往不自觉地想把自己的病,传染给下一代。

既然有病,就应该治疗。

对于小孩子来讲,鼓励很重要,正确的鼓励才有效,所以这里曰“真”。因为我们需要看出孩子真正的长处,这种评估是需要学术能力的,所以我们的武术课请武术家来教,书法课请书法家来教,并不是大材小用,拿大炮轰蚊子。老师很重要,具有学术能力的老师,给予孩子们的鼓励,其正确性的程度,自然会高出很多,给予孩子们的帮助自然也就非常大。

像我们的武术家魏巍老师,11岁跟随韩其昌老先生习武,陪侍19年。传统武术的练习,就是由大师来教小孩子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那个童子,其实也不一般啊。

始于有作人不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823135.html

上一篇:写字的教育意义
下一篇:混龄班的理由:家长会
收藏 IP: 74.63.71.*| 热度|

6 罗汉江 李斐 李宇斌 胡努春 XuexingLu erdo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