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办博苦乐 倾听博友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博文

海外华人学者,科学博客欢迎您! 精选

已有 9553 次阅读 2007-1-22 18:46 |个人分类:通知公告

 
                                               
尊敬的××博士/教授:

我是科学网总编辑赵彦。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中文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即将开通,该网站开设有科学家博客专区。鉴于您在科学界的巨大影响以及您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专为全球华人科学家量身定做的实名科学家博客行列中。

对于我唐突的邀请,您也许要问,科学类网站已有很多,为何要再办一个科学网?说话的地方已有很多,为何要赶这个时髦写什么博客呢?博客服务提供商也有很多,为何要安家在你们的科学网呢?下面我将具体回答您的疑问,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尤其如此。在大陆,由国家官方机构主办的大型科技信息类网站已经不少,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小圈子交流的微型网站更是多如牛毛,,因此,再办一个科学网站的必要性就无法回避。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并不存在着一个专门针对整个科学和高等教育界高端人群的综合性、服务类的科学社区网站;即使在海外,也不存在着一个专门沟通世界各地华人科学家之间以及海内外科学家之间的综合性科学网站。因为仅凭个人财力很难支撑起如此规模的网站,而商业公司由于考虑到利润回报,并不愿意为此投资。

幸运的是,我们目前获得了有关资助,这样才有机会创办这一公益性质的科学网站,其目标就是“构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华人科学大社区”。以网络论坛和博客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类板块是新建科学网的重点,其目的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为全世界的华人科学家群体建立起一个有效交流和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

我们深信,无论您身处海外从事研究工作多少年,对祖国的发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注,这特别是第一代海外华人科学家始终割舍不断的赤子之情。同时,随着中国大陆近十年来对科学与教育的逐步重视,科研投资的大幅攀升,中国科研的总量在不断扩大,海外科学家与中国内地同行之间学术交流与实质性的合作也因此不断增多。当然,中国学术界体制的落后、学术监督的缺失以及自上而下的单一性行政拨款体系,都时刻危害着中国科研的健康发展,急需来自海外发达国家科学家的更为客观、更为清醒、更为理性的评论与建议。

以上三层意思,就是我们邀请你写博客的动因。我们之所有更看重海外的声音,原因是深受政治影响与身陷利益纠葛之中的大陆科学家很难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相反,你们的背景,决定了你们的观点更为可信,也更有价值。我们相信,你们海外生活工作的独特经历使得海外华人拥有国内科学家无以比拟的独特视角,你们的宝贵经验和建议正是中国学术界目前最需要的。可以说,你们的一句话、一篇短文可能抵得上国内媒体上的长篇累牍。

另外,从更广层面讲,也需要你积极的参与。自由表达乃是天赋人权之一。在西方学术界,人们一方面把学术超然于社会、政治、团体和个人之外,追求独立与自治;另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自己的学术中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学术责任很久以来就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几年前,Science杂志总编辑、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Donald Kennedy博士在其名著《学术责任》一书中,就明确指出科学家的学术责任之一就是在更广地层面上说明他们的工作。

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一种 “界面友好”的表达载体。在大陆,大众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普遍发育水平低下,科学报道往往会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但科学报道中的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愉快的个别经历已经足以伤害海外华人科学家与大陆媒体的交往热情,使得你们对大陆媒体敬而远之。我们遗憾地看到这种尴尬局面已经严重阻塞了你们与大陆同行之间的正常沟通渠道。可喜的是,博客这种形式可以规避上述尴尬。因为博客向人们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自我表达,更适合于作风严谨的科教群体。目前,人们普遍看好博客这种自我表达形式,称之为“公民新闻学”。科教界专家写博客意义尤其重大,因为这是人类高智商群体大智慧的指数式传播。由于你们对名声备加珍视,因此也就会惜墨如金。

为何要把自己的博客安家在我们的科学家博客专区呢?古有“智者择群而聚”的说法,同样,科学家写博客也希望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期待符合自己心仪的点击与反馈。否则,一个严肃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和以制造绯闻为乐的娱乐明星比邻而居,会显得不合时宜。请相信,这里一定有你的知音,有仰慕你的人,因为科学网秉承的是严谨求实的风格,目标网民就是全球华人科学圈,我们力求成为华人科学界的第一传媒博客。

最后,我想澄清一个可能的误解:博客的内容并不只限于学术问题。从本质上讲,博客就是一种公开的个性化日记,这里,你尽可以即兴创作,随意泼洒笔墨。我们之所以强调实名,主要是考虑文章的可信度和讨论的针对性。这里借用Donald Kennedy博士一下的话:“从根本上说,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的信服的追求。”一个忠诚于名声的人,才可能码出真实的文字。

我希望以上的解释已经打消了您的顾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笔耕不断,也许有一天,您的博客会成为一个朋友不时来小坐畅谈的咖啡屋。如果您还犹豫的话,不妨来看看已经存在多时的英文科学家博客:http://www.scienceblog.com/cms/。如果您的时间紧张,可以选择我们的工作人员或者您的学术助手来帮助您维护博客。

再次希望您能接受我们诚挚的邀请,并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与反馈!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07年1月2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15.html


下一篇:记者下岗!科学家上岗!编辑们呢,你们看情况吧!
收藏 IP: .*| 热度|

1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