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年来,我经常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同一本核心期刊,论文质量相差较大,这种情况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这种现象如果不严重是正常的。我主要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因此相关话题以中文期刊,尤其是CSSCI期刊为主。
正常原因不讨论了,讨论一些可能的原因:
第一,期刊审稿专家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发展很快,必然知识更新很快。一些期刊的审稿专家更新可能没那么快,导致一些专家知识老化,对论文的把握能力总体不够。这可能是主要问题。
第二,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论文,或者依赖某个软件的论文,审稿专家不一定懂,但是也不愿意退审,导致一些“实验报告式论文“得以发表,“实验报告式论文”这个词是我起的,特点是比较花,但论文没有什么创新,但并不是说工作不重要。“实验报告式论文”在自然科学论文中或许可以,但在人文社科中要适当注意,不宜过多。
第三,主编应该有所担当。真正的好论文,有时一眼可以看出,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外审意见仅供参考即可。真正的差论文,其实几分钟大致也可以做出判断。我非常佩服当年发表基因双螺旋论文的期刊主编,外审给枪毙了,但主编坚决发表。
第四,大同行评审专家问题。现在学科越分越细,评审专家基本上都是大同行,导致对一些较小领域的问题把握不好。如果找这些小领域的审稿专家审稿,又有可能由于欣赏或嫉妒或其他原因产生新的不公正,影响稿件录用或不录用。
第五,一些审稿专家太忙了,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审稿,还有一些审稿专家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功力也逐渐下降了。
第六,期刊的审稿机制可能存在问题。每家期刊有各自的做法,有些可能会使一些高质量论文脱颖而出,但也不排除一些期刊由于工作流程存在的瑕疵,导致一些质量相对不高的论文得以发表。
第七,追虚假的热点。某些热点并非是学术热点,但期刊必须发表这类论文,当然文章质量就差了,学术还是应该纯粹一些。
第八,其他原因,不讨论啦。
其实,找到原因以后,解决方法也就出来了。总之,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学术回归学术,让学者安心学问,让期刊安心办刊。少开会,少填表、少检查,少折腾,多干实事,比什么都强。
2020.4.16 俞立平 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