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我对科学问题的探讨

已有 4180 次阅读 2013-10-23 09:48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今天的中国,一些人对科学抱有一种神秘感,一些人则嗤之以鼻,这恰好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在科学面前的“羞怯”,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翻开我们的史书,程朱理学之类的自成体系,而指南针、造纸、印刷和火药这四大发明,基本是互无关联的(除了造纸和印刷)。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大都用在修筑长城、建筑宫殿、发展武器以及农田水利等方面,很少涉及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等深层次的探索。

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思维的不同,国人对于人文社科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超自然科学,尽管当前已有所改观。而人文社科的核心问题是要树立人的精神。那么,人的精神应该是什么?宗教?文化?抑或科学?

其实,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交叉学问题,在这个方面早已实践之了。宗教、文化和科学,哪一样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决然地将人类对于科学的探索分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其本身显然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我以为,求实是我们面对科学问题的首要态度和方法,想像是我们解决科学问题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人类任何一种想法都不会是多余的,哪怕现在看起来是极端错误的观点。

我知道,自己更多的时候是科学的“门外汉”,因为我不具体去研究哪一课题,只是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出一些想法,所以常授人以柄、被人诟病,譬如没有人愿意倾听一个来自非专业人士的意见。

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学科间的壁垒森严,研究者的视野远没有达到他所研究课题所需的广度。那么,那个“深度”总会成为一个问题,譬如有些研究成果只适用于实验,根本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当然,从认知和探究的角度来说,即便是“实验品”,那也是重要的发现。

然而,人类一切科学的行为,最终是要帮助人类解开自然之谜,开拓前进,保证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我曾经撰文,十问科学研究。此文的观点得到科研人员较为广泛地认同,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所说的一些问题我从未涉及过,我的感受和体会均来自我的观察,没有一段文字是抄袭他人的。

我拜读过一些博研论文,大量引述文献和他人的观点,唯独少见自己的见解,生怕有“错误问题”出现——难道科学探讨只允许有“正确论点”?假如是这样,无数的论文最终都是在阐述问题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将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再分解。

我自知不是权威,我的话从来只供参考,无法打破那些学术壁垒。可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想的问题。

科学需要质疑,更需要接受质疑的勇气。在科学探索的面前,从来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威,如果有,那也是为后来者树立的可攻破的“堡垒”。

不要轻视“民科”们天马行空的想像,有时我们的研究者们所缺少的便是这点“胡思乱想”。当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出了牛顿定律,是一项科学发现。而如果由此生发医学和生物学问题,那也将是另一项科学发现。我们不必被已有的事件所拘限,尤其是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

我也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名为《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希望政治家们多些科学思想,科学家们多点政治思考,总之是要懂点哲学。我提出过,在一个科研团队中配备哲学导师和研究生,便于在课题研究上进行探讨,而且可以互补、互促和共同进步。

科学的原则,凡事贵在探索。这一过程,要有逻辑,要有想像,更要大胆尝试!

 

 

2013年10月23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631-735305.html

上一篇:父与子,母与子
下一篇:儿子的第一首诗
收藏 IP: 58.54.100.*| 热度|

2 马德义 王加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