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已有 10998 次阅读 2010-6-6 21:28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学, 九九表, 奥数, 小学数学, 乘法表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2828
王永晖

去年科学网的一位博主,写了篇博文

请不要让孩子象背唐诗一样背九九乘法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860


当时对这位博主还不是很了解,将其论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很认真地回复了。不过,不知何故,现在他的原文已经隐藏,下面是我当时的回帖:

----------------------讨论贴阅读分割线------------------------------------------------------------------------------------------------

『该博主:所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发发敢断言,您是不太善于创新的。』

你是有心搞教育的,所以正好可以理论一下。

上面引用的你那种说话方法,本身不应该是搞教育的人说出来的话。何也,违背了一个基本的规则,不要将“冲突”范围扩大化(当然我们这里的冲突是理性方面的,这里的扩大方式是将局部问题抽象为个人的性格判断,即教育者最好不要将局部事例扩大到一个更大的抽象范围)。

呵呵,我来一句要摘你招牌的话,最后你回一句对人的判断,可说,两个人都犯了这个规则。都是从某些局部事例出发,以已之意,来推断别人的抽象个性。这种上纲上线,其实与教育研究不合。很多老师会犯这种错误,对小孩子的一些事情一些局部表现,就上纲上线,扩大其抽象范围,往往其原因只在这些老师的水平只是半桶水而已,而不在于那些年轻孩子,所以不管老师是半桶水还是整桶水,最好都不要对学生,对其他人,使用这种抽象扩大式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科学界人士往往容易犯,因为它在科学研究方面是有益的,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即使错了,也是进步。但是在教育领域,则最好不使用这种思维和说话方式。

好了,现在说具体问题:

1. 说实在的,谁都知道学数学,一定要自己做出题来,重现这种自我发现的过程,这是没错的。在《我要做数学家》这本传记里,Halmos介绍过,在美国,是Moore最早开始提倡的这种教学法的,当初只是给大学精英学生使用(二战前),到了现在,在美国中学数学课堂上已经是薇为风气。据一个美国中学介绍,他们在90分钟一节课内,必须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做题发现。否则该老师是要被校长辞退的。

即使如此,但是:

  a. 就是数学家自己,也没人能自己把本领域的所有定理重新证一遍,实际上这里面是有学问的,所谓一个学派的奥秘,也在这里。中国数学上不去的原因,也在于国内还未形成真正的学派。

  b. 当然上点,跟博主的不矛盾,我只是引个题。那么,我在前面讲的,是提出一些问题,希望楼主能释疑

    i. 心算能力对学数学重要不重要,九九表,只不过是个表象,你把它归于记忆能力,但是为什么我不能把它归于心算能力,你家孩子只能在纸上写九九表,不能心算出九九表。我就换了个名词,将记忆换为心算,看你回答否,可惜未。

      ii. 数学史,数学家传记,当然是从事数学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所以问问你,你的研究有多少是参考了这些材料的。并不是要你拿自己孩子跟那些数学天才比。这是很浅显的做科研方法,创新的必要条件,一定是要参考前人,尤其是前面领袖人物的工作,自己在那不参考,瞎想,名曰“创新首创”,名词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不对。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我认为你错,请勿使用“扩大范围”,我还只是问,并未对你的方法否定,只是问惑,这是有相当大区别的。

   iii. 记忆,心算,推理,对于数学应该都是重要的,但是它们在孩子的发育上,时间上是有不同敏感期的。我的问惑是,6岁的孩子,进入了数学推理的敏感期吗,现实的答案是对于某些数学天才,这完全是可能的,如UCLA的Terence Tao,Stanford的Akshay Venkatesh,都属于少年早熟之人(前者2、3岁就开始教别的孩子算术,7岁会编程,13岁获奥数金牌,应该问问他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发掘了他们的本能态,还是他们本就是天上的星星下凡,或者二者皆有之)。


    这样,自然就表达出我的观点,如果孩子自发进入数学推理敏感期,引导他做这些事,当然没错。所以前面发言问问你,你的孩子是不是进入此敏感期了,看你所说,你的孩子应该也很不错,但跟我理解的有些不同,数学上这种理解,往往是顿悟,不需要是那么长时间,往往一天之内就可完成。这既是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有些数学家传记上的白纸黑字,比如还是那本《我要做数学家》里的一些例子。还是说我吧,那个例子年纪已经是大学生了,我当年到了5岁还不会数数,数不过3,好在那时候大家都在闹革命,没把心思放在小孩的教育上,由着我迟钝。但是就在一天下午,自己一个人,用一根扁担、一堆沙子,一本带页码的小人书,学会了数数,而且一经学会,就所有的数都会数。这大概让博主讲,就叫做"发现式"学习,老一辈称作“顿悟”,哪个名词,各人各取其所好,名词而已。但是后一个名词,包含了前一个名词缺少的信息,即这个过程,其实费时不长。

    所以我的经验,跟你的经验不同,于是多问几句,想弄清楚你在这个较长过程中起的作用。你所答较简,但基本上可以看出,你的小孩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历时颇长,不管其是否真正进入数学推理敏感期,说明已经很不简单了。

c. Jiang兄引用王财贵的方法,跟博主理论,

   i. 其实九九表是心算能力的一部分,你曰记忆,我曰心算,一个名词换一个名词(看明白我想说什么意思没有)。这点刚才已经提过,这里再强调一下,很多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用个名词来做见知障。记忆现象并不简单,心算能力也不简单,博主的孩子现在只会笔算九九表,不会心算九九表,更别说印度人传统那种30以内乘法级别(美国体系的乘法表是12以内的,博主言美国学生不背乘法表,即使对于现在的很多美国学生实际上也并不成立)。这就引起我的问惑,博主就能自信自己的孩子,在将来数学发展上会比心算能力强的孩子水平高,但是我怎么看数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很多人物都是具有非常强的心算能力的,心算能力拙劣的数学家也出现过个别的,有,很少。

  ii.  王财贵那种让孩童背诵经典的做法,跟背九九表并不同,数学记忆,跟文科记忆,背文章背英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对于王财贵南怀瑾倡导的幼童背经典的方法,我也表示怀疑。这一点,薛涌在其博客上也做了些讨论,大家可去看看,大意是,孩童有更多的重要事情去做。当然,真正实行了王财贵南怀瑾方法的家长更有发言权。

2. 至于博主“本能态的开发时间是0~6个月,最多可到9个月,以后便不可能再进行了。”,我倒是很感兴趣,现在一般把这种叫做敏感期,也确实是有些基本的能力教育,在0~9个月可以做,但过了那个时间,小孩就没兴趣不配合了。长大了,十几岁以后也许会重新能配合去做,但跟婴儿敏感期时做,就差别非常大了。

    看了你“本能态”分类中的介绍文章,好像确实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些能力教育。这个,我倒是结合自己小孩,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几个能力,属于你所说的“开发时间是0~6个月,最多可到9个月,以后便不可能再进行了。” 但是如果你的本能态跟我的有所重复,就别在我面前说什么“首创”二字,我可不是学你的。如果你的本能态中没有我说的那些,想借用,也可以,但也别说我首创,我还真不稀罕做什么“创新性”人才,注重引用和对前人历史的承认,这是起码的学术规范,开始研究之初得如此,发表成果之时更得如此。


     不过“敏感期”这个词,确实跟博主自创首创的“本能态”词(本能这个词,已经有之,博主多加了个态),还不完全相同。 (注意,我的用语是我暂且可以承认这个词是博主自创或曰首创,但是这个词背后的那些道理和做法,则未必,很可能有些在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有了,不过博主若能将其发扬光大,虽不算首创,但也是其功甚伟的,呵呵估计博主会喜欢我这么讲,一般喜欢“首创”这些词的人,对“其功甚伟”这些词都是笑纳的,调侃,莫怪。)

 敏感期这个词,面向的范围会更广一些,虽然包含了在某个时间,孩子必须经受这些训练,否则将来在这些方面就会能力不足甚至没有,没有这种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如狼孩之说话问题等等。除这种“本能态”问题外,敏感期看来还包含了一些,即在这些时间段加强训练,则效果更好的意思。如走路有走路的敏感期,早了、晚了虽不至于让小孩长大后不会走路,但终归在一些方面会有影响的,如走路敏感期训练不够,过了那个时间,小孩虽是会走路了,但容易犯懒容易希望大人抱。

至于数学推理方面、心算方面道理亦然。一般来讲,心算敏感期应比推理敏感期来得早些,若是在他本来心算敏感期的时候,去做推理敏感期的事。那过了这个敏感期,估计心算能力要想再建好就难了,数学能力会不会因此打折扣,是可以有相当理由去问问这个惑的。

其实这些问惑,博主只回答了(1.b.iii)中一点点,其他问惑均未触及,就急急忙忙想对别人的“创新能力”做个论断。这不是一个教育者所应为,一是不够谨慎,二是违反了我前面所述的,切勿扩大冲突的(抽象)范围这一文明规则。

至于你的招牌,能不能挂住,是你自己的事,我只是开玩笑,起码“首创”那样的字眼,我这种非创新性人才是从来不用的,名词尔,不挂碍。


--------------------------------------------------------------------------------------
其他不用回复太多,大家分歧不大,只说一点

“本能态不是指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属于后天性习得的东西,不能归入本能态里面。本能态讲的是人在无意识形态下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力量,不需要经过大脑而产生的那种能量。”

数学是不是人的一种本能,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问题,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孩童是有先天的数学概念的,但这种数学先天本能,倒底在孩子身上有多少,我还不晓得最新的研究状况。

所以,博主此处的说法“本能态不是指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属于后天性习得的东西”,是有问题的。如果往往以有问题的观念指导实践,实践也许可能会有成功,但不会长久。

正如,我把背九九表换了个名词,变成心算,博主就表示赞同了。其实,只不过是名字转换而已,背后的实践是一致的,因为博主自己在前贴中说小孩只会笔写不会 心算,所以我才问惑,至于博主后来又在回言中说小孩会心算,这个心算和背九九表,不就是名词不同吗,你作为大人,站在小孩子脑子外面,怎么判断他是在背还 是在推,大脑的复杂现象,其可以用简单的一两个汉语名词来区分。

至于博主建议,先不要背九九表,先让孩子去推出来,再心算。这个观点,还是需要置惑,主要还是在敏感期问题。不要在心算敏感期,用推理敏感期来替代。

当然,是有些天才,很早就进入数学成熟期的。博主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在数学推理上,坚持几个月,是值得介绍一下经验的。


博主可能没接我的话,我只好再自己接自己说一下,就是数学是不是人的本能,答案由心理学家肯定,但倒底达到多大程度,态是如何,则应该尚属未知。
以此观点,数学何尝不需要“本能态”的训练。数学家也是有本能,这种本能常人往往是没有的。我经常给大一学生举个例子,把粉笔从粉笔盒扔出来,问,教室里 其它东西是不是不变的,这就是常人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本能,但若把这种本能带到数学世界中,则会经常因此发生错误。一个符号变了,可能很远的地方的另外一 些符号会跟着变,大一新生还是常人本能,把符号当作那根粉笔一样,其它地方不管。

所以,博主可以把自己小孩的算术实践仔细写写,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只按博主的理解,发展小孩的数学推理能力,会不会掩盖住他的数学直觉能力,数学本能,当 然后者定义也不是特别清楚。博主写完,我可凑热闹贡献一个我设计的算术方案,既针对推理,又针对本能。没实践过,只是自己瞎想出来的,不过可提供给博主这 些热心探索、胆大敢为的同好试验。

--------------------------------------------------------------------------------------
要不要背九九表这件事情,反映了大家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对记忆的应用态度。

但是实际上,记忆和推理只不过是个名词,其背后的大脑运作相当复杂,具体到数学,数学的记忆,跟英语的记忆或文科背唐诗的记忆相同吗。如果不同,其不同点在哪里。所以博主此文的标题,即是为此的一个规避,不过文中并未述及此问题。

我把记忆这个词换成心算这个词,博主的态度就立刻变了,其实对于数学来讲,二者真有特别大的区别吗。

再换一个现象来讲,就是上数学课时,研讲者要不要“脱稿”讲课?所以,其实不用谈什么概念,记忆、推理之类,那其实都是虚的,名词尔。一个简单的问题,研讲者要不要“脱稿”讲课?我也不管你什么记忆出来脱稿,还是推理出来脱稿,我就问,你要不要“脱稿”讲课。

所以,在我的经验,要背九九表,就跟我们上课或自己复习数学时最好“脱稿”一样,确实是该做的事情。

---------------------讨论贴结束分割线-------------------------------------------------------------------------------------------------------

最近接触到华德福教学理念,感觉其中确实有学习的地方。传统上,教育上把数学归类于智育,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数学跟德育、体育也做了联系,做了个交集。比如,数学和体育的一个交集,即在背乘法表中有体现。其实现方法可能多种,这里只述一个,现在流行“拍手功”,华德福的方法非常类似,只不过在拍手的时候,要求随拍手节奏,同时背乘法表,念

1,2,3,4,5,6,7,8,9, 2,4,6,8,10,12,14,16,18,3,6,9,12,15,18,21,24,27,30,....

很明显,为了念诵方便,将中国传统上的 2×1=2, 2×2=4 中等号前面的内容都省略了。




关于数学跟德育的交集,其实早已经被很多西方政治家认识到,蔡天新老师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讲了几个例证,如林肯年轻时做律师工作之余的自我数学锻炼。这种中外政治家修养上的差距,被不止一个中国数学家认识到。

华德福在小学阶段,数学和德育如何取交集,我接触的还浅,不过感觉它们的做法,跟格式塔心理学很有关系。试想,一个内心达到“完形”的人,德性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具体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发给孩子们几个围棋子,让他们摆。想想看,3个棋子,在一个画好的圆线上摆,最终会被摆成什么样?如果放在一张白纸上摆呢,3个棋子又有多少种摆法,6个棋子呢?

这怎么就跟“德育”有关了呢? 不说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比较大众少知的理论了,说一下孙瑞雪在家庭教育上的一个体悟,将“爸爸”,“妈妈”,“孩子”这三个词,分别写到三个象棋子上,然后让家庭成员摆,每个人按自己内心的喜好摆。不同的摆法,确实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家庭心理认知,有些认知可能是存在问题,需要去解决的。

这种“点位”的思想应用,即使到了成年,科研、政治、商业,也均能用得上,所以,值得将其加入到以人类思想史“删繁就简”之后的教育体系中去,人类思想实在是太多了,将什么加入到教育体系中去,必须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不能自己都讲不清楚道理,只图表演性,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忌。

当然,在这种思想下,数学和“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相交,作用于德育,应该还可以有另外的实现方式,毕竟华德福教学方法是在1920s年代由Steiner制定的,有一些东西,是他一百年前难以想象得到的。

譬如说,俄罗斯方块,这种电子游戏,已经被证明了对人类的巨大吸引力,其本质来说,也是上述类似思想的实现。何也,现在不想3个棋子,而是想国外那种方格型作业纸,问,将连着的3 个小方格剪下来,有多少种减法,4个,5个,6个呢?

俄罗斯方块,就是这样,只不过,它只取了其中5种小方格组合方式(只取4个连着的小方块),分左右不同,又变成7种,正好对应7种颜色,参 Wiki 。

华德福教育和其他儿童教育理论,都不太提倡儿童过早地接触电子游戏,但是,对“剪纸”却是非常提倡的,我儿子现就读的华德福幼儿园,就很鼓励孩子们剪点东西,可能普通公立幼儿园会因为剪刀的安全性问题,不敢让孩子们动手,但回到家,在家长帮助下,应该没问题。

所以,完全可以让孩子,做这种“俄罗斯方块”的剪纸游戏,先“剪”后“粘”,先“分割-----整体到局部”,再“整合-----局部到整体”,比俄罗斯方块的电子游戏还多半个过程--“剪”。在这整个过程中,其实锻炼的不止是智力,更是人心中对“完形”之德的经验。


附注:现在国内的一些民间教育家和家长们,准备攒出华德福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通过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感觉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家,也对此感兴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332828.html

上一篇: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下一篇:用萨提亚心理学看数学学习动力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