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做学问不适宜"走捷径"文化

已有 3045 次阅读 2017-3-13 10:39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最近评审一个项目,我打了一个比较低的分数,原因如下:

   申报人2016年博士毕业,现在还不到30岁,4年前主持省科技厅的项目,项目经费超过200万元,一般而言,这是导师主持的项目,可能是申请人作为博士做了大量工作,但一般情况下填表不宜作为自己主持的项目。

   在项目资料填写过程中,允许填写“已录用、待发表的论文”,于是我看到作者《XX研究》2017有2篇论文,排名均第一。该杂志是经济管理类的权威期刊,国内顶级杂志,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一年录用2篇论文的,而且是相隔1期。这么说吧,即使林毅夫、张维迎也未必敢这么做。当然,这是猜测,但也不排除天才。

   此外,申请人其他2篇CSSCI论文均是录用,已经发表的有几篇EI会议论文,说明其研究水平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当然以刊定文不对,我的观点是,所有信息加起来进行综合判断还是有效的。

   申请人获得了10多个奖励,这是相当优秀的,包括国家级、省级荣誉,以及国家奖学金。另外还参加了几个专利。从所有人的角度看,这绝对是杰出人才。

   再加几个如果,如果省级超过200万的项目能够给特别优秀的年轻人主持,如果顶级期刊能够连续发表年轻人的优秀成果,我想,这也是值得鼓励的,要知道果真如此,相关部门的压力要有多大?

   课题申请书的正文部分,作者的功力明显不够,无论从哪个角度。

   我要说的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将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如果想从事学问,凭着现在的这种结构,恐怕还需要很好地努力,否则就抓紧时间转岗。如果说以前做学问还有某种捷径,即使学问做得一般,也会获取很好的利益,但是从现在往后,这种概率会越来越低。

   做学问是个辛苦的职业,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做学问也是一个辛苦的爱好。做学问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国的走捷径文化是不能用在这个领域的。

   但是,如果不是做学问,只要在体制内工作,这样的情况申请人是多么辉煌啊。

   


                                           2017.3.13 俞立平 于宁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039156.html

上一篇:浙江主要省属高校CSSCI论文可视化分析
下一篇:审稿建议需要字数限制吗?
收藏 IP: 39.188.104.*| 热度|

6 蔡宁 武夷山 王安良 姜春林 陈冬生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