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再谈数据包络分析(DEA)微观视角分析的不足

已有 5764 次阅读 2013-8-27 22:44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宏观, 微观, 不足, DEA

 

CharnesCooperRhodes怎么也没有想到,1978年他们发明的数据包络分析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刚才在CNKI.NET上用主题“数据包络分析”查询,竟然查到了8039篇论文。历年论文数量如下: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228

1187

1131

934

783

660

464

333

258

144

82

68

67

36

可以发现,采用DEA方法的论文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果按照中国期刊网的学科分类,各采用DEA方法的学科论文数量数量如下: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53)

数学(1486)

企业经济(1108)

工业经济(1074)

金融(959)

农业经济(577)

经济体制改革(553)

投资点击显示(491)

高等教育(271)

交通运输经济(270)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255)

公路与水路运输(248)

证券(211)

科学研究管理(179)

电力工业(178)

保险(153)

财政与税收(147)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143)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22)

建筑科学与工程(118)

贸易经济(96)

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科学(87)

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87)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78)

矿业工程(77)

领导学与决策学(76)

服务业经济(75)

铁路运输(73)

冶金工业(72)

汽车工业(72)

旅游(66)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60)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60)

轻工业手工业(57)

会计点击(57)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57)

石油天然气工业(57)

市场研究与信息(53)

水利水电工程(52)

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51)

   可见,DEA的应用如此之广,以经济管理为主,但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然而,DEA方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效率测度的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如果不了解DEA分析的特点与前提条件,那么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分析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从微观视角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DEA对异常值非常敏感,如果由于数据误差、投入产出变量选取不合理、漏选投入产出变量等原因,微观层面得到的结论根本是不可靠的,如果从微观视角分析就是错的。比如研究的到XX省有效率、XXXX投入要素利用率是多少、XX省技术效率是多少等等,都是浮云,存在这个问题的论文少说有30%以上。

第二,同类可比是DEA分析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决策单元特点不同、要做到同类可比太难了,比如北京作为首都,理论上就不能跟上海进行比较,更不要说和一般的省市了,所以微观层面将北京和其他省市放在一起计算效率也是有问题的。

第三,随着DEA计算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上千个不同的模型,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许多模型的差别更多是技术上的,而不是管理或研究上的,这样不同模型效率测度结果也不一致,也就是说,采用X效率模型测度出A决策单元完全有效率,采用Y模型可能测度出A决策单元无效,但是X模型和Y模型差别并不大。所以,简单判断某个决策单元的效率也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上述问题又可以适当忽略,某一类决策单元的统计学特征还是有其规律的,所以在做DEA分析时,小型企业的平均效率、东部地区的平均效率、211高校的科研效率等等宏观层面的效率分析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正如我之前博文中指出的,类似指标体系评价,个体评价要慎重,群体评价没有问题。在采用DEA分析进行研究时,务必要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2013.8.27 俞立平 于宁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720237.html

上一篇:我不想知道——北岛《回答》的山寨版
下一篇:关于科研项目管理的一点建议
收藏 IP: 112.14.148.*| 热度|

6 武夷山 许培扬 李汝资 郭文姣 陈辉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