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读后感

已有 5212 次阅读 2016-10-24 23:49 |个人分类:教师生涯|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前段时间买了这本书,这是我近10年来买的唯一的一本非学术类书籍,将书的封面晒到微信上以后,DXX两次提起让我写读后感,于是便有如下的文字。

   先说说概要,摘自网上:

   一位二战期闻曾任职于重庆美国大使馆的武官,与一位中国女演员相识,相爱并结婚。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幼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上学,后到山西农村插队,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受尽苦难。1978年后回到美国定居。在中国二十多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使这部自传作品穿越苍茫的历史烟云,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迂,也反映出人们的欢乐与伤痛,幻灭与追求。

   这本书是用一个晚上看完的,差不多从下午6点开始,看到11点想睡觉,又睡不着,干脆到两点看完了,害得我第二天上午写论文时状态一直不佳。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理性到简直没有情感流露,根本原因是始于饥饿的童年。朋友TBL说老俞你不会唱歌吧,我说是啊,他说道理很简单,60后苏北农村的童年太艰苦了,所谓艺术、音乐等,一般至少是温饱家庭孩子才会有相对好一些的熏陶,我深以为然,以前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对我而言,不仅是音乐、艺术,包括文学功底也比较差,虽然后来上大学后发疯似地看书,但总体上是先天不足的。

   回到正题,看过此书后,我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很感性的,虽然人生总算顺利,但是因为我的洞察力决定了我对很多事情看得明白,对人性的弱点理解深刻,对苦难有发自肺腑的体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总是试图逃避一切让我不快乐的人和事。比如从来不看悲剧,从来不看伤心的画面,甚至开始学会麻木,对很多事情不愿意去深刻思考。当然做到这一些并不容易,我之所以能够在心灵上躲避大部分不快乐,其实是用做学问作为替代,因为很多精力放在做学问上,所以我就成了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无可奈何而简单的人。

   大概在30多岁之前,我对人生的看法总体是灰暗的,后来转移注意力到做学问以后,这个问题被封存了,这本书又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其实感性至深和理性至深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本质上感性和理性是分不开的,理性至深后面的答案其实是可怕的,可怕到不敢想象,难道这不是感性?而如果已经到达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还是选择逃避。

   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的根源是爱与恨,小爱简单大爱艰难,毕竟小爱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大爱的范围更广泛,更复杂,更伟大或更残酷、更卑鄙,感性的人更关注小爱,理性的人更关注大爱,当然这不一定对,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到半百,眼前真的没有困难。每每遇到困难,总是浮想出很多的事情:难道比小时候吃不饱还难吗?难道比在农村推粪车难吗?难道比工作后买第一双皮鞋难吗?难道比工资的20%交版面费难吗?难道比拆迁时断水断电还难吗?难道比读博士时偶尔有人给你小鞋穿还难吗?

   小爱总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一切,这当然应该,而且必不可少。我要说的是,有些起码的准则,起码的良知,在大爱层面上应该具备。

   不知怎么,这个读后感写得有点沉重,希望不影响DXX的心情,肯定不会,你那边有太多的阳光,祝快乐!

                                          2016.10.24 俞立平于宁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010666.html

上一篇:天下最美的图片-THINKPAD X62S
下一篇:慎用工具软件
收藏 IP: 39.188.106.*| 热度|

8 史晓雷 魏焱明 武夷山 张海权 蔡宁 韩枫 李志俊 techn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