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斩断奥数培训的两个利益链条

已有 6833 次阅读 2011-3-20 17:32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升初, 奥数, 奥数培训, 学而思, 杨东平

斩断奥数培训的两个利益链条

王永晖


奥数培训中有两个利益链条:

1. 升学考试,尤其是小升初跟奥数类成绩挂钩。

2. 商业培训,奥数培训跟高额的商业性学费挂钩。

我们这篇文章,是要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奥数培训中的问题,把它其中的机理,尽量地分析清楚。这就跟一个大夫动外科手术一样,如果对病人的生理结构不懂,乱开刀子,即使初衷是好的,恐怕效果上比病人不开刀子动手术还要坏。

我们在用词上,跟社会流行的批判文章也不一样,批评的是“奥数培训”,而不是“奥数”,后者是国际组织的专属活动,国内很多奥数培训,乃至奥数类竞赛,并不归这个组织管辖,把帐都算到一个专有名词“奥数”上,属于概念糊涂,定义不清,不过为了照顾已经形成的习惯,我们就用“奥数培训”这四个字,意思也大致不差。

升学考试,跟奥数类成绩挂钩,归根结底,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设置产生的,我们把学校分成重点校,三六九等,这些学校,力争上游,就自然更愿意在入学选拔上挑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这跟家长们的望子成龙的心情,形成一对力偶,力偶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自然造成奥数培训和奥数类竞赛的热门社会需求。

朱永新老师(民进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在教育领域有不少真知灼见的好文,(我看到的文采和意思最好的是那篇关于师范生的)。最近发文,希望我们国家借鉴日本教育界的做法,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校制度”:

“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从而“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这是治本之法,只要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重点校间还都有不同的级别,自然就存在“考试选拔”的原始动力,数学这种课程,是最适合考试选拔的人类知识,份量硬、内容足,各校把“招”使在这方面,不是知识本身的错。
   
学校最根本的资源是师资,如果实行师资轮校制度,尤其是校长和优秀教师的轮校制度,那就相当于釜底抽薪,无所谓存在重点校之称了,教育平衡化之后,就会大大地弱化考试选拔的原始动力,这种动力,弱化了以后,有还是会有的,尤其是在中国人社会里,这个问题,如何认识,一会儿再回来说。

朱永新的这个提议,好像已经提交给政协还是人大讨论,我忘了链接地址,就不查了,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该做的正事。

我这里,提出一个附加动议,希望能帮助把朱永新的这个想法完善。

先不讲道理,先讲这个动议是什么怎么做,再讲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

动议:实行校长和师资的轮校制度时,必须配套跨校级别的资优生选修课制度。

跨校级别的资优生选修课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已经广泛使用,一般叫做Talented Program。我自己就知道,当今的好几位数学家,当年是得益于这种项目,如大名鼎鼎的陶哲轩。不少海外华人,在给国内介绍自己孩子的教育时,也屡屡提及这一制度。

很多孩子,在数学上有天赋,那么就专门建一个选修课,让这些孩子来上,但是,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还是跟别的普通孩子一样,那么还是跟普通孩子一样上其他方面的课程,不像国内,重点校内还要建重点班,把某方面具有天赋(主要是数理)的孩子聚在一起。

这种思路,影响很深,不少大学,理应更具智识和判断力,但仍然沿用这条思路,在大学里开建“重点班”,名字上或者叫少年班,或者叫元培班,不一而足,纷纷建起,作为本校的品牌工程。

国外大学,乃至中学,没有这么搞的,他们有选修课制度,足矣了。

天才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宽谱化”,方能保证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稳定度。

作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我们一定要让未来的"精英",从小就跟普通人在一起,拥有普通人的感觉。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如果脱离了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缺少"平常心",其实是教育的失败,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巨大的威胁。

"天才",可能仅仅是只在某一方面具有超人的天赋和使命感,我们就在这方面为他们提供机会,不能让其潜力埋没,但是其它方面,还是得跟普通人在一起。

宽谱化的精英教育/天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将具有更大的稳定度,不会某个参数发生了一点点变化,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导致人生巨变,影响一辈子的前途。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那种Talented Program(资优生选修课)会更为合适、更为优异,这种教育项目,往往是跨校的,很多学校主动给这个项目提供生源,不同学校的学生凑在一起来上,课上完再回原来学校。

当然,美国的校车制度是其中的一个物质保障,中国的校车制度,也正在建设阶段,教育改革,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跨学科合作。

现在回来说中国,我们为什么要给这个“轮校”制度,进行配套工程。不少中国重点校的校长们,私下里是反对这个“轮校制度”的,他们的反对,是有相当多的合理因素的,我们不能为了改革,把他们的合理因素也一盆水倒掉。

培养一个优秀师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一个团队能够凝聚起来,建设出一个好学校,也是一个极为不容易的事情,现在,一个“轮校”制度,就把他们这么多年的付出全打散了,是为不美。

“轮校制度”的大方向是对的,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既满足大方向,又照顾到教师团队建设的稳定性,那就是跨校区的资优生选修课项目,用这种教育项目作为“胶水”,把那些优秀师资仍然粘在一起,形成人才梯队,即使不在一个学校里,这样的团队因为有一个具体的教育项目,具体的教学课程,仍然能够保持住稳定性。

也就是说,施行资优生选修课项目时,不仅学生到课堂上来,参与这个项目的老师们,即使不是该节课的主讲,也会每堂课都来,或者直接听课,或者在旁边另外的教室举行教学研讨,为后继课程提供子弹,准备材料。

这样,我们的动议,就初见端倪,就是没有重点校,也没有重点班,但是,仍会面向那些天赋较高的孩子实行精深教育,哪个地方天赋高,就开哪方面的选修课。

这些选修课,也不必固定在某个学校,可以在项目组老师们所在的学校之间轮驻。

教师进修项目,现在已经在搞,比如北京的小学教师,每两周要聚在一起,进行一个上午的学习,不过,实践中会有些效果问题,比如,聚在一起时人数太多,两三百人听讲座,很难在精深层次发展。

精英教育,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需求,本人这里不做过多讲解,大家可以参看我以前的文档


追求卓越,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小孩子们未受过人生风雨的侵蚀,往往在这方面更是元气具足。

现在奥数热潮和英语热潮很厉害,家长们趋之若鹜,我们对群众热情,对于普通老百姓的自觉选择,要有充分的判断。普通老百姓的这种热情,我们都知道,并非来自于理性的思考,但是我发现很多教育界的高端人士,会容易忽视老百姓的无意识、潜意识能量中的合理性。

老百姓为什么会把学习热情,集中在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上,这种社会性集体选择,在我看来,真是我们中国百年历史被别人“打”出来的,打疼了就知道该学什么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教训,让老百姓们无意识地采取了行动,要让自己的下一代,把数学和英语学好。

如果仅仅以为升学挂钩,就能把这么多中国老百姓忽悠起来,那是小看了他们,关键是学好这两门知识,是家长们对中国百年历史教训的下意识反应。

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明沉淀,中华民族很久以来就有着巨大的教育热情,这种热情,其实并不是当代每一个民族都具有的,甚至应该说,是大多数民族不具有的,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令其他民族尊敬的核心所在。

别的国家,都是要发钱给国民,要诱惑着他们把孩子送去多读书。我们中华民族倒好,家长们自己心甘情愿地费大钱,花大力,要把孩子培养好,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将来还不是为国家贡献,现代社会就是这样,父母们能捞多少好。

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所以,我们对于这种教育热情,重要的不是打压,而是建设好一个良性的能量灌溉网络,引导好家长们的教育热情。很多中国人,旅居海外,一样是保持住这么高的教育热情,一样是把孩子送到各种课外培训班,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就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系统,能够把家长们的教育热情,传输到比较好的管道上。

本文之所以动笔,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以助朱永新的提案一臂之力。

“轮校”制度,必须配合“资优选修课”制度,请注意,我用的连接词是“必须”,也就是说,不这么做的话,教育改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热情的能量管道中的堵塞点。

我用一个类似的例子来举证之,是大学实行的学分制(很多国外高中现在也在用),学分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就是很多课程算作选修课,每个课程及其成绩,算作学分,加在一起,总学分够就可毕业,而不是一定要每个课程都学。

本义是好的,就是要给学生们多元化的选择权,促进他们自由地、个性化的成长。实践中却发现,学生们在学分制之下,为了多挣学分、快挣学分,都去选那些相对容易的课了,那些精深级别的课程,反而少有人选,很明显地影响了毕业人才的质量。

学分制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实行学分制,就必须配套一个荣誉学分制度,荣誉学分是总学分的一个子集,专门针对那些精深的课程,普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荣誉学分,而那些颁授的优秀毕业生,则需要达到更高级别的荣誉学分。

一个示例,可参看我以前的博文Stanford大学数学系本科生课单简介当然中国大学一直到现在都未建立起这个制度。

一阴一阳,方为正理,有学分制,就必须配套荣誉学分制。同样的道理,施行“轮校”制度,就必须配套“资优选修课”制度,或者称“精深选修课”制度也行。

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完全可以理论现行,根据历史经验,预估效果,不用像美国当年初创“学分制”那样,等发现不良副作用之后,才在大方向是正确的前提下,建设配套工程。

朱永新提议的“择校”制度,是日本的,我动议配套的“资优选修课”制度,是美国的,都是有前例可循,有丰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如果我们认真做事,完全是可以择善而治,形成教育制度的后发优势。

第一个链条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大家看到,教育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有其中的复杂性在里面,说是“斩断”,其实里面有相当多的“道道”,这个“斩断”,动作上不能是屠宰场里那种极为粗暴的“砍”,那对杀伐式革命是够用的,但是,我们这篇文章花了那么大篇幅讨论,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提议的“斩断”,是手术刀似的精细操作,必须懂生理结构,按着生理结构来操刀,更何况,同样的生理结构分析,不同的外科医生有不同的医术,碰见庸医,反而“不做”比“做”好,需谨慎。

第二个链条,是奥数培训中的商业利益,北京的学而思,做奥数培训起家,去年已经在美国上市了,据讲,他们一个培训点一层的租金,就有每年几千万,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是中国数学会负责普及教育的高层,他讲,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我们数学家是根本插不进去的,那些商业化培训机构,也根本不愿意听我们这些数学家的教学意见。

实情如此,你们看看,现在除了国家最高级别的奥数比赛和冬令营培训,有哪一位知名数学家,去参和那些社会上的奥数培训,据我所知,一个也没有。

商业化培训机构,在教学上的最大弊端是,采用大容量授课的方式,那么难的题,在我看来,孩子能用一个学期做出来就非常不错了,这样的题却要在3个小时中讲出10道左右。知识是囫囵吞枣地灌下去了,美其名曰,虽然没学会,但是扩大了知识面,混个脸熟。


社会上现在批判奥数的言论很多,大多是从外在来讲,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来讲,其实,我这个子弹,力度更锐,因为是由我们数学界人士来批,是从内在上批的,商业化教育培训机构,并不能培育出真正的奥数冠军。

我的一位数论同事,王崧,获得了两届奥数金牌,他在科学时报的访谈中就点明,那些真正进入国家冬令营,拿得奥数金牌的学生,并不是商业化机构培训出来的。

他的这一观点,已经被我在数学界见到的许多实例验证,中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奥数金牌获得者,走上数学研究之路,所以从他们的言谈接触里,可以大致判断王崧说的不错,但是具体的资料,应该由中国数学会专门统计一下,告诉社会,包括那些知名商业化教育机构的统计资料。

其实国外的奥数培训,大多都是不收钱的,我的匈牙利数学同事告诉我,他们就是如此,由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志愿来做,要知道,匈牙利数学竞赛也是历史悠久非常有名的,经常能从著名科学家传记上看到里面的趣闻。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奥数培训的公益机制,要提倡“不收钱”呢?

第一个原因是,你收了钱了,那些好的数学家们,反而不来主持奥数培训,避之唯恐不及,害怕毁了自己在数学界的声誉,让别人以为自己在里面拿了多少好处。

第二个原因是,商业化,只要交了钱,学生就能上“精深”课程,其实,很多学生的基础尚未打牢,这么做对他们来说,只能是有害无益,但是普通家长们有盲目性,哪能懂这么多啊,既然你开了班,交钱就能上,那我就“交”吧。

奥数培训,变成公益机制之后,“不收钱”了,师资和学生的水平反而能得到提高,这是教育领域的特有规律。那么,培训总要花点“钱”,“钱”从哪来呢,从国家和公益性基金会来,其实没多少,不就是一个教师津贴吗,顶多再加几个助教的,教室都是现成的,全中国周末有那么多空教室,只要用于公益,就有理由不用花钱。

我们在批判奥数培训的时候,不是要打死它,让中国社会不闻奥数之声,恐怕那样做只会让我们中华民族退后百年,回到清朝那种自高自大不自知的封建状态。(这实际上是教育领域纲领性原则的第一条,少用否定性思维,多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权)

国家应该对奥数培训负起责任,参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应做法Talented Program,拨给奥数培训一定的经费,由我们前面述及的跨校级别的资优课程项目组来做,这些个项目组一旦成型,自然还可以吸引当地的数学家们加入,帮忙和指导。

国内的一些公益基金会的领导人物,如杨东平老师是对奥数批判最多的,教育领域中另一个纲领性原则是,不仅要告诉学生这样做“错”的,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什么样是对的,光有批判,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杨东平老师对奥数这么关注,那不妨就利用自己的基金会,资助和组织良善的“奥数培训计划”,形成范例,造成先行贡献,供国家政策的后继制定参考。

这么来说,我们的建议,岂不是封死了学而思、新东方这种商业化教育培训机构的路吗,有那么多不花钱的培训,而且师资还更好,岂不没有人去学而思、新东方这种地方了。

道理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会是在各种力量冲击中进行的,我们这篇文章,本身也是在呼吁潜藏于学术界的力量出水。

学而思、新东方,有了公益性培训机构,作为竞争参照物,就必然要反思他们的教学方法,改进到更为良善的地步。

商业化培训机构,不可能死掉,一是这方面的立法应该是很困难,如果是那么容易的话,杨东平和朱永新发一个议案,要求撤销学而思和新东方的教育培训资质,不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有巨大的教育热情,即使展望将来,也不可能完全由公益性机构来覆盖。

更何况,商业机构和公益机构,正好可以形成一个竞争对手,互相促进。

商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持人中,也不能说没有真的关注教育,愿意尊重教学规律的人士,只不过家长交了钱,如果像我提倡的那样,一个学期只讲两道题,家长们就不答应,恐怕一节课只讲一道题,家长们都会觉得亏了呢。

公益性机构,正好形成竞争性力量,让家长们认识到教育规律,这样来说,公益机构和商业机构,可以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上,互为先锋。

商业性机构,往往胆子大,那些最新潮的的教育探索,其实应该是他们来做。公益机构,邀请的都是教育界学术界正规人士,往往相对保守,喜欢使用较为传统、效果稳定的法门,等商业化机构探索好了之后,再采纳那些新潮做法也不迟。

所以,对于商业性教育培训机构,我们本来就不必关它们的门,也不必扣他们的重税,那些税收了,还不是转嫁给家长们来交,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都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不应该这样做。

所以总结一下,第二个链条的斩断,其实是“不斩之斩”,本质上还是要靠第一个链条的建设,不过作为行文方便,我们另做一段而已。


我跟杨东平和朱永新两位老师,在出身背景上有所不同,本人就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自己水平虽然低微,但是,一者比起不学数学的人来说,还是会知道更多的数学研究和教育的内在规律,二者,多年参加高级别的数学研讨班,从那些数学高手们的亲身示范中,还是得到了不少渲染和感受。

所以不揣浅陋,设计如此,以助关注奥数培训的人士雅兴,尤其是杨东平和朱永新两位老师。


奥数之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424519.html

上一篇:匈牙利布达佩斯华德福学校访谈记录
下一篇:硕士生阶段的求学目标(数学系与师范大学)
收藏 IP: 89.134.194.*| 热度|

3 武夷山 迟菲 蒋迅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