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中国奥数天才的“坠落”,专家们怎么看? 精选

已有 23340 次阅读 2018-5-15 20:01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奥数天才的“坠落”,专家们怎么看?

王永晖


中国奥数天才的“坠落”,美国奥数总教练罗博深怎么看?


请先阅读完背景文章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 付云皓自白书


我之前也稍微回应过

付云皓的“坠落”呼唤大学:恢复和修正补考方式

不过因为着重点在那篇提案,里面有些点评的地方,专业人士很容易会意,而普通家长,不见得明白我在指什么,所以这里再稍作扩展,解释几句。


那篇文章里面,我就说,专家们看这件事情,大概来说,观点不会像普通网友们那样认同付云皓的自白书,罗博深这篇文章正好呼应了我的这个说法,这里我再闲聊几句。


一 关于电游


首先,标题里的专家,是指数学家或者跟数学相关度特别大的其他领域科学家,在国外,只要成为大学数学老师,有一些研究工作,就都可以称作数学家,而不一定要像高斯、欧拉、华罗庚、陈省身那么伟大,他们可以称作大师级数学家吧,我们这些人虽然工作要弱得多,毕竟还是有多年的探索经验在里面,中国老百姓可能认可数学工作者这个词,但我还是按照国际惯例,依然把大学数学系教师称作数学家吧。


其次,我们写这篇文章,不是想在付云皓伤口上揭疤。因为我发现,付云皓这件事情,对国内外学奥数的华人家长,影响都特别大。对于这些家长来说,如果孩子像付云皓那样,绝对是“坠落”,怎么看这件事情,不是光嘴上说说的,要感同身受,因而这件事情促使中国的奥数圈家长们进行了比平常更深刻的反思。


譬如,电子游戏这件事情,在罗博深的文章里给予了很大的篇幅,而在付云皓的自白书里,却仍然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我在微信上有个小群,里面家长的孩子都可谓是数学小天才,在对待电游这件事情上,有些家长是让孩子试过,但看到危害后就严厉禁止的,但也还有家长,是将信将疑,我积累了挺不错的一些资料,给家长看,还有超常教育的领袖级科学家施建农教授,也在那个群里,很重视那些小天才们的健康成长,也专门给那些家长说,绝对不要让孩子玩(娱乐类弱智型的)电游,原因如何如何。

关于网瘾的资料(diigo工具不断更新中)

这么有理有据的专家级判断,那两个家长们还是将信将疑。普通家长们看的是事实,你说再多的理论,听上去再合理,效力也远远比不上用生命历程书写的事实。


这次好了,付云皓报道一出来,我直接或间接认识的几位家长们看了报道之后,就立刻把孩子的电游给停了,非常坚决。我只能自嘲,家长们还是相信事实啊,不太相信我们这些专家。


但我还是接着说说吧,权当作闲聊。


二 人生的自我感知能力


我在上篇文章中说过,我因为付云皓写的3万字奥数战略的长文

想搞高中数学竞赛?强烈建议看看两届IMO金牌得主 付云皓 的这些文章

对他印象很好,那篇访谈文章本身也并没有改变我这个印象,只是觉得,他文章中批评的很多现象,原来也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并没有他原文中说的那么美化。


可是,看了他的自白书之后,感觉一下子有点掉下来。因为,付云皓在自白书里的语言组织,基本上还是国内那种中学教育出来的套路,政治正确而已,说的人激昂,听的人赞同,但没一个人真把它当回事,愿意言行一致去做的。


我们能感知到我们真实的自我么?


除了电子游戏,还会有其他原因么?会导致这些奥赛奖牌获得者们,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学不上去?


我们有时候开会或讨论班结束,吃饭闲聊的时候,因为有清华北大的数学系老师也在,他们曾经提到过,这个现象很常见,但原因倒底是什么,因为大家闲聊都很随意,也就没有深究。


至少有一点来说,对于付云皓当年,电子游戏肯定比数学基础课,更吸引他,也就是数分、高代,吸不住他,像这种学生,我们作为老师,说几句,看不管用,也就放弃了。


因为这是内心的追求,你没有,老师再多说无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的自我感知能力,自己喜欢的倒底是什么?真是电子游戏么?恐怕也不是。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进行高强度奥数训练?

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来说,就是高强度的中国式奥数训练方式,把这些孩子们榨干了,缺少内驱力,也缺少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了。


他们感受不到数分、高代的美,何谈往下走,本科数学,其实都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数学,这个水平都没弄过,更别说现代数学,真正的研究了。


付云皓在访谈文章中牵扯到张益唐,我在前文感到很不妥,认为他的思维水平还是不行,完全是没有自知之明,也没有知人之智。


倒底是什么水平呢,其实这个程度也就是中学水平,中国大多数普通家长,对数学家/科学家们的认识,恐怕也就是这样,所以,那么多网友,非常认同付云皓的自白书,也非常认同访谈文章中拿张益唐比。因此,我有必要再对此反驳几句。


这涉及到思维能力,如果连这些基本的常识都认识不清的话,我们国家的数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水涨才能船高。


张益唐在本科期间,一直是学业上的领军人物,他的同学们,一直非常佩服他,以至于在张益唐落魄的时候,那些同学们依然信任他的能力,想为他做点什么,最终,由葛力明出手相助。付云皓能做到么,估计付云皓很快就消耗掉了同学们对他的佩服,后面各自是路人了而已。


张益唐本人一直专心于科研,其本人结婚也晚,也没有要孩子,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搞科研,付云皓先是爱电游,现在结婚生子,想必有一大把杂事,能比么。


说实在的,其实张益唐落魄的时间段很短,因为有学弟葛力明的大义相助,张益唐在葛力明的大学,生活过的很稳定,中国网友们别觉得人家张益唐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美国的生活水平有多安逸,你们知道么,对于数学家来说,太绰绰有余了。


葛力明在讨论班上告诉我们,张益唐每周的教课课时,跟别的教授是一样的,我印象中是每周6课时,大概是这个量级,就不核实了,而且,张益唐每周会参加三次解析数论讨论班,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张益唐从来没有脱离科研状态,这是国内很多工科院校的年轻数学家们也比不上的。


这就是自我感知,知人之智。我们培养孩子,如果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完全有能力靠奥数去证明自己,但是,作为家长不能光盯着孩子的数学能力,还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具有足够的自我感知能力,不能光是数学好,孩子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  关于人生的决策能力


付云皓的决策能力,倒底有没有欠缺呢?估计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虽然他在前面的奥数战略分析里面,讲述的很好。但是,从访谈和他的回应自白书,在他人生的关键的几个阶段,似乎看来都有疑点。


他愿意在本科阶段玩电子游戏,这就相当于一种决策,这个决策,应该是建立于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当初的做法,有没有做过决策,决策有没有依据,在他的自白书里面,都没有涉及,其实是回避了最真实的自我。


付云皓的自白书,回复的也很仓促,第二天就发文了,文章中否定了访谈里面的一些细节性事实,但很难敲击访谈文章的核心思想,这些核心思想在罗博深的文章里面,也是被给予正面回应,深入考虑的,所以,我再做此文,也许会有益于社会上的更多家长吧。


付云皓在发表自白书之后,当时我认为他,「要么不接受采访,此其一,要么接受了采访之后,需要了解记者的想法,记者采访你,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为了捧你吧。最后,事情已经发生了,可以自己先冷静下来,想清楚,然后再咨询一下朋友们和人生导师的意见,什么样的回复是合适的,现在这种充充忙忙的回复,虽然大众挺欣赏,但是想必在我这样级别的专家眼里看,觉得不值。」


现在罗博深发文,也验证了我的这个说法。


家长们支持孩子们学奥数,是对的,只要孩子有那个聪明劲,就会越学越聪明的。不过,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精英教育的思维与创造力流程:(探索+决策+展示+检查优化)×协作

中国很多孩子,可能是为了急功近利,也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往往偷工省料,弱化甚至取消掉了前两个环节,探索和决策。而这两个环节,在博士阶段是最重要的。


博士阶段,跟之前的学习阶段,有非常大的不同,不再注重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写出研究性论文,自己要有创见,这就要有自己的判断。


什么能力,都是要从小就练的。即使是聪明的小天才们,如果不练,照样会在博士阶段,在这些能力上,输于正常发展的孩子们。


付云皓,以及北大清华老师们说的一些案例,其中的奖牌获得者们,输得更早,在本科阶段就学不上去了,可能出的问题,比这里说的还要大,可能是更严重的问题,缺能量了,在高强度奥数训练的文章里面已经解释,这里就不重复了。


愿赌服输,付云皓在自白书里老是想给自己找回面子,我觉得真没必要了。


孩子很聪明,我们就要给他更大的决策权,这个自我决策权,是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逐渐放大的。薛涌的著作《一岁就上常青藤》,内容很好,讲的就是这种注重讨论班(seminar)交流的通识教育。


奥数是专业教育,但是,学奥数的孩子不能光懂奥数,要有自我决策能力,才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用上,怎么来的就是靠通识教育。


我现在教自己孩子以及其他另外4个孩子,等他们长大了之后,他们要做重大的人生决策的时候,我以及他们的家长,肯定是帮不上他们忙的,真正要靠的是他们自己。因为,等他们长大的时候,我们的知识,乃至观念,都老化了,真正能做好决策的,恰恰是长大的了他们。


这在我们数学界,叫做培养数学上的成熟度,人生,又何不是如此。


想想看,现在很多家长们在为孩子高考后选大学专业,其实都是在那儿瞎决定,有依据么?我看,99.99%是在那儿瞎摸,跟抓阄区别不大,与其如此,还不如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具有决策能力,这样训练下来,孩子的决定,恐怕会比家长们英明不少。


四  关于人生挚友与导师


那篇人物访谈文章,作者的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把很多点都谈到了,我当时读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高手。后来才知道,是北大的大四学生,曾经的高考江苏省状元,也许正因为是年轻人,正因为有类似的亲身经历,才能把文章写的那么好吧。


其中,有一点非常关键,但是,普通人看了之后,却往往忽视。


付云皓又是那个被仰望的对象。在(班主任)杨建生的记忆中,这个前奥数明星就连讲话也带上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好像他说的什么都是对的,也未必能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


这一点,对于搞超常教育的老师们来说,非常重要!


其实,还是前面说的自我感知能力。不能光顾着学习,光顾着比别人高,作为领导者,要真正让别人服,靠的是什么呢。


罗博深在他的文章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搞奥数的孩子,因为不断的胜利,其中有的人,在本科生阶段,未必听得进老师和朋友们的话,这就是一种偏执了。


因为中小学学习的特点,学生们未必能够认识到导师的重要性,反正功劳都是自己的,如果自己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努力的话,怎么能够走到这么高的地位呢。


到了本科阶段,尤其是之后的博士阶段,导师的作用,大得普通人难以想象。


张益唐为什么当初会落魄,其中的故事可能不足为外人道,但就目前公开的报道来看,跟他在美国的博士导师很有关系,张益唐又为什么会走差了路,去找了这个做代数几何的导师呢,又是因为北大的老师,丁石孙,在张益唐要出国的时候,劝张益唐不要做解析数论了,解析数论没有前途了,已经死了,把他介绍给搞代数几何的这位台湾华人教授。


张益唐最后成名,还是靠的解析数论,导师水平不行,真是害人啊。张益唐本钱大,也被害得沉潜这么多年,走了很大的弯路。尊重前人的结果和引导,不是说偏听偏信,水平不行的导师,听了他的,肯定反受其害啊。


说穿了,还是决策能力,通识教育,就是让你形成思维能力,谁可以成为挚友,可以成为自己的导师。


要选择,或者去借鉴真正水平高的导师,张益唐最终成名的论文,吸收的是解析数论界的当代高手Iwaniec学派的那些工作,不是空中楼阁,所以,Iwaniec审他稿子的时候,才能审得那么快。 


这些事,付云皓恐怕都不知道,完全不懂得学术界规律,在访谈文章中瞎扯张益唐干什么啊,如果要扯,扯扯魏尔斯特拉斯多好,在中学干了几十年的伟大数学家,而且是很多本科数学系学生都知道的。


对于培养人才来说,奥数圈的家长们,还是多参看那些科学家传记,以前人为范,而不是光听社会上那些某某商业性培训机构的套路,它们算什么啊,它们肯定不懂怎样培养博士。


真正懂怎样培养出人才,培养出博士的,肯定还是这些数学家们,以他们为导师,绝对很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告诉你完整的环节,怎么去探索,怎么去决策,等等。并用他们的智商和学识,去激励学生,不服不行,学者让人信服,不是靠纪律与权势,靠的是本身的学识和修养。


家长们需要了解,付云皓这种班长现象,在现在大学里很常见,那些被指定为班长的学生们,往往后面学业都会受到影响,不受影响的反而是少数。


为什么呢?就是不懂得互相尊重,不懂得人际交往,当个班长算什么啊,但是,因为从小到大,中国的班干部们,都是老师指定,行政任务,结果形成了一些小变态,同学们长大了,就觉得变态是正常的,但是,同学关系,以及学业也就毁了。


所以,在完整的创造力流程里面,协作也非常重要,也是要从小练才行。


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不能归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上面,而只能说我们中国的社会民俗目前还是这样,有很多家长,在网络发言里面,不能理解奥数金牌获得者,为什么成不了数学家/科学家,道理就在这里。



特别声明: 阅读本文的有些老师,可能认识付云皓本人,请先不要将这篇文章转发给他,媒体会让人虚火上升,不接触是最佳选择,付云皓不慎触及,事已发生,可能更好的是朋友之间的内心支持,而不是讲道理。

       等他过上一两年的时间,心情平静下来了之后,也许回过头来看这些相关文章,会有内心会意之处,也更能看得开些,把这些文章当做照己照人之镜,清闲对待,目前还是请不要转发我的文章给他,让他自己慢慢成长。

       我本人,还是很愿意结交这些性格单纯之人的,也是等以后,大家要是有缘,自可相见,甚至相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114144.html

上一篇:国家应该主办奥数教育
下一篇:印度教学资源:不教奥数学什么?
收藏 IP: 106.39.61.*| 热度|

17 李斐 武夷山 尤明庆 张鹰 刘山亮 孙杨 康建 王毅翔 赵建民 张云 王彤彤 吕振超 雷宏江 刘洋 王安良 郁志勇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