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升初选拔的增量式改革方法
王永晖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增量式改革,比较务实,从而有今天的硕果。
教育改革方面,恐怕仍然应该使用这种比较务实的增量式改革的思路。
最近由朋友圈,读到这篇文章
文章里说到的书,应该是这本《拼娃——学霸世家谈教育》
小升初,现在是不准有公开的、统一的考试。其原因可能有种种,那篇文章进行了一些揣测。我们不用管那些揣测,我们不可能把教育改革的基础,定位为理想社会,我接触过一些老师,他们对待教育的态度,总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但是,教育改革并不能等到这些批评的事情都解决了,才开始启动。所以,大家可以做的是增量式改革,是建设。
这里,我简要说到一个小升初选拔的增量式改革的想法,大家先看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0.01)^{1/3}≈21.5%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进行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拔,选出1%的学生,形成国家法定的精英班级/精英学校的话,其实,我们每一个层次的考试,选拔率并不太低,总共三次考试,每次的考试选拔率可以达到21.5%.
第一次考试,里面实际上分为两大因子,一大因子,就是由该地区教育局所组织的小学生水平考试,所有的小学生都必须参加,考试内容为最基础的、普通难度的水平考试。
另一大因子,是学生所在学校,所给出的学生校内成绩排名单,这个数据,可以在地区水平考试之前就提交给教育局保存,以使得两个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然后由统计学家发明的算法,结合两大因子进行排序,普通的想法就是算平均分,但是,还可能存在更好的排名算法,需要统计学家构思来制定。这些细节,就不是本文有能力探讨的,需要专门形成团队研究。
本文肯定在很多方面不成熟,需要一批人进行头脑风暴,互相攻击,才能优化出最终的方案。
第一次考试选拔出的21.5%学生,指的是每个学校的21.5%,不进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这样的好处是,促使好学生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小学之中,群众用脚投票,是最真实的,而国家需要设定机制,引导家长们的教育热情。
第二次考试,为地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生精英考试,但也是书面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就只是各个学校选拔上来的那些21.5%的学生,其他学生就不用来考了,免得看见那些难题心理承受不了。
其他学科我不是太懂,数学学科方面,怎样进行小学生层面的精英考试,现在慢慢有了可以落实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尤其是新加坡的方法,他们的小升初的数学考试题目,我觉得有相当大的合理性,最近刚托人捎回一本考试真题书,这些在新加坡都是公开出版的,也给当地群众一个透明化、公开化的考试形象。
另一方面,数学题,尤其是小学数学题,即使不用像小学奥数那样出的很难,仍然是可以把学生分层的,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的智力确实是有不同的,小学数学题,可以跟智力测试相结合,即使出的小学数学题的难度并不高,但因为采用了智力测试的形式和思路,就仍然可以把学生分层出来。
当然,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在后继学习中,真的很有能力,是不是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以及各个行业的精神领袖,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但关键是,要让这些考试,地区水平考试,地区精英考试,公开化,透明化,学术化,从而具有迭代式进步的机制。
至于校内成绩因子,应该允许各个学校自己决定,授予各个学校充分大的自主权。如果真发生了腐败案例,那就逐案处理,不能因噎废食,取消各个学校在第一次考试中的校内因子,和下面第三次考试中的精英学校的考试选材方法的自主权。
第三次考试,前两次考试,将会贡献出4.6%的精英学生,这已经接近于其他西方国家对于精英学生的人口比例的设定了。但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国家支持的公立精英班级/精英学校,可以只针对1%的学生。
其他学生的精英教育问题,可以留给私立学校以及其他普通公立学校来解决。 一定要强调的是,公立教育,一定不能脱离精英教育,公立系统搞精英教育,是社会的海底针,定海神针。
这参加考试的4.6%的学生,就不再是按照学校进行均匀分布的了。可能有些小学,贡献的多一些,有些小学贡献的少一些。这样反过来可以帮助地区教育局了解各个小学的教学情况,现在没有公开、统一的小升初考试,反而容易在这些信息上模糊性强,靠主观感觉来定位。
第三次考试,就不再由地区教育局来出题,地区教育局所负责的,只是确定有哪几个学校,具有招收精英班级的权力。具体的考试,到底笔试如何,面试如何进行,可由具体的负责学校来出题,每个学校有名额限制,加起来共计为该年级学龄人口的1%。
各个精英学校/精英班级,从应考的4.6%学生中,选出心仪的学生,双向选择之后,进行未来培养,那么在每年选拔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积累经验,逐渐优化自己的考试办法,并且这些办法,最终会刺激到第二次考试,地区精英考试,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这篇文章说完上述考试方法之后,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机制,就是相关部门对这些精英学校/精英班级的管控,形成退出机制。
这是我的博客上一直以来的想法。希望能够做到“公平”和“减负”,这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容易做到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不治众”。
如果能够形成国家级的精英班级/精英学校,额定生员为学龄人口的1%,那么相关部门就有了一个使自己权力下达的落脚点,因为可以使用授权与退出机制了,“法不治众”的心理,在这个机制面前,彻底的破解了。
相关部门所需要做的是,真正在这个公立精英班级/精英学校里面,实现“减负”,把减负的大招,针对上这些选拔出来的好学生,聪明学生。
至于社会上的其他学生,他们的家庭,乃至学校,仍然使用那些衡水中学式的榨油式战法,那也就由他们吧。现实中,请问,哪个名校不是在使用榨油式战法呢?
我们要尊重现实,但是,我们也要呼吁相关部门真正实行管控能力,要管控这些公立精英班级/精英学校,真正做到“减负”,那些选拔上来的聪明学生,在“减负”的“紧箍咒”下,与社会上的其他学生竞争。
唯如此,才能让广大的中国家长们,相信减负,相信教学原理,成才规律。
这些减负紧箍咒,可以包括:学校每天有充分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共计至少两小时,每周有半天甚至一天的社会活动/徒步活动,每天的作业量,因学生而异,保证每个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可以达到早晨自然醒。
如果精英班级/精英学校,不真正遵守这些规则,就对其实行末尾淘汰,这些精英班级,人数极少,就容易监控,也容易针对性的管理。
教育是国策,小升初选拔的机制,不做则已,要做一定要到位,否则光有前面的考试,却没有后面的管控,更多的相应配套措施都没到位,如考试的公开化、透明化、学术化的迭代进化机制,如精英班级/精英学校在“减负”上面的一票退出的末尾淘汰机制。
精英教育,并不是少数人的教育,就我们的考试过程来看,牵动的人群是很广的,只不过到最后一级,才精简为1%学生。
中学阶段的精英教育,绝对不是只有这选拔上来的1%学生,而是相关部门可以严格监控的是这1%学生。至于其他学生,允许他们选择其他方式,如私立学校,以及如榨油式教学的传统公立学校。
国家可以严格监控的这1%学生,要作为减负大招,跟社会上的其他学生形成学习方法上的竞争关系,势必对整个社会的学习认识,有很大的改变作用,促进普通群众们真正认识到成才规律。
再者,每个小学都能通过考试得到反馈数据,分别是,第一次考试所对应的该校100%学生,包括学校自评和地区统考,两方面因素通过统计算法互相映照;第二次地区精英考试所对应的该校21.5%的学生;第三次入学班级考试对应的该地区4.6%的学生,以及最终的1%入选学生。
这种机制,不仅针对于中学精英班级/学校,促进它们形成各自的选拔方式,这对每个普通小学的教学也有拉动作用,每所小学都要贡献出21.5%的学生,参与第二轮考试,第二轮考试是不再分学校的,仅仅按照卷面考试成绩排名,那么每所小学最关心的就是21.5%中的那些边缘学生,怎么把他们挑出来,或者提前培养好,使得本学校在第二轮考试中的通过率,能够达到最大化,这也会促进每个小学的教学积极性,能够针对到21.5%层级的学生,这个比率,在教育实践中真是不低了,绝对是把整个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了。
我们要看的,不光是孩子上大学,上名校,关键是这些孩子在大一新生刚开始的时候,真正知道的是什么,真正懂的是什么,我有理由相信,这个情况并不乐观,请参看我前面博文中关于首师大本科生的分析。
虽然是一介老百姓,妄谈这些实在是有些可笑。不过呢,还是放出来,给大家瞅瞅,如果有朋自远方来,当不亦乐乎,大家可以慢慢形成一个头脑风暴的极小微信群,想法在这里:
讨论1. 「读者疑问:坦率地讲,我没有看懂。这选出来的百分之一实行素质教育,无论如何搞不过衡水式教学法的。再说,现在高考也实行了考试选拔,选出来的名校学生,不也是少数尖子生么?」
答复: 搞得过衡水式教学的,我有信心的。如果普通学生,还真是很难说。但是,百分之一这种挑出来的学生,是可以做到,既能学得好,又能玩得好的。
就像数学题,人和人之间差别太大,聪明人两分钟,甚至两秒钟就想出来,笨的两个小时也搞不清楚。所以,聪明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衡水方式,千里马反而不能用那个,用了反而不行,对于千里马来说,心情愉快是最重要的,只有身心健康才能高效率。
人和人之间,真正产生差距的是能力,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只是靠劳作时间来比较,是不可能有太大的差别的,顶多到1.5倍而已,但实际上人的能力上可以相差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这才是关键。
我这几年带几个小孩子学数学,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们设计了一些测试题,后来还将其上网弄成其他人也可以在线做的,见前面博文有链接,这些题的测试数据就说明了这种巨大倍数上的差异。这些网络测试卷还只是计算类的基本测试题,至于奥数级的难题,小孩子有个特点是,要么就不会,如果会的话,难题也是用很少的时间就想出来的。
请看这篇文章的案例,那个孩子没用衡水方式,才小学六年级就程度极高了。当然,他可能是万里挑一的水准,百里挑一虽然会差些,但仍然会很有竞争力。 自由地跑着学:中国式教育战略容易缺漏的认识之一
另外,现在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不是用一句素质教育就可以指代的,而是有更深入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相应配套的教学改革,简单的说来,学生的自主性一旦得以开发,学的会很多,很快。
只要百分之一级别的人才,进入国家法定的精英班级/精英学校的这个盘子,形成凝聚力,社会上的其他学生就很难跟他们竞争,所以这个时候,才需要特别强调,要给这些法定的精英班级,带上“紧箍咒”,让他们在“紧箍咒”下,与其他学生竞争,这样才赢得有意义。
如果家长对这个精英班教学方式没有信心,即使入选了,也允许他家孩子不上,就在传统的家长认可的榨油式中学也行。实际上,精英班级是由国家法定设立的,必然有国家相应的配套支持,是按照精英级班级的资源来配置的,即使在初创时期,真正愿意放弃的家长也不会多。家长用脚投票。最后用教学效果来说话。
普通群众们,光用大道理,是教育不过来的,必须做出事实,用事实来证明,家长才会接受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
讨论2. 「读者疑问:高考选拔和你这里的选拔有什么不同呢?高考之前,高中也是考试选拔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有好几个不同,确实这个方法可以考虑延续到高考,虽然本文只说到小升初。精英考试,跟普通高考有很大的区别,跟其做类比的,更恰当的应该是现在的自主招生。相比来说,我们设计的精英考试,有几个妙处:
a. 精英考试的第一级考试,只允许每个学校派出它的前21%的学生胜出,这样就促进了教育公平,使得优秀学生在机制上,有一个均匀分布到各个学校的趋势。
b. 相比于现在的高考自主招生来说,在各个学校的自主考试之前,有个该地区统一的精英级考试,既不同于普通级别的水平测试,也不同于现在各个自主招生所弄的奥数级测试。
考试,设计出好卷子,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各个学校的自主考试之前,是应该有一个该地区的统一精英考试,其好处是,各个学校其实很难把试卷出到非常科学的程度,这在过去已经得到了验证,各自为政,也很难有一个公平、透明、学术化的监察反馈机制。所以,自主考试不应该是不统考,而是统考的水平,由专家学者们来设计为精英级别,之后,各个学校在这个盘子里,跟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然后再采取各个学校积累的笔试/面试方法,就把握性大得多。
c. 分级考试,获得的数据量大,不同级别的数据,可以互相比较。比如,第二级的考试成绩,其中成绩比较优秀的,是不是更多地去到了哪几所名校,而有些新兴学校,是不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高成绩学生,从这些数据上就可以得到显现,并允许适当程度的弹性化,只要名校觉得这个学生的潜力非常大,即使这个学生在排名中靠后,但只要属于入选之列,该校也可以自主择生,选出那些真正特别的,这必然在概率上是很少的,不会对学校的入选学生总成绩排名有影响。
这些就是属于增量式改革的思路,我们不是直接去改革高考,高考分数都是要各校划分数线的,而精英级高考,单另弄出来,只要入选,就没有各校的分数线,大家在一个盘子里吃饭,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自由度更大,同时因为是增量式改革,又不影响已有的其他制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