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路
王永晖
小学阶段,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实际上是思想非常深刻的数学教育阶段,只不过普通家长认识不到,以为都很简单,就匆匆走过了,遗失了非常好的教育机会,把最有价值的那些教学材料往往是浪费了。
这里面的创造性极大,对于孩子的难度,其实是非常高的,可参看我们的教法:
我们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路是:
1. 幼小数学阶段(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还是不要去培训机构那儿学数学,最好是由家长来教那些创造性最高的“概念引入”环节。
2. 幼小数学阶段,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追求做题的技巧性,最重要的在于发掘孩子自己的创造力。
我的理由是,其实,创造力的培养,或者说挖掘,在于两端,一端是幼小阶段,另一端是博士阶段。这两端,是最有创造力的。后者容易理解,前者,如果大家看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新教法中的那些内容,思想的原创性上,肯定是比中学内容要高。那些思想,本来就是在大学才真正讲透,而我们教材的贡献是,致力于让一部分孩子也能弄懂,甚至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我们在进行幼小教育之初,几年前写的文章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 (注重专注力,注重敏感度)。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小孩子们的表现,给了我们更深入的感悟。我开始怀疑,奥数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必要性。
我的理由是数学能力的进步顺序:中学锻炼解题能力,大学锻炼读书能力,博士锻炼研究能力。那么,小学呢?
如果我们形成一种两端对称的观点的话,也就是说,幼小阶段和博士阶段,都锻炼的是创造能力,只不过博士阶段水平更高,更容易发表文章,因为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
小孩子,虽然不太可能做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但是,其过程确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的,那么这种也算做创造能力。
有了这种两端对称的想法,我们很容易总结到,从幼小阶段到博士阶段的学业顺序,似应为:
创造性活动为主(幼小阶段)->读书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阶段)
->做题能力(中学阶段)->读书能力(大学与研究生低年级阶段)
->研究能力(博士阶段)
我现在要分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从这个图谱顺序,可以说明为什么不少中国的奥数冠军,最后没有成为数学家/科学家,这种思维领域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我想从人才的成功规律,来说明奥数,即锻炼做题技巧在中学阶段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的奥数冠军,最后有多少成为数学家/科学家,也就是大学教授或者高科技公司里面的高级研究员,我手头上也没有数据,只能从报道中大概的了解一二,希望权威机构还是做一些这样的数据,公布于社会。
我们知道,成为一个数学家/科学家,光有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文化底蕴,需要有将才、帅才,这就跟创造力,读书能力,是成相关性的,如果自己没有独特的主意,怎能服众,怎能成为帅才、将才。
这是科学网博主蒋迅老师做的笔录,打了很多字,感谢!其中有一位奥数金牌,据我的本科生讲,现在到高思教育做专职老师,在他们印象中其实表现的很不好,意思是,不会做题,光会瞎讲了,我有点不相信,姑妄存之吧,毕竟奥数题是很难的,奥数金牌也做不出来奥数题,完全可能。
讲座是一问一答形式的,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奥数做题,会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数学品味,最后反而让他无法成为数学家。
凡事有利有弊,毕竟还是有很多奥数金牌,成为数学家的。有些奥数金牌,之所以没有成为数学家/科学家,肯定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了,很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品味,数学与科学,吸引不住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是他们本来就没有品味呢,还是奥数训练,过多地伤害到了他们的品味。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我们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毕竟我没有到那个级别,我既做不出来奥数题,又不是最优秀的那一级数学家,所以就不能妄自揣测了,但是,这些信息已经足以向我们表明:
至少是小学阶段,奥数教育在利弊分析上,还是需要慎重的,我们更重要的应该是,在这个阶段,激发孩子们本身就有的创造力,他如果喜欢玩泥巴,胜过学奥数,那么我们还是应该让他玩泥巴,因为这是他的创造力所在,据张五常的说法,这也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所在,培养技巧容易,培养想象力难。
那些虽然得到了奥数金牌,但最终在人生道路上没有选择成为数学家/科学家的,也许就差在小时候的创造力活动、想象力活动上,过量的奥林匹克式训练,又进一步伤害了他们对数学的品味。
凡事没有绝对,有些人经得起伤害,因为本体就大,这是天赋,有些人本来就不多,虽然仗着聪明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看不见的品味被损伤了,后面自然就干不成数学/科学,或者有些本来就干不成,奥数培训的结果是更干不成。
小学生中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应该是大力推动的,相比于奥数教育来讲,可能更为重要。这里要说的是,玩泥巴,肯定是要比小学的科技课、计算机课,更有创造性。
因为我们国家一些学者的呼吁,小学现在有了科技课、计算机课,但是,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真是浪费了小学课时,孩子们真正有时间,玩泥巴也比那些强。
不是说,玩电就是科技,玩计算机就是科技,更不能把科学知识像录音机样讲一遍就是科学课,而玩泥巴就不是科技,要知道,木工,衣工,陶工,是人类最早的高科技,我不知道我们国家那些学者是怎么回事,不晓得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成长史。
既然呼吁了科技课,那就真正把它做好,现在弄得不伦不类,是落实不好,还是这些学者们学养有限,存疑吧。 其实,我看过美国的加州科学课教材,其实意义也不大,也是属于灌输型教育。譬如说,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如果用探索性教法来看的话,实现难度是非常大的,然而在美国教材上,一样是最重要的地方一略带过,完全打不到关键上,那还不如不教。
玩泥巴之类活动不仅有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性,里面牵扯到的直觉,会给孩子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深的直观基础,有著名数学家认为,数学来源于物理,其实就是类似这个意思。
现在,我来说第二个方面,那就是,做奥数题,进行数学上的技巧性训练,在中学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我先说小学阶段,奥数题起到的作用像什么,我现在觉得,很像智商测试。智商测试,就是只能作为测试环节,而无法作为学习和训练环节,因为那些智商测试题,不具有学习上的延展性。
说实话,很多智商测试题,就像图形推理,肯定是可以训练的,训练了之后,分数肯定会提高,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不训练了,成绩又会落下来。其实,这跟做数学证明题是类似的,题目当时会做了,过了一阵忘了又不会做了,然后接着再做,经过数次这样的过程,最终肯定就会了,能力也就上去了。
清华大学数学系前任系主任文志英,把这个过程称为“刷油漆”,他可能是文革中干过这种工作。我则取了一个专有名词“忆筛”,用在读书过程上。智商测试分数,按照这种办法,肯定是可以提高的,关键是,提高了之后,用处有多大,也就是在教育上有多大的延展性。
可能的估计是,延展性比较小,所以,智商测试题,只是拿来测试,而没有被容纳入教育内容中来。
小学阶段的奥数题呢?我怎么感觉跟智商测试题类似,只是用来测试孩子们的数学直觉,而不是用来进行训练的,拿着奥数题做来做去,会不会就跟有些人智商低,拿着智商题做来做去一样,即使成绩升上去了,其实意义不大?
奥数,更像是一种考试,一种选拔,而不像是一种教育。现在奥数题越出越难,其实连选拔这种意思,似乎都偏离了,因为大家都不诚实了,都去刷题了(刷题的定义是什么,求解,如果是自己独立做出题目,肯定不能叫做刷题吧)。
我们有必要确定一些核心的题目,有些小学奥数题,还是很能够展现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我们现在重启数学课的课堂记录,会放到豆瓣小组上,https://www.douban.com/group/319076/. 像都都最近的表现,那是真做出来的,不是靠训练出来的。
我在想,我们要训练其他孩子,也像都都那样么,也许不需要,也许这种数学直觉,是无法靠训练能得出来的。
即使是都都,既然奥数题像智商测试,那测试到一定次数也就够了,也不用天天测试。不过,因为现在小升初的隐形存在,名校与培训机构私下里挂钩,考的都是奥数题,题量很大,基本上只有做过的才可能得高分,不会留时间给孩子们自己去想,像都都和月月这样的孩子,能力很强,如果考上重点中学,那么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就会大得非常多,在现实中,家长们无疑还是会做出最现实的选择。
本文就不关注这些方面了。不管怎样,小教室的时间,还是会用在刀刃上,即,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代数学训练。
现在,我们接着说中学,即,奥数/做题能力在中学阶段还是很有必要去训练的。
这就牵扯到我们的另一个认识,最近美国心理学家Duckworth将“天赋×努力=成功”的公式,分解为两个公式,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接着进行分解,得出如下公式:
Step1. 天赋×努力÷知识=技能
Step2. 天赋×努力÷技能=知识
Step3. 知识×技能÷努力=天赋
Step4. 天赋×努力=知识×技能=成功
大家注意一下第3步,天赋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的相信,但是,很多人没有耐心走到第3步而已。第3步的除号的意思是,这个阶段,就不要有那么多表面上的努力,不能让自己好像忙个不停,而是在别人眼里很闲,这样分母越小,所得数值才更大。
很多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到了这个地步,盛名之下,忙于杂事,那也算是一种“努力”,会使分母变大,如果很闲,闲的像钓鱼那样,闲情逸致,才算做真正的“不努力”。
其实,这里面的哲学,也有来源,老子的哲学,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不努力,闲下来。
很多人没到第3步,也是因为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分子:知识×技能,所以需要前面两步,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教育体系,帮孩子们慢慢完成前两步。
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像我们的书法老师(新浪博客:古典书法),就厘清了书法学习中的技能是什么,至少最基本的技能是什么,如果连最基本的技能都不知道是什么,那就很难去练。
数学,在幼小教育阶段,最基本的技能,无疑还是计算能力,以前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现在,就说到中学的解题能力,就是属于数学第二个阶段的技能,为了锻炼技能,我们需要分母上的知识量要小,这也就是奥数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意义所在,牵扯到的数学知识少,正好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锻炼数学技巧性。
所以,我还是赞成孩子们根据各自的能力,在中学阶段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按照我这种学业进步顺序,在小学阶段已经打下了基础,孩子们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创造性活动,读书活动,在中学阶段开始训练解题能力,就更不容易走偏,更不容易损伤到他们本身对数学的品味。
尤其是,我这里要引用一下北美讲座里面的一句话:
『王峰:关于解题技巧,做最少的题,学最多的东西,正是和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谋而合。这需要精选高质量的问题,既不直接“教”,也不单纯靠“孩子自己悟出来”,而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到让他自己悟出我们要教的东西。这样他们就学得非常扎实,而且是根本上的在思考方式上的提高。』
建议感兴趣的家长买一本《完美的证明》,里面介绍的俄罗斯奥数教育的方法,也是这个意思,说的要更详细一些,跟我们小教室现在所做的,感觉是完全一样,当然我们在难度上肯定是远远不如了,这里说的是教学方法。
第2步中的除号,技能放到分母上,等号右边是知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到了大学阶段,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我们需要把前面学到的技能,进行整合,知识越学越多,但是技能不能变得越多,反而要因为知识的增加,而进行统一,学贵在贯通。
附注1. 那么,小升初怎么办呢?其实是有办法的,我在前面的博文中给出了,当然,不是从家长的角度,而是从出题人的角度,如果是我们数学家来出小升初考试题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附注2. 学业顺序如果结合上述知识技能的公式,第一个读书和第二个读书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读书主要锻炼的是技能,读书的能力,并不在于读太多的书,可能反而不好。第二个阶段,则着重于知识的增长了,人长大了,知识不长不行啊。 创造性活动也是类似,第一个创造性(幼小阶段)与第二个创造性(博士阶段),是有区别的,不能用第二个阶段的标准,来要求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孩子表现的傻一点/笨一点,并不意味着真笨,还是要用灵气来看孩子。
创造性活动为主(幼小阶段)->读书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阶段,偏于技能)
->做题能力(中学阶段)->读书能力(大学与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偏于知识)
->研究能力(博士阶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